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9/8

用愛陪伴 守護失智的心

2015-09-03 11:34:40

熟年誌 Life Plus/提供

文/紀瑀瑄
根據統計,推估臺灣在今年底將會有二十三萬失智症人口,約每100人中即有1人是失智者,但目前當中僅有四萬人經過確診,領有身心障礙手冊,可見臺灣社會對於失智症的認知仍嫌不足。有別於其他疾病患者可以主動求助,失智症患者則較為被動,因此,九月《熟年誌》特別企畫本次專題,希望喚起國人對於失智症的正確認識。
藝人譚艾珍 樂觀陪伴失智親人 共譜生命動人回憶
「國共內戰時,我父親是地方上的剿匪司令,為了不讓共匪入侵到縣裡頭,凡是任何說不出來頭的人,當場抓到便要帶到江邊斬首。國民黨失守後他想盡辦法先行逃到廣東,把他的妻子和兩個女兒留在家鄉,因緣際會透過一位從事岩鹽出口的女士,以挑夫名義讓他搭上貨船進入香港,最後逃到臺灣才在公賣局謀得副廠長一職,終其一生過著奉公守法的自律生活。」譚艾珍坦承幼時總是覺得父親愛把當年的「豐功偉業」掛在嘴上,小小年紀的她哪裡懂得父親逃難時的艱辛,更別提父親當年在江邊處決無數人士的殘忍過程,但這些往事,竟然是從父親失智後才從頭說起。
在中國早有妻小的父親,來到臺灣時也年過半百了。父親罹患失智那年,譚艾珍十八歲,算一算父親也有七十歲了,起初父親因為糖尿病必須截肢,隔年又引發其它病症,當時完全不懂失智為何物的她,直到有一天父親把她當成「小姐」,這才隱約感覺到父親真的不太對勁,「父親失智之後,我就跟他扮演假裝遊戲,我扮演小姐去跟他聊天,以前因為自己年紀小也不懂,只覺得這麼做很好玩。」
也許是父親歷經國共內戰,內心創傷所啓動的自我保護機制使然,讓父親在失智後變得十分缺乏安全感,譚艾珍表示父親有著很大的恐懼感,還會要她把屋內所有窗戶貼上膠帶,只因父親覺得那些曾被處決的人會沿著窗邊縫隙爬進屋內,「對於家鄉的人而言他是守護神,可是對於別人來說他是魔鬼。」正因為父親將譚艾珍視為照顧他的「小姐」,卸下武裝讓她得以透過不斷地與父親談話,循著父親給的「線索」,找回了在中國的兩位姐姐和其它家人,將另一個遠在故國的家族版圖拼湊完整。

攝影/劉威震

分享
對抗失智最佳良方 預存腦內智能存款
每回帶著長輩就醫,醫師總說血糖降不下來,長輩總說都有按時服藥,結果回家檢查這才發現一大堆藥原封不動藏在抽屜,這下真相大白!接觸失智症患者十餘年的台灣失智症協會祕書長湯麗玉表示,過去許多家屬對於長輩的健忘「接受度」都很高,甚至認為長輩老了忘東忘西是種常態,往往都會錯過醫療介入的最佳時機,「長輩愈早開始就醫,愈早接受藥物或非藥物的治療,對他的功能維持是有幫助的,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對長輩本身和家屬都是比較好的。」

熟年誌 Life Plus/提供

分享
神經科出身,有著多年豐富失智症臨床診斷經驗的長庚紀念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徐文俊,則提醒家屬不要輕忽長輩近期記憶問題,當長輩開始出現重覆說過的話、忘記做過的事、購買相同物品等行為就要多加留意。然而正值壯年的四五十歲子女,為了生活打拼的同時其實也忽略了關心長輩,導致失智症患者往往都在很嚴重時才被發現,典型的「春節症候群」或「假日症候群」泛指逢年過節短暫相處幾天後,才意識到長輩脾氣變差、記性變差等問題,徐文俊強調其實早期的失智症也包含了憂鬱的徵兆,「長輩有時候會隱瞞自己記憶力不佳的狀況,我們常常發現的症狀就是憂鬱,憂鬱也是一種危險因子,本身罹患憂鬱症的人得到失智症的機會比較高。」
【完整內容請見 Life Plus熟年誌》 2015年9月號;加入 《熟年誌》粉絲團

熟年誌 Life Plus

《熟年誌》是一本全面探討熟年議題的快樂生活誌。從健康醫療、投資理財、退休規劃、休閒生活、人際關係、兩代溝通、旅遊移居,全方位與您一起面對未來,一起茁壯,與讀者共同打造熟年C型人生,追求自我實現的二次青年生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