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9/26

破解迷思!保健不再霧煞煞

2015-09-24 13:20:28

【文/林珮萱】
國人一年吃掉上千億元的保健食品,你有把握挑到最適合自己的商品嗎?根據調查,有超過五成以上民眾不知道如何安全選購、正確服用、妥善保存。
《健康遠見》參考專家觀點,整理出「保健食品不可不知的十件事」,讓你不再迷惘,輕鬆解惑。
服用過保健食品的人不少,但你有把握吃得正確嗎?新光醫院腎臟科兼任主治醫師江守山估計,國人一年吃掉上千億元的保健食品,卻有超過五成以上民眾不知如何安全選購與正確服用,甚至有許多迷思。《健康遠見》參考專家意見,整合出下列常見疑惑,讓你快速釐清「保健食品不可不知的十件事」。
迷思1〉既然是「保健」食品,吃愈多愈好嗎?
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暨營養學院保健營養學系講座教授謝明哲著有《謝明哲博士的保健食品全事典》一書,開宗明義破題,吃對關鍵比吃多更重要!,不是所有保健品都是吃愈多愈好。
他舉例,維生素A可以保護眼睛健康,但因屬於脂溶性,無法隨尿液排出體外,攝取過多,會囤積在體內,造成肝臟負擔,可能產生頭暈、噁吐、頭髮掉落。每日攝取量不宜超過5萬國際單位(IU)。孕婦若攝取過多,可能造成胎兒畸型。
維生素D、維生素E同樣屬於脂溶性,過量沉積在肝、腎臟,也可能引發皮膚炎、高血鈣症。正確作法是視身體狀況,遵循服用劑量建議。
迷思2〉有「食品字號」等於有保障嗎?
江守山的答案是否定的。一般市面的營養保健產品,區分為藥品和食品,食品又再分為健康食品和一般食品。
藥品由藥事法管理,產品會標示藥品字號,如衛部(署)藥製字第000000號。健康食品則由健康食品管理法規範,通過認證,會有健康食品標誌,並標示字號,如衛部(署)健食字第A00000號、或是衛部(署)健食規字第000000號。
一般食品則由食品衛生管理法規範,無認證字號。江守山提醒,所謂的衛部(署)食字第000000號,只是業者跟衛生福利部(原衛生署)往來查詢或報備公文的文號,不代表認可合格。
為避免誤導消費者,政府已明令食品包裝不得印製「食字號」。
2005年衛生署(現升級衛福部)公告:「自2005年4月1日起,食品廣告不得引用本署衛署食字公文字號或同等意義之字樣,同年7月1日起,食品不得標示本署衛署食字公文號或同等意義之字樣。」若民眾發現市面上買到產品有衛署食字號標示,應向衛福部舉發。
迷思3〉同樣功效,天然成分還是人工合成比較好?
現代科學技術,可以製出和天然食物相似的化學結構,選擇天然還是人工合成,確實很難比較好壞,但關鍵是有無合格安全把關。天然的也可能有環境汙染、農葉殘留等問題,因此謝明哲認為,合格認證比較重要。
迷思4〉保健食品有不同型態,膠囊、錠狀、液狀、粉狀等,該優先選擇哪一種?是否液態產品比較容易被吸收?
最快被吸收的,不等於吸收效率及人體利用率最好。能快速吸收的劑型,並非保健食品的必要條件。有些營養素慢慢釋放,對身體才更有用。江守山舉例,像高劑量維生素B,如果太快釋出,人體無法全部吸收利用,會隨尿液排出,反而適合採用慢速持續釋放型錠劑。
各種型態各有優缺點。膠囊所能裝載的分量較少;而錠劑成本低、裝載成分的分量較無限制;粉狀因產品成分分子小、吸收快,但也可能反而導致人體來不及吸收就排出;液態飲品則是口味多變、好入口,但有效期限短,部分產品就需要添加防腐劑。結論是哪種型態最好,還是要看成分特性與產品功效而異。
迷思5〉不喜歡吞膠囊,能否去「殼」吃?
