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伊佳奇(台灣整合照護學會會員)2014.02.06美國前總統雷根、英國前首相柴契爾夫人及華裔諾貝爾物理獎得主高錕,都是失智症患者,失智症不會選擇人的聰明才智或貧賤富貴。
「醫生你別弄錯,我先生曾做過政務官,是留美的學歷,雖然他年紀已經80多歲,他不可能得到失智症!」
在醫師看過一位80多歲老先生腦部核磁共振(MRI)及心理治療師所進行簡短智能測驗 (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等的結果後,向他太太說明,他先生由於腦神經萎縮及記憶、認知功能退化的因素,已經得到失智症,但她卻不願意相信這檢驗結果,告訴醫生會不會搞錯了。
在她心目中,她先生十分優秀,在過去工作上表現也十分傑出,不可能會得到失智症,最近雖然會忘記東西放在那裡、忘記回家的路、懷疑家中有小偷進入等現象,但那只是隨著年紀大,難免忘性比記性好,是老化的現象,她先生是不會失智的。
出現失智症十大警訊症狀
另一位曾擔任大學教授及校長的80多歲老先生,每個週末,兒子及媳婦都接他出門一起用餐,並開車逛街。近來,父親在經常上的館子用餐時卻說,「這家餐廳江浙菜做的不錯,以前我們怎麼沒來過?」
對經常去的河濱公園也問,「這地方花草很漂亮,以前我們怎麼沒來過?」
這些地方他兒子及媳婦時常陪父親來,有醫學背景的兒子,知道父親的短期記憶如果產生問題,父親可能罹患失智症,希望帶父親去醫院的神經內科做進一步檢查,並希望找一位居家看護來照顧父親,但他父親嚴厲拒絕,認為這是在侮辱他,這是在罵他。
老先生認為,失智症就是癡呆症,以他的學經歷,高級知識份子怎麼會患上癡呆症,他拒絕兒子任何就醫及生活上新的安排,寧可保持現狀。
在民間企業擔任高階主管的陳先生,則對於未能照顧好患有失智症80多歲的父親,讓他獨自出門找不到回家的路,3天後,卻經人在淡水河上,發現到他父親的遺體,感到十分後悔與懊惱,常自責,為何當初不堅持為父親找外籍看護隨時陪著,就不會發生令人遺憾終身的事。
拒絕接受老化及疾病的心理
目前許多80歲以上的老年人,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都曾歷經戰爭與動亂,所以也培養出他們的堅忍的毅力與自信心,不畏懼任何壓力與挑戰,不服輸的精神,尤其是許多白手起家的成功企業家,更不放下企業決策的重擔,部分老年人也無法接受是隨著年紀愈來愈大,「老化」與「退化」是不可避免的現象。
此外,「病識感」也是部分人士因不認識失智症,拒絕接受失智症,或因忽視失智症,未能就醫及家庭能改變新的照顧方式,往往會造成永遠的遺憾,等到發生狀況後,或家屬真正瞭解到失智症後,家屬會說:「早知道就、、、」
失智症、高血壓、糖尿病都是不可逆的慢性病
失智症就是一種腦神經退化的慢性病,會無聲無息的讓腦神經產生萎縮,影響到記憶、認知功能與行為,讓患者記憶力功能衰退為主要表徵,伴隨著大腦其他認知功能的異常,譬如:判斷、定向感、注意力、推理能力、言語、執行力、視覺、聽覺、味覺、觸覺等,影響到患者日常生活與活動。
大部分的失智症類型是屬於「不可逆轉」(irreversible)的病症,也就是目前全世界尚未有藥物可治癒,這些包括:退化性失智症(Degenerative Dementias),以阿茲海默型(Alzheimer’s Dementia, AD)占的比例最高,額顳葉型(Fronto-temporal Dementia, FTD)及路易體型(Diffuse Lewy Body Dementia, DLBD)比例較少,另外還有血管型失智(Vascular Dementias, VaD or VD)及可治型失智(Treatable Dementias ),只有最後一種可治型失智是屬於「可逆轉」(reversible)的病症,目前發展出的藥物對其他類型失智症僅有減緩退化的可能。
但失智症不是絕症,此一病症不會致命,但會隨著患者的老化、失智退化、生理上因素等,在照護上更需費心、費力。
失智症最大挑戰是患者的BPSD
此外,患者的病症行為常讓家人困惑,好像變成一個不認識的陌生人,甚至嚴重時,患者的精神行為症狀(BPSD)會影響全家人的生活作息,譬如:遊走、妄想、幻覺、攻擊、日夜顛倒、黃昏症候群、焦慮與懼怕等。
王老先生就經常在家中認為,家中有小偷入侵,他皮夾裡的錢老是被偷。
林老先生則認為,兒子不孝,與媳婦安排要將他送到養老院去,不再照顧他了。
陳老太太認為,90歲的陳老先生常常白天不再家,一定在外面有小三,去會小三了。
吳奶奶認為,現在住的地方不是她的家,她每天都吵著要回她自己的家。
張老先生則收集了許多棍棒,還買了許多刀子,用來防身,他認為,有人要害他,他必須靠這些棍棒與刀子來保護自己。
丁奶奶常常說有人偷她的戒指與手鐲,讓全家人上上下下翻遍家裡每一個角落,結果常在冰箱、裝米的桶子等地方找到,因為丁奶奶自己藏起來,又忘了放在什麼地方,只當是被偷了。
許婆婆更將罐頭、化妝品等瓶瓶罐罐放進微波爐裡,還好家人及時發現,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郭爺爺則在家中浴室的浴缸內放水,水滿出浴缸到浴室外的客廳及臥室的地毯上,讓樓下鄰居也享受到屋內下雨的特殊景象。
認識失智症及BPSD才能照護好患者
這些都是失智症患者長見的精神行為症狀(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Dementia, BPSD),家人必須去面對、接受與認識這項腦部的慢性疾病,進而提供適合家中長者新的生活模式,逃避或無力解決當前的問題,都會造成長者與家人陷入不斷的痛苦深淵中。
部分老年人拒絕接受失智症的檢查或治療,無論是因為對失智症的認識有限、或是受成長背景的影響,認為失智症是一種見不得人的病症,他們不瞭解:如果拒絕接受治療與照護,只會讓失智症的惡化,除了對個人生活的影響,因拒絕治療失智症老人所產生的病症行為,更嚴重影響全家的正常生活與生活品質,甚至是造成家庭的悲劇。
美國前總統雷根、英國前首相柴契爾夫人及華裔諾貝爾物理獎得主高錕,都是失智症患者,失智症不會選擇人的聰明才智或貧賤富貴。
失智症唯有靠「適合患者的照護模式」
如果得到失智症,也不是罪惡或見不得人的病症,唯有家人同心協力一起協助長者配合藥物及非藥物治療,重新規劃長者一規律的生活作息及家庭生活方式,發揮家人的愛與力量,讓得到失智症的長者在家人愛與關懷下,減緩退化,情緒穩定的與家人一起過「正常與平常」的生活。
<本專欄反映專家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