2015/11/29

3大因素 找出長輩焦慮來源

2015-11-29 12:54:19 聯合報 記者胡瑋芳/報導

為何老人年紀越大越沒安全感? 本報資料照片

為何老人年紀越大越沒安全感?雲林基督教醫院身心科主治醫師歐陽文貞表示,必須從生理、心理與社會文化等層面來探討原因。
1、生理退化 疾病導致憂鬱
歐陽文貞說,老人生理老化體力大不如前,視力、聽力、記憶力減退;肌肉關節退化造成關節僵直,會產生行動不便與疼痛;心臟血管系統老化,會導致血壓高及因器官老化所產生的身體不適。另外,身體疾病或開刀前的焦慮、低血鈉電解質不平衡,都容易造成老人焦慮、沒安全感現象。
家住雲林縣西螺的陳阿公,原本個性開朗,但最近常會疑東疑西。歐陽文貞說,這有可能是疾病導致,老年期常見的漸進式智能退化、認知功能下降,也會導致日常生活功能變差,疑東疑西常會發生在有失智或妄想的老年人身上。
雲林縣二崙鄉黃姓阿嬤因聽力退化,常對別人話語猜測回應,經由矯正聽力而獲改善。但歐陽文貞說,如果老人對人事物莫名深信不疑到妄想程度,就要懷疑是疾病造成認知功能退化等問題,例如患有阿茲海默症或失智合併幻聽和忌妒妄想,建議到醫院做進一步檢查確認原因。
2、心理變化 角色改變難適應
就心理層面而言,老年人沒有安全感,與面對生活事件的變遷有很大關係。尤其是面對退休後收入減少,擔心經濟問題;周遭互動朋友變少感到寂寞;家庭及社會角色改變,也是老年人缺乏安全感因素。也有老人會因憂鬱引起恐慌或焦慮,或因失智症合併焦慮症狀而造成不安。
●面對家人的疏離……
「老人需要陪伴,需要人聊天,需要彼此的關懷。」雲林科技大學講師石勝漳說,他當了阿公還要照顧高齡92歲的父母,經由親身體驗,深知老人怕被遺棄,年輕人要有耐心,體察老人心態,因為他們各種機能都在退化中。
●面對死亡的恐懼……
石勝漳表示,老人面對死亡意味著與老伴、子女的訣別,尤其是家庭聯繫和睦的老年人,對家人念念不捨更為強烈,自然會害怕死別。當他們發現周遭同儕、年齡相仿的親友陸續離世,「孤獨感」也是造成老年人害怕面對死亡,產生恐懼的原因。
社工師石玠芸說,若家中長輩經常會有壓力及情緒變化,要試著了解原因,減少責備,務必要「了解他、包容他、接納他」找出正確陪伴方式,多陪長輩聊天,轉移孤獨、老死等話題,若有孫子輩相處,老人家更容易忘記不愉快記憶。
3、社會變遷 生活空間限縮
從社會文化層面來看,由於社會變遷,都市化生活空間縮小,加上磚牆、鐵窗,無法與左鄰右舍自在話家常;婆媳關係不佳、科技及資訊產品帶來的學習困難。雖與子女同住,但家庭支持系統減弱,產生「寄人籬下」之感,也是老年人不安的原因。
雲基臨床心理師李奎彥表示,子女要協助讓父母克服及面對生活難題,降低不安全感是很重要的。要鼓勵他們走出戶外,多與人群接觸,若身體許可,多參加社團,建立多元的人際關係網絡,重新建立自己的生活圈,感受三五成群相互關懷的生活樂趣。老人家若能找回自己的生活方式,跳脫以往生活及思考框架,「健康樂活」自然會伴隨而來。
▇ 3R原則安撫長輩
歐陽文貞建議用3R原則來面對與善待長輩:
1.保證(reassure)
讓病患知道自己會被妥善的照顧,他們的意願會受到尊重。
2.再考慮(reconsider)
設身處地以病患的觀點思考。
3.轉移焦點(redirect)
不要與病患的不適切行為發生正面衝突或指責,試著分散其注意力到其他活動與話題,讓自己情緒也能得到出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