保健食品是否以膠囊型態生產,原則上是經過通盤考量。因為膠囊內有些成分是高濃縮或具刺激性,由於人體食道的保護膜不如胃黏膜強壯,直接去殼服用,可能對食道黏膜太過刺激。江守山建議,產品若是膠囊劑型,最好還是連同膠囊服用比較安全。
迷思6〉錠劑能否咬碎服用?
同上題,以錠劑製作,多半是考量產品特性後的決定。一般錠劑外會有層膜衣,可用來控制錠劑的溶解時間及防止胃酸的破壞。江守山舉例,高單位維生素類產品會做成錠劑加上膜衣。容易被胃酸破壞或傷胃的成分,可在錠劑外表包覆一層不溶於胃部酸性環境的膜衣,協助錠劑運送到腸道鹼性環境後,才崩解釋出活性成分。除非註明為「嚼錠」,否則不建議咬碎再吞服。
迷思7〉長輩預防骨質疏鬆,要多吃維骨力?要預防視力退化,可以跟小孩一樣服用魚肝油嗎?
這是誤解。維骨力的主要成分是葡萄糖胺和軟骨素,能改善退化性關節炎,並非預防骨質疏鬆。長者的視力退化多半是因為黃斑部和水晶體的葉黃素不足所導致,因此應該補充葉黃素。魚肝油主要成分是維生素A,和長者所需營養不同。
迷思8〉保健食品是營養素不是藥,不必擔心藥物交互作用問題?飯前飯後都能吃?
即便是食品,部分成分還是可能與藥物交互作用,如銀杏、大蒜等補充品不能與抗凝血劑並用,否則可能導致凝血異常或出血等副作用。
謝明哲主張,有使用保健食品的人,就醫時應確實告知醫師,請醫生根據身體情況,調整處方或藥量,切勿「自行當醫生」,勿自己停用藥品,例如以為有吃紅麴了,就不吃降血壓的藥。
服用多種不同功效的保健食品,一般不會有副作用。但專家建議,如果不想同一時間吃太多,可選擇間隔半小時再服用。
至於飯前吃還是飯後吃?飯後消化系統會分泌消化液,可以讓保健食品和食物一起被消化,吸收效果較空腹好。如果是控制體重,則可以在飯前服用,較能發揮減少熱量攝取的效果。
迷思9〉開封後,盒內乾燥劑和棉花團要立刻丟掉?
正確。生產商在封裝時放入乾燥劑和棉花團,是為了避免產品受潮。開封後還保留乾燥劑和棉花團,反而讓產品容易受汙染。而且一旦開封,便會逐漸氧化,一般建議在開封後六個月內吃完,以達到最佳效果,所以購買保健食品也不要因為相同產品、大份量裝有優惠,就以為買愈大罐愈划算。
迷思10〉是不是乾脆把保健食品放冰箱最好?
謝明哲主張,穩定環境才有利保存,溫度與濕度變化都是使保健食品失去功效的原因,若是反覆將產品從冰箱中取出,內外溫差大、冰了又退冰,反而容易變質。存放地點要避免在濕氣重、溫差大的地方,以陰涼、乾燥處為佳。電影中常演的場景,主角睡前走入浴室梳洗,隨手打開鏡子後方的小櫥櫃取出藥品服用,都是錯誤示範!
購買須知,步驟一二三
曾任職於中央研究院生化所與化學所、《圖解保健食品全書》作者王元媛,建議購買保健食品的三大基本原則。
一、依照自身需求與體質,確認適合有效的成分。
二、經由合法通路購買,現代網購、電視購物發達,要留意宣傳是否誇大,甚至路邊攤、地下電台,來路不明的商品很容易引發糾紛。
三、認清產品成分標示及包裝說明。
那麼保健食品的基本標示該有哪些?《吃對保健食品》作者江守山建議看清楚下列十大資訊。產品揭露愈完整,對你的權益就多一份保障。
➊品名
➋成分
➌營養標示
➍重量、容量、數量
➎廠商名稱、電話、地址
➏有效日期、批號
➐產地、來源
➑標示「衛署藥字號」、「衛署健食字號」、或「食品」
➒認證、檢驗資訊
➓使用方法及說明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聰明吃,才能對身體好》;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官網

