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5/12

作家吳娟瑜:媽媽失智或許是幸福



在鎂光燈前總是給人開朗樂觀形象的親子溝通與兩性專家吳娟瑜,有著與她開朗形象截然不同的母親。
吳娟瑜/提供 
在鎂光燈前總是給人開朗樂觀形象的親子溝通與兩性專家吳娟瑜,有著與她開朗形象截然不同的母親。患有老年失智症的母親,兩年多前因肺癌過世,回想起母親晚年罹患失智症後的種種往事,吳娟瑜自白,「曾經有一段時間,夢裡面的媽媽總是不開心的;直到媽媽過世半年後,夢裡頭的她,才逐漸展開笑靨…」被封為「成長之母」,吳娟瑜時常全台各地走透透巡迴演講,還到處上電視、上廣播,提供家庭正向教養生活觀。
相較於自己光鮮亮麗的專家形象,吳娟瑜感慨,每當她回頭看自己的母親,多年來只是守著家、守著孩子、守著寂寞,鮮少出門與外界互動,彷彿是在挑戰吳娟瑜親子溝通與兩性專家的身分。

失智初期反應變慢 不愛外出
吳娟瑜說,母親年紀增長後,越來越不肯與外界互動,有時家人試著想要帶媽媽到戶外運動,媽媽總是沒走幾步路,就吵著說:「好了、好了,我要回家!」
就連家人想鼓勵媽媽在家練平甩功,媽媽也是沒甩幾下就沒好氣地說:「做這個是要幹嘛?」讓極力想要幫助媽媽的子女們,總是感到無能為力。
大約十年前開始,吳娟瑜與家人開始感覺到,媽媽反應似乎變得比較遲緩,還常常喃喃自語說:「我怎麼會忘東忘西,是不是頭殼壞去?」由於當時老年失智症的資訊不足,加上兄弟姊妹五人各有各的事業家庭需要忙碌,且覺得「人老了不是都這樣?」因此沒有特別注意,其實媽媽早已出現老年失智症前兆。
媽媽不認為自己生病了

吳娟瑜和媽媽合影。
吳娟瑜/提供 
吳娟瑜坦承,以前她時常在心裡埋怨媽媽,覺得媽媽明明自幼生長在富裕家庭,更是早年相當少見,有彰化女中學歷的女性。但嫁給爸爸之後,她終其一生全奉獻給家庭子女,不懂得持續充實自我,這也讓她多年來遲遲無法以母親為榮,甚至還時常提醒自己,「千萬別複製母親的人生」。
七年前,家人開始意識到媽媽需要看醫生。結果到醫院檢查時,醫生問了媽媽十個問題,媽媽只答對三、四題。確診後醫生開了藥,不認為自己已經生病的媽媽十分抗拒,認為「人老了就是這樣,吃這麼多藥做什麼?」
這樣的情況一直延續到後期,母親的記憶越來越差,還每天隨身攜帶一個腰包,把所有錢都放在包包裡,不時還會緊張地拿出來檢查,看看錢還在不在。
曾經有一度,吳娟瑜看著經常一臉茫然的媽媽,心想媽媽其實是幸福的,因為她早已忘掉什麼是痛苦、什麼是煩惱。真正難過受累的,反而是陪伴在身邊的家人。
學演戲 陪媽媽一起找錢
吳娟瑜說,爸爸年輕時風流倜儻,加上喜歡打麻將,導致家中經濟情況起起落落,這也讓媽媽從不愁吃穿的富家千金,變得開始對金錢錙銖必較。
剛開始,家人不懂得怎麼跟失智老人相處,還會責怪媽媽「小氣」,腦子裡都是錢。後來才慢慢學會體諒媽媽,有時還會「演戲」,陪著媽媽一起在家裡找錢,或是刻意提起其他話題,轉移媽媽注意力。
有一段時間因為手足誤會,吳娟瑜無法見到母親,只能在夢裡和媽媽相遇。直到一年後終於再見到媽媽,才發現她不僅重度失智,健康檢查時還發現媽媽已罹患肺癌末期。那段時間,有時她夜裡睡在母親身邊,聽見媽媽急促的呼吸聲,實在悔恨交加,希望自己能在母親有生之年,替她多做點什麼。
聽到媽媽說出心裡的話
吳娟瑜回想,有次和媽媽在急診室裡過夜,急診室吵雜的環境與混濁的空氣,讓她深感媽媽受盡委屈。當時媽媽不斷起身,要求吳娟瑜「把我帶回家」,然而醫院規定必須先在急診室待一晚,隔天才有病房住。
後來媽媽被迫打了一針鎮定劑,躺回急診室床上後開始不斷囈語,用台語夾雜著日語,訴說著自己高中時和同學間的對話、細數她這輩子歷經過的種種,讓一旁的吳娟瑜又無奈又抱歉。這也是她第一次聽到媽媽說出心裡的話。


聯合晚報與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合作,推出名人談失智系列專訪 「不能遺忘的故事」,每周一刊出 ,如想獲得更多失智症資訊,或需諮詢及協助,可電洽基金會。諮詢電話:(02)2332-0992,網址:http://www.cfad.org.tw/
【2014/05/12 聯合晚報】http://udn.com/


全文網址: 作家吳娟瑜:媽媽失智或許是幸福 | 健康天地 | 健康醫藥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HEALTH/HEA2/8670410.shtml#ixzz31WUgP6U3
Power By udn.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