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5/8

實用!巴金森氏患者的生活指南

2015-04-19 13:48:02 聯合報 記者徐庭揚/報導



繪圖/杜玉佩

分享
巴金森氏症通常發生在50歲後,但最容易發病的年紀是界於65和85歲之間,但還是有30多歲便發病的例子。
花蓮門諾醫院神經內科主任王志弘醫師表示,此病形成的原因目前並不清楚,有些研究認為可能和環境的因子有關,但結果還不是很明確,少數的患者的確是和遺傳有關。
適度運動 減緩肢體僵硬
一旦確診為巴金森氏症,一定要配合使用藥物控制。王志弘說,巴金森氏症因為是退化性疾病,不治療不會好,只會直線退化,治療雖然只是改善症狀,無法停止腦部的退化,但可以讓活動力改善到接近正常人,提升生活品質。
家人也要鼓勵病患多運動,因為適度的運動,可以減緩肢體的僵硬,改善動作的協調,像是太極拳、氣功都是不錯的選擇。
細心觀察 及早釐清病情
王志弘提醒民眾,巴金森氏症與老人失智症因為腦部退化部位不同,治療方式也不相同,目前無具體找到可預防的方法,家人可以多觀察老人家肢體障礙問題,及早釐清病情。
但對藥物無法發揮功效的巴金森氏症患者來說,深部腦刺激手術是病患最有效、也是最後一個治療方式。花蓮慈濟醫院巴金森治療中心,自2002年迄今已完成超過近200個案例,花蓮慈濟醫院神經功能科主任陳新源說,動作障礙疾病患者在接受適當的治療後,多數能夠恢復生活自理及工作能力。
接受治療 可以延緩退化
陳新源表示,目前巴金森氏症罹患人數居腦退化疾病第二名,僅次於失智症,但是巴金森氏症和失智症不同的地方,就是目前有藥物與手術可以有效治療,病友應樂觀積極、及早接受治療。
陳新源強調,不論是吃藥、手術,還是輔助的運動,都需要病友及家屬的全力配合,希望每位病友要勇敢接受治療,而社會大眾應對巴金森氏症有正確的認識,並且鼓勵身邊罹病的親友接受治療,勇敢走出家門,重拾信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