譚敦慈:避開加工食品 「原態」食物就是保健品

2015-09-24 13:20:26

【文/陳承璋】
下午,突然感到一陣疲累,於是拿起放在抽屜的維他命B群,再吞一顆,以振精神。因為時常便祕,每天更要喝一瓶優酪乳,來幫助腸胃道正常運作……。
在保健食品大為流行的今日,這是你的生活寫照嗎?
「我就想不透,飲食明明很簡單,卻要吃一堆保健食品來補健康,重點是保健食品裡頭,添加劑非常多,」談到保健食品,林口長庚醫院毒物實驗室護理師譚敦慈給了當頭棒喝。
食品添加劑 莫名吃下肚
在接受《遠見》記者採訪時,她的眉頭緊皺,表情嚴肅,拿出手機裡的好幾張保健食品成分標示圖,逐一念出到底加了哪些成分。
「你看這個維他命B群,就有黃色色素、紅色色素、烴丙基纖維素、二氧化矽、麥芽糊精、滑石粉,都是食品添加劑。你一下吃這個,一下又吃那個,好幾十種添加劑不就全都吃下肚?長期下來,肝腎怎麼受得了?」譚敦慈質問。
近幾年,食安事件連環爆,使得國人對於健康議題日益關注,保健食品也熱銷。然而,當國人把這些瓶瓶罐罐做為健康護身符時,同樣也是健康養生主義者的譚敦慈,從以前到現在,可是一顆保健食品都沒碰過。
今年54歲的譚敦慈,承襲已故丈夫林杰樑醫師的精神,努力幫助大眾屏除各種毒害的威脅,頻繁出席各大論壇,儼然成為社會的健康守護者。
很多人都以為,譚敦慈的家中一定堆滿了許多保健食品、保養品,廚房櫃內放滿各種從國外進口的高檔食材。事實上,她的梳妝台,只有一瓶樸實版的「凡士林」,每天擦在臉上滋潤皮膚。打開廚房的櫃子,幾乎空蕩蕩的,僅有小包裝的油,調味用的糖、鹽。
更別說食材,全都是傳統市場買來,沒有標榜有機栽種,一把幾十塊錢就買得到,跟一般婆婆媽媽別無兩樣,與攤販之間都有滿滿人情味。
但跟別人不同的是,她懂得怎麼避免吃下加工食品、怎麼均衡飲食、怎麼避開毒物。她堅信,只要恪守這些原則,家中的保健食品即可扔掉,用最低的成本就能達成養生之道!
避開加工食品 鈣不流失
在譚敦慈的飲食清單裡,避開加工食品,是最高生活方針。根據國健署統計,國人最缺的營養素是「鈣」。也因此,市面上的鈣片可說是琳瑯滿目,令人眼花撩亂。
但譚敦慈與她的兩位兒子從未吃過鈣片,甚至連牛奶也很少喝,打破舊有觀念。只因為市面上幾乎所有的加工食品,全都有磷酸鹽類添加劑,包括麵包、可樂、貢丸、魚丸、香腸,就連豆腐都有,這些磷酸鹽會偷走身體裡的鈣質,讓骨質漸漸流失。
也因此,只吃食物「原態」的一家人,不必刻意補鈣,骨頭照樣強韌,小兒子從小不喝牛奶,硬是長得比別人高,達180公分,「我們都不吃加工食品,怎麼會缺鈣?」譚敦慈強調。
第二最高原則是「均衡飲食」。這四個字,早已老生常談,卻極為重要。想像一下,若到譚敦慈的家中吃三餐,吃到的會是哪一些料理?健康的料理一定很高級吧?
其實不然,他們家的早餐,通常是一顆水煮蛋、一杯用黃豆磨出來的豆漿、白饅頭一顆、一份水果。
午餐則是「焗烤馬鈴薯」,馬鈴薯佐以毛豆、鮭魚,義大利麵先經過攪拌混合,因為沒有加油、鹽等調味料,所以上頭鋪一層起司,再放進烤箱烘烤,光是聽,就美味滿分。
晚餐,家中白飯一定會加入燕麥,再準備一道魚、一道肉、兩道青菜,肉類有油脂便不放油,青菜用水炒,頂多再加半湯匙至一湯匙的油拌炒。
一家人早中晚餐,豆蛋魚肉類全都俱全,烹調方式以少油、少糖、少鹽為主,毛豆、青菜、燕麥,富含膳食纖維,幫助腸胃蠕動。這樸實無華的料理清單,讓所有營養素一次到位。
因此任何綜合維他命、優酪乳、魚油,全與他們扯不上邊。
原則三是避開毒物。「那些聽過被驗出毒物的食品,你就避開!」譚敦慈理所當然的說。
沒有單一食物會帶來健康
舉例而言,豆干、枸杞、紅棗、菊花、茶葉等,常被驗出漂白劑、防腐劑、農藥、重金屬,若曾看過新聞報導出現問題的食材,就儘量少碰,現代人強調吃什麼東西排毒,但應該先要懂得怎麼「避毒」。
「像枸杞茶,不知道能不能明目,卻已喝下一堆有的沒有的毒物,所以常出問題的東西,為什麼要吃?」她反問。「天然食物營養充足,為何還要吃保健食品?」她一連拋出了幾個問題,要人思考保健食品對身體到底有什麼益處?
吃一顆芭樂,營養素就百百種,有維生素C、有B群、纖維什麼都有,幹嘛要花那麼多錢買保健食品?吃堅果、酪梨、魚,就能吃到滿滿的omega-3,為什麼還要買魚油?吃梨子、南瓜、地瓜也可潤肺,幹嘛還要買燕窩?
三高的患者,好好忌口、聽醫師的話,為什麼還要買一堆號稱能夠降血脂、血糖、血壓的保健食品?
「保持身體健康的路,就是點與點的直線,為什麼要拐彎抹角的,吃一堆添加劑那麼多的保健食品?不僅花錢,對健康真的有幫助嗎?」譚敦慈舉起手在空中揮舞,直言不諱。
「世上絕對沒有單一食物會帶來健康,更沒有神奇食物,」她要大家牢記。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聰明吃,才能對身體好》;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官網

