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9/2

頸動脈堵塞 未中風已失智




頸動脈堵塞者,即使未中風,仍可能出現失智症狀。台北榮總與陽明大學團隊發表研究指出,頸動脈狹窄或堵塞達7成以上但尚未中風者,有4成會出現頭暈或健忘等認知功能退化情形,極可能惡化為失智症。醫師提醒,除年齡外,抽菸、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內分泌失調及貧血者,都是頸動脈狹窄高危險群,應定期檢查追蹤,及早治療。
北榮神經內科副教授李怡慧表示,近5成失智症屬於阿茲海默症,另有3分之1為腦部小血管出血、梗塞、脂肪病變、小動脈粥狀硬化及頸動脈狹窄等因素造成的血管性失智症。過去研究顯示,頸動脈狹窄達7成以上者,除易引發缺血性中風外,還可能導致頭暈或記憶、語言、空間感等認知功能退化。
榮陽團隊發表於《腦中風》、《公共科學圖書館》及《神經外科》等期刊的研究,透過「功能性磁振造影」及「擴散張量磁振造影」等技術發現,血管性認知功能障礙的病因與阿茲海默症不同,也就是腦部發生病變的位置並非在俗稱「記憶中樞」的海馬迴,而是「額頂葉腦白質」部位的神經細胞連結異常。
「中風患者大腦通常可發現某部位神經細胞死亡,但頸動脈狹窄引起的白質受損,只是造成神經細胞功能異常。」北榮神經內科主治醫師王培寧解釋,由於頸動脈狹窄者額頂葉腦白質部位多數神經細胞仍存活,因此不像阿茲海默症等神經退化性失智般「不可逆」。
李怡慧等人的研究也證實,透過抗血栓藥物搭配頸動脈支架或手術治療,約有3至5成頸動脈嚴重狹窄者,認知功能獲得改善。
北榮腦血管科主治醫師林浚仁指出,中、老年民眾若有抽菸習慣,或三高、貧血等動脈狹窄危險因子,最好每2、3年接受檢查,以評估頸動脈狀況;若血管暢通、但已產生硬化現象,應每年追蹤檢查,特別是若出現頭暈或記憶退化症狀,務必儘快就醫。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
【2014/09/01 台灣醒報】http://udn.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