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8/9

永遠的女兒蔡怡 陪伴父親重返童年時光




蔡怡回首來時路,描摹失智的父親、躁鬱的母親,寫下《烤神仙》中一則則炙人的篇章。尤其在父親最後的路程和他緊密相依,更讓蔡怡了卻心願,並將父女倆無數珍貴的畫面凍結成文字;那些看似遠離的,也終將成為永恆。
【撰文/張桓瑋】

攝影/郝威爾
隨著他靈魂遠去,他對我的稱呼也由五年前「親愛的女兒」變成「大姐」、「媽媽」。想必他的眼神早已穿透我的軀體,望著不同時空裡,他至親,但十六歲之後就無緣相聚的姐姐;以及他至愛,但卻終身未能盡孝的母親。──摘自〈烤神仙〉
回首照顧失智父親那五年半,蔡怡甘願周旋於不同角色,在父親的紊亂時空,撚亮一盞返鄉燭光,陪伴他回到山東聊城老家,在西門外的棗樹園抓「神仙」(蟬的幼蟲)、至三合院前的大坑裡游泳,或到土造城牆上跟著打更的人巡邏;最後,回到闊別數十年的祖厝,聽父親說聲:「爹、娘,孩兒回來了。」
民國二十六年七七事變爆發,蔡怡父親離開山東成為流亡學生,後因國共內戰遷至臺灣,再也沒回家見過父母;民國八十九年,他罹患失智症,從此亦步亦趨走回過往,童年輪廓日漸清晰,在女兒的陪伴與文字梳理下,曾經的遺憾和罪咎也終於被縫補起來。
照護失智父親,深掘幸福
「我是從父親失智後,才開始認識不同面向的他。」當思路成為被貓抓亂的毛線球,命運看似身陷幽谷,實則將這對父女帶往另一個燦亮的路頭。
起初,蔡怡父親在廚房指著一盤蛤蠣,納悶地問她這是什麼食物,而後開始記不清家中地址,天天到市場買水果竟迷失了路,讓人報警送回家來。「於是經過腦神經內科檢查,才發現他罹患了初期失智症。」前幾年,父親、母親和蔡怡哥哥同住,後來哥哥赴美,曾罹患精神官能症的母親因肺癌病逝,甫自職場退休的蔡怡便把父親接回家長期照料。
正要享受退休生活、傾力寫作的蔡怡,在毫無防備的狀態下,投入照護失智老人的戰場,但在鎮日的兵荒馬亂中,她卻甘之如飴,「如果不是父親失智,我沒辦法進入他的童年、他的青春,我不會知道他小時候居住的『蔡莊』有一面古老城牆,冬天祖厝前的湖水結冰後,還能在上頭溜冰呢!」一反沉默寡言的嚴肅形象,父親搖身成為說故事高手,以一種倒敘手法,帶著蔡怡重溫往日的笑和淚。
而當他的記憶無路可退,回到牙牙學語的生之源頭,什麼都記不得了,就換蔡怡接棒,咿咿呀呀教父親哼起童謠:「張三吃了李四飽,撐得王五沿街跑……」這是蔡怡三歲時爸爸教她唱的「顛倒歌」,如今時光遞嬗、身分輪轉,這回換女兒牽起爸爸的手,唱出綿亙數十載的愛與感謝。「此刻,我覺得非常幸福。」她說。

攝影/郝威爾
同理病人,不被情緒左右
然而照顧失智父親這段迢遙長路,難道不覺辛苦嗎?「苦呀!怎麼不苦?所以我一定得從中找出方法,降低彼此的負擔。」當人退化到失去自理能力,開始需求反覆、晝夜不分,生活節奏亂了套,身邊的人往往也跟著掉進情緒泥沼,最後乾脆棄械投降。
蔡怡說,她最驕傲的是自己能堅持到底,從沒對父親發過脾氣,也沒讓他生過氣:「我爸每晚九點就寢,習慣晚睡的我大概十二點才上床,這時他常會突然起身走到我房間說:『天亮啦!』接下來便吵著要出門,我想許多人面對這樣的情景可能會很焦躁,甚至頂撞回去,但我告訴自己,千萬不能生氣,雙方交鋒的結果就是讓局面更無法收拾。」
看更多精彩文章
【完整內容請見熟年誌 Life Plus 》 2014年8月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