台灣人!你吃對保養品了嗎?

2015-09-24 13:20:35

【文/滕淑芬】
根據統計,台灣人一年吃掉的保健食品,足足可蓋1.5棟的台北101大樓,保健食品已躍升為產值第三大的食品產業。
你是否也是愛吃保健食品一族?吃的原則又是什麼?本期《健康遠見》全方位探討保健食品是什麼?如何才能聰明吃,更健康?
我是保健食品大戶,已經吃十年了,」在健檢診所負責行銷企劃的佩芬,工作量大,中餐外食,晚上7點接兒子回家後會準備晚飯,因長期吃素,覺得營養不均,30歲開始吃保健食品。
一天要吃五、六種保健食品的她,早上吞維他命、益生菌,下午吃能提神的紅景天、護眼的葉黃素、抗憂鬱的「彩色好心情」,偶而想起來還會吃紅花籽、保養心血管的亞麻子油。
定期健檢、了解自己健康狀況的她,雖然有時會因保健食品買太多而放到過期,也常被營養師朋友阻止,不要再買了,但她堅信:「保健食品就是我的工作安慰劑,我是亂中有序。」
78歲的陳阿嬤,患有高血糖、高血脂、痛風等老毛病,一天要吃四種藥。她像所有上了年紀的人一樣,深受關節退化所苦,怕走遠路。
住在美國的二女兒會從美國寄來銀髮善存給她,大女兒也常至量販店購買葡萄糖胺、維骨力,讓老媽媽補關節。愛逛市場的陳阿嬤,只要是街坊鄰居「呷好逗相報」介紹的保健食品,也不管有沒有標示,一定捧場。
台灣每年吃掉1095億元的保健品
民以食為天,愈來愈多人跟佩芬、陳阿嬤一樣,相信健康與飲食息息相關,保健食品也是有益健康,如今保健食品已成為僅次於餐飲服務和食品流通,產值第三大的食品產業。
從兒童鈣片,上班族的瘦身、提神飲料,美魔女的膠原蛋白,到銀髮族護膝、防失智聖品,市面上充斥著五花八門的保健食品,不分性別、年齡,一網打盡。
根據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2013年統計,台灣人一年吃掉1095億元的保健食品,足足可蓋1.5棟的台北101大樓! 經歷塑化劑、毒澱粉、黑心油等負面衝擊後,經濟部工業局2014年11月統計,一年多來的食安風暴讓消費者信心全失,食品業整體哀鴻遍野,內外銷損失達177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在食品產業中,惟獨保健食品仍是前景看俏的潛力股。
相較於業績重挫的食用油脂業、表現平平的速食業和餐飲服務業,2013年保健食品業成長率仍有9.14%;雖然比2012年二位數(12%)的成長率,力道減緩,但表現已算亮麗。
若細看保健食品兩種不同類型,傳統食品類(如燕麥加入益生菌)成長5.8%;膳食補充劑(如紅麴膠囊)大幅成長12.5%,其中產值依序為乳酸菌(26億)、靈芝(19億)、草本複方、樟芝、膠原蛋白、綜合維他命等。
無畏景氣衰退 市場持續成長
「社會愈成熟的國家,愈愛吃保健食品,美國、歐洲、日本是全球三大市場,」台灣大學食品安全中心執行長許輔說,21世紀是生物技術世紀,不少歐美企業都想從草本植物和保健食品的研發中,尋找新興投資標的,扣除藥品業,歐洲草本植物和保健食品的產值,比資訊科技業還大。
保健食品一枝獨秀的現象,不只發生在台灣,其他先進國家也出現類似狀況。
台灣經濟研究院生物科技產業研究中心2010年「全球保健食品市場現況」報告指出,儘管全球面臨金融海嘯和經濟不景氣等烏雲罩頂,但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這一年,全球與營養相關產品的市場規模有2698億美元,仍較前一年成長8%,受到的負面衝擊較小。其中占比達63.7%(1719億美元)的保健食品,在健康意識提升、老年與慢性病人口增加的趨勢下,仍然蓬勃發展。
台經院估計,全球保健食品的經濟規模會一直保持6%的穩定成長,其中經濟所得較高的美國、歐洲、日本,仍將占據八成市場;亞太地區的中國、印度市場,可望迅速擴張。
至於保健食品多透過哪些通路銷售呢?台灣以直銷通路為主,占30%,其次是藥局、藥妝店(24%),兩者加起來就超過一半。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聰明吃,才能對身體好》;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官網

