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8/15

【台灣要幸福】人民有幸福 國家當然會健壯



2015-08-15 09:18
回鄕7年間,看見有些老人推着老伴從家門前走過,無論照顧或被照顧者,他們都一年年蒼老。
匆匆而過的老夫老妻常常絲毫不停留,曾經有一位老夫不斷要求老妻不要出聲音。原來是那生病無法正常發音的女人想說話,但發出的聲音奇怪,令老夫羞澀低頭。 後來直到那老先生單獨一人走過家門,那一刻,可以推論從今以後他將獨居以終。
為什麼台灣老人要這樣勉強相依為命?為何沒有合宜的長輩空間可以逗留?這段期間又將如何?
2015年台灣老年人口占12.22%,預估2025年將達20%,邁入超高齡社會,2060年老年人口預估達41%。現在的中年人,想都不敢想自己會有怎樣的老年照顧?
思想起2010年在瑞典的大學城隆德市,於隆德大學社會學院座談會上,聽到社會學者敘述瑞典社會福利政策的重大變革。
二次大戰後,歐洲各國正視許多家庭因戰爭而支離破碎。「家庭」的定義重新被認真討論和「定義」,瑞典民間和政府觀察到要確保人民一生的幸福,不再以家庭為國家福利聯結的單位。改採以個人為聯結對象,促使全國國民在政府的福利服務網絡中,能夠達到「沒有人孤獨的老死」、「沒有人是孤單的在照顧」之願景,徹底放棄「殘補救濟」的福利制度,而是「普及平等照顧」的國家福利,綿密的照顧網絡能夠支撐需要被照顧人民。
台灣社會變遷急遽,政府有必要告別「施比受有福」的「殘補式」社會福利。改以「照顧=就業」和「被照顧=提供機會」的「普及式」社會福利。
認真落實地創造地區社會之「長期照顧體系」,以平等互助互惠價值觀來建立「在地照顧服務」,是當務之急,以「就業+經濟+福利」三合一制度化,翻轉階級社會文化~照顧者不再是傭人、婢女或媳女的照顧,而是專業的照顧服務者,有合理薪資和尊嚴勞動,形成在地照顧人力資源的源源不絶。以政策作為促進需要就業者能夠進入「長期照顧體系」的主要趨力,並穩定滿足在地被照顧的需求。
一對一孤單的照顧既不人性,也造成照顧者個人或家庭經濟的困難。這種在地區的共同照顧模式一旦建構出來,需要工作且願意照顧老人者不分男女能夠在地就業,不但節省了離鄉工作的費用支出,又能夠促進家鄕長輩晚年幸福。何樂不為呢?唯有這樣才能真正創造更多在地就業機會和降低老年貧窮的命運。
過去民間和政府共同研議,匯集民間經驗及積極推動「普及照顧政策」,陸續上路有「課後照顧」、「保母系統」、「高雄五甲社區自治幼兒園」落實於人民生活的社區,目前「長期照顧法」甫通過,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蔡英文也將研議出「三合一照顧政策」向13縣市說明和推動,台灣人得以全面性擁有可預期的晚年幸福正在靠近。
人民有幸福,台灣國家當然會健壯,良性循環始於國家對人民一生的照顧。

大溪愛鎮協會自闢「共同幸福空間」,創會理事長邱瓊淑向退休者做「愛鎮志工」說明:可以一週三小時來陪伴長輩,擁有週間幸福~量血壓、玩一玩、DIY、吃點心、唸詩、看繪本。桃園市政府社會局發現主動來共同成立「社區関懹據點」,撥補經費往永續邁進。(照片 桃園市愛鎮協會提供)

腳勇身就健,防止腳力退化,自主揪團週週上山的「勇腳俱樂部」,創造混齡共遊機會。
(桃園市大溪體育會提供)


預防高齡自閉退化失智,造成國家健保負擔,屏東政府和社團帶退休者走向大自然,戶外活動很重要,促進高齡身心健康。(台灣百香果創齡協會/邱汝娜 提供)
陳來紅
1949年生於三峽老街,成長於大溪老街。婦運社運半甲子,在11家報社寫過專欄,組織多元性質的社團,擔任過民進黨陳水扁執政時,8年行政院婦權會委員和「普及照顧政策研議小組」創組召集人。現任民進黨智庫性平小組委員、綠黨綠色經濟顧問。 著作:「都市型社區合作社可行性研究」、「袋鼠媽媽讀書會」、「傳燈」、「情願心甘」、「不安於室」、主持「TAKOHAM」大溪愛鎮月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