安倍新三箭! 這次射育兒、社福

2015-09-25 03:48:38 聯合報 東京記者雷光涵/廿四日電

日相安倍晉三廿四日在東京自民黨總部展開黨總裁新任期,宣布「新三箭」政策。 美聯社

分享

日相安倍晉三(中)廿四日在東京自民黨總部展開黨總裁新任期,帶領黨員高喊萬歲。 路透

分享
日本政府通過安保法,悖離民心,如外界預期,安倍內閣立刻轉攻經濟,藉以轉移焦點。首相安倍晉三宣布:「安倍經濟學邁向第二階段」,「新三支箭」包括經濟、育兒、社會福利三面向,目標是創造「一億總活躍社會」。
七○年代調查顯示,總人口約一億的日本,九成自認是「中產階級」,當時用「一億總中流」形容人民的均富意識。安倍沿用這個名詞,宣示建立「一億總活躍社會」,延緩少子高齡化進程,五十年後人口維持一億,在家庭、職場及地方均能有所發揮。
第一箭強化經濟,訂出二○二一年國內生產總額(GDP)六百兆日圓的目標。二○一四年日本名目GDP四百九十兆日圓,政府試算以實質GDP成長百分之二、名目成長百分之三以上的速度,二○二一年GDP可望達六一六兆日圓;增加雇用、薪水,擴大消費,吸引世界各國人才。
第二箭是育兒支援,出生率要從現在的一點四提高到一點八。
第三箭是社會福利,日本一年有十萬人為照顧臥床或失智老父母而被迫辭職,安倍說,「要打造工作與介護(長照)兼顧的社會,零介護離職。」
媒體問明年四月消費稅從百分之八調高到十的政策是否改變,安倍回應,為「債不留子孫」,以及確保市場及國際社會對日本的信賴,目前沒有打算調整政策。
被問及修憲問題,安倍說,「修改憲法是自民黨基本方針」,會努力取得國民理解及在野黨的合作,明年參議院選舉把修憲列入全黨政見。安倍內閣以釋憲解禁集體自衛權,進而通過配套的安保法,超過六成民眾反對,全日本有規模不一的示威,但不影響安倍推動修憲的意志。
安倍本月初同額登記競選,不必投票連任自民黨總裁(黨主席),廿四日舉行兩議院總會確認安倍的連任。

2015/9/23

凝視死亡 一位外科醫師對衰老與死亡的思索

Being Mortal
Medicine and What Matters in the End

你願意人生最後一里路,
是眼神空洞的坐在輪椅上滑行嗎?
你希望至愛親人的餘生,
是靈魂被禁錮在病床上的軀體裡?

 亞馬遜暢銷書總榜第5名、社會科學暢銷書榜第1名、
 亞馬遜公衛政策暢銷書榜第1名、死亡議題暢銷書榜第1名
 美國《華盛頓郵報》2014年度十大好書
 美國《紐約時報》非文學類暢銷書榜第1名
 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暢銷書榜第1名
 美國獨立書店2015年非文學類大獎,銷售量超過三十萬冊
現代醫學已經扭轉了嬰兒死亡率和傷病致死率,
但是面對衰老和死亡,醫學能做的還是很有限。
葛文德透過自己家庭和病人的故事,
描述了衰老、死亡過程中的困擾、痛苦與無奈。
醫師該如何與病人討論死亡?如何提供適度而不浪費資源的療法?
如何協助病人在虛幻的期望與有品質的臨終生活之間,做出抉擇?
這些不僅是醫學院很少會教的課,也是許多人避諱不敢面對的生命課題。
葛文德毫無畏懼的迎向這個禁忌話題,
以誠懇的態度、溫暖的筆觸,敘述老人安養、臨終照護的種種面向,
揭示人生的終極目標可不是「好好的死」,
而是「好好的活、有尊嚴的活過每一分鐘」。

序言
坦然面對衰老與垂死的歷程
這本書要談的是死亡的現代經驗,包括衰老、死亡的感覺是如何;醫學如何改變這樣的經驗,以及有哪些是改變不了的;還有,我們想要面對生命的有限,卻因不了解現實而出錯。在外科行醫十年來,我自己也步入中年。我發現我自己和我的病人都認為現況已到了教人忍無可忍的地步。應該怎麼做呢?我們不只不知道確切的答案,甚至不知道是否可能找到詳盡的答案。然而,基於作家與科學研究者的信念,我相信藉由揭開面紗、貼近觀察,我們可以從困惑、怪異和混亂之中理出些頭緒。
你不必待在老人或疾病末期的人身邊,就可了解醫學常常只是讓人承受無謂的痛苦。在即將走到人生的盡頭之時,我們常為了一丁點的機會,不惜用藥物讓自己大腦昏沉,耗盡所有體力。我們住在養老院或加護病房,接受制式的常規治療,不再能擁有人生最重要的東西。如果我們不願坦然面對衰老與垂死的經驗,必然會活在痛苦中,無法得到基本的慰藉。要是我們不知道如何善終,那就只能讓醫學、科技和陌生人來操控自己的命運。
我寫這本書的目的就是為了要了解這一切。我們對死亡仍有太多的誤解。有些人一看到醫師論到每一個人難逃衰老和死亡,就不由得驚懼起來。即使醫師仔細分析、用心推敲,這個社會似乎仍有很多人仗著自己年輕體壯,冷眼旁觀,無視老人、病人遭到犧牲。有生就有死,生命週期就是這麼殘酷。如果不能接受這樣的事實,就只能在痛苦裡輪迴,無法解脫。
如何面對死亡?眼下說不定就有更好的做法,只是我們視而不見。
摘自《凝視死亡》前言
推薦
這是一本應該強制每個人都要閱讀的書……
如何讓晚年生活有意義,《凝視死亡》提供了有用的指引。 
──《時代》雜誌

葛文德探索了醫學的斷層帶,
《凝視死亡》關注的是人生最重要的課題。 
──《芝加哥論壇報》

葛文德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好的醫師作家之一,
《凝視死亡》不只深深打動人心,更是充滿洞見。
── 奧立佛.薩克斯(Oliver Sacks),著名作家 紐約大學醫學院神經科學教授

這是葛文德最新、最棒的一本書……
他以感人的故事、清晰的見解,帶我們凝視衰老和死亡的課題。
──《紐約時報書評》

葛文德以睿智和勇氣,提出了我們不太願意思考、面對的問題。 
── 英國《週日泰晤士報》

讀罷《凝視死亡》,令人潸然淚下,
一整個星期都無法停止談論書裡提到的故事和觀點……
這是很罕見的一本書,竟能夠激盪出這麼多思緒的火花。 
──《自然》期刊

葛文德的書如此令人印象深刻,這應當能改變醫學界的走向……
期待更多人閱讀和消化這本《凝視死亡》。 
── 英國《金融時報》

當社會怯於碰觸衰老和死亡的議題,
這本書有如暮鼓晨鐘,警示我們哪裡走岔了,如何改弦易轍。 
──《舊金山紀事報》

2015/9/22

心碎! 老母失智竟遭養老院員工虐待

2015-09-21  22:25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英國37歲的女子瑞秋(Rachael McDonald)其68歲的母親因老人癡呆症被送往伯明罕(Birmingham)當地的一家養老院,但日前瑞秋前往探視時卻發現母親神情有異,還容易因為一點小事就不斷道歉,心生疑竇的瑞秋便暗中安裝隱藏式攝影機,沒想到竟拍下院內員工對母親語言罷凌、大呼小叫、指指點點的畫面!
  • 瑞秋68歲的母親因老人癡呆症被送往一家養老院,但日前瑞秋前往探視時卻發現母親神情有異,經暗中調查後發現竟是遭院內員工虐待。(圖擷自YouTube)
    瑞秋68歲的母親因老人癡呆症被送往一家養老院,但日前瑞秋前往探視時卻發現母親神情有異,經暗中調查後發現竟是遭院內員工虐待。(圖擷自YouTube)
  • 畫面中只見1名養老院的員工竟會直接闖入母親的房間,並用許多輕蔑詞彙來稱呼母親,且過程中還伴隨等各種謾罵的詞彙。(圖擷自YouTube)
    畫面中只見1名養老院的員工竟會直接闖入母親的房間,並用許多輕蔑詞彙來稱呼母親,且過程中還伴隨等各種謾罵的詞彙。(圖擷自YouTube)
  • 這名員工還會粗魯的將本蓋在母親身上的背單直接扯開,再隨意亂丟,還嘲笑她母親就像個只有5歲的小孩子一樣。(圖擷自YouTube)
    這名員工還會粗魯的將本蓋在母親身上的背單直接扯開,再隨意亂丟,還嘲笑她母親就像個只有5歲的小孩子一樣。(圖擷自YouTube)
外媒報導指出,68歲的布瑞潔(Bridget McDonald)因罹患老人癡呆症,過去8年來都居住在伯明罕當地的一家養老院,但去年底她女兒瑞秋前往探視時卻發現布瑞潔神色異常,甚至在倒牛奶不小心漏出時就驚慌的道歉,種種跡象起人疑竇,因此瑞秋在與其他姊妹商量後決定在床頭的鬧鐘安裝隱藏式攝影機,試圖了解發生了什麼事。
不料透過攝影機畫面,瑞秋看到的卻是一段段令人心碎的畫面,畫面中只見1名養老院的員工竟會直接闖入母親的房間,並用「流浪漢(tramp)」、「無可救藥(hopeless)」、「小寶貝(such a baby)」等輕蔑詞彙來稱呼布瑞潔,且過程中還伴隨等各種謾罵的詞彙,從相關影片中更可看到,涉案員工還會粗魯的將原本蓋在母親身上的被單直接扯開,再隨意亂丟,還嘲笑她母親就像個只有5歲的小孩子一樣。
事後瑞秋便通報警方並向養老院出示相關影片,2名涉案的員工(1男1女)目前已被停職並禁止從事相關工作,涉案男員工也在警方調查後以襲擊的罪名起訴。

相關影片請見:

是正常老化還是失智?10大警訊助判斷

日期:2015.04.28
(企劃中心/綜合整理)

(是正常老化還是失智?10大警訊助判斷。/圖片取自優活健康網)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不論是哪一種失智症,都可以透過門診評估, 從簡單的測驗做起,例如Mini-Cog,這份測驗會先告訴患者三樣事物,例如腳踏車、紅色、快樂。接著會請患者畫出時鐘,例如當畫10時20分時,那麼長、短針所在的位置就要分別在左右兩邊。等畫完時鐘,再問患者,之前的三樣事物,還記得幾種。如果時鐘畫對,算一分,接著每答對一個事物,算一分,這份測驗總分為四分,如果總分小於或等於兩分,就要再進行下一步測驗。
一般來說,會再用一份Mini Mental Status Exam(MMSE)的30分表格來測驗。以學歷來分,患者若是大學以上程度,要達到24分,若是小學,就要16分,如果未能達到標準,那麼失智症的機會很大。除了評估表之外,失智症的評估,通常還包含抽血及腦部影像,如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來分辨是何種因素造成。另外,也需要神經科或精神科醫生,幫忙診斷與治療。
造成可逆性失智的原因有甲狀腺機能亢進、B12不夠、神經性梅毒等。神經性梅毒現在已很少見,但仍可能是原因之一。另外,除了阿茲海默症,中風引起的血管性失智症也很常見,其他,如路易小體失智症、水腦等,都需要再仔細分辨,比較能對症治療。
失智症的十大警訊
1)記憶減退,影響到生活和工作。
2)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務。
3)言語表達出現問題。
4)喪失對時間、地點的概念。
5)判斷力變差、警覺性降低。
6)抽象思考出現困難。
7)東西擺放錯亂。
8)行為與情緒出現改變。
9)個性改變。
10)活動及開創力喪失。
一般人所知道的阿茲海默症,其實只是失智症最常見的一種,其他就如上述,還有血管性的失智等。如果有偶爾忘東忘西的情形,其實不需要太緊張,但若懷疑有認知功能方面的問題,還是必須找專業醫師評估,確立診斷,分辨病因,接受治療。雖然失智症無法痊癒,但可以延緩它的惡化情況,不需要太過悲觀,但也不要輕忽。
詹醫師給子女的貼心叮嚀/大家只要一談起失智症,就都非常害怕,但我們人年紀大了, 某些認知功能本來就會變差,這是很正常的老化現象,所以不需要老人家一忘記事情,就驚慌失措的以為老人家患了失智症。

(本文摘自/好好照顧您/寶瓶文化出版)

新北市第19家三芝三和公共托老中心成立

1040919 
      【新北市訊】新北市第 19 家三芝三和公共托老中心於 19 日舉辦開幕揭牌儀式,市府借重在長照領域有經驗和口碑的「雙連基金會」營運,結合社區據點日間照顧和銀髮俱樂部雙重功能,提供社區長輩可以在地就養、健康樂活的優質環境。 
      啓用儀式由社會局長張錦麗、三芝區長林克文、議員鄭宇恩、衛福部代表陳俊吉、新庄里長林文章、三和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劉秀鳳,及辦理單位財團法人新北市私立雙連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執行長蔡芳文、馬偕醫護管理專科學校副校長黃瑞吉等人共同揭幕啟用。現場除了幫長輩量血壓及健康諮詢外,還有長輩跳著健康操,另外三和社區發展協會志工媽媽更在活動中與長輩製作草仔糕,彼此開心閒話家常,並一起共餐,每個人都笑呵呵。 
        社會局長張錦麗表示, 104 年 8 月底新北市總人口數已達 396 萬 6,533 人,其中老人口數 41 萬 7,252 人,比例已達 10.51% ,即新北市每 10 人中就有 1 位老人,隨著老年人口的增加,新北市積極整合公私部門資源,除了推動老人共餐外,也在各區成立銀髮俱樂部及公共托老中心。 
        張錦麗表示,中心有針對輕度失能、失智長輩及家屬專業的日間照顧服務、長照諮詢及社區問安服務,也提供社區健康長輩文康休閒娛樂,健康養生等服務。她在會中發現長輩多數大都為女性,希望女性長輩可多邀配偶一起到中心來參與活動,共同推動性別主流化。也歡迎平時農忙的長輩在農忙結束後,一起到中心來,讓長者彼此能互相照顧學習,健康樂活。 
  
資料詳洽:老人福利科長林妏燕 本市境內 1999 、 29603456 轉 3750 
承辦人:譚渼璇 本市境內 1999 、 29603456 轉 3742 
新聞連絡:黃逢明 29603456-3722           陳清貴 29603456-3728 

別讓大腦「生鏽」 5點降低失智症風險


據研究發現,失智症是經過幾10年的演化而形成的,深受教育、生活習慣飲食、社交、精神狀況等多方面影響,因此若從每日的生活下手,將有助於減少老年罹患失智症的機率。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整理)據研究發現,失智症是經過幾10年的演化而形成的,深受教育、生活習慣飲食、社交、精神狀況等多方面影響,因此若從每日的生活下手,將有助於減少老年罹患失智症的機率。
地中海飲食 從「吃」健腦
而目前還沒有任何藥物可以治癒失智症,因此如何預防失智症就成為大眾關心的議題。台灣失智症協會也指出,在現今預防失智症的研究中,多數以阿茲海默症為主,而隨著失智症研究不斷的進展,我們也越來越瞭解怎樣有助於預防或延緩發病的時間,而主要的預防策略是從以下幾項保護因子著手:
●多動腦/研究顯示,從事可刺激大腦功能的心智活動或創造性活動,都可降低罹患失智症之風險,其相對風險下降近5成。民眾應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以增強腦細胞間有效的神經鍵結,並儲備大腦認知功能。
●多運動/每週規律地從事2次以上的運動,對失智症與阿茲海默症都有保護作用,其相對風險下降近6成。維持每週2到3次以上規律運動的習慣,如走路、爬山、游泳、騎自行車、有氧運動、瑜珈、太極拳、元極舞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採地中海型飲食/地中海飲食被證實可降低心血管疾病與癌症的風險,同時阿茲海默症發病率相對下降約7成。建議多攝取魚類、蔬果、豆類、堅果,使用橄欖油等未飽和油脂來烹調或調拌沙拉,少食用飽和性脂肪。
●多社會互動/研究顯示,多參與社交活動可降低失智症風險4成;而孤單的人,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增加2倍以上,因為孤單的生活方式,其認知功能退步速度比較快。建議努力保持社會參與、和人群接觸,都有助於增加大腦的血液灌流量,降低失智症發病之風險。

●維持健康體重/中年時期BMI≧30,其阿茲海默症發生的相對風險上升3倍,老年過瘦BMI ﹤18失智風險亦提高。 建議避免肥胖、過重或過瘦,維持健康體位18.5≦BMI<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