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7/1

【照護心情】雅芬/那一天,我砸了碗盤

2018-12-31 06:00聯合報 雅芬
失智的媽媽常不記得她正用鍋子煮蛋,直到鍋子發出燒焦味。那天當我進廚房發現她燒掉今年的第四個鍋子時,我突然失控地把手上的碗盤給砸碎了,換來媽媽對我的一頓罵。
事後我自行檢討,知道是自己長期累積的焦慮暴發,導致一時失控。但是要如何處理呢?於是我這樣告訴自己:鍋子燒壞沒有關係,只要房子沒燒掉就好了;如果鍋子燒了、房子也燒了,但人沒事也就罷了;如果鍋子燒了,房子、人都燒了,這是命,不是我所能掌控。果然,後來再有燒焦的情況發生,我真的不再抓狂,默默把鍋子換新。媽媽後來也逐漸不再煮蛋了。
媽媽失智第五年了,我的憂心焦慮,也磨練到長繭似的。看著她蒐集一堆雜物在衣櫃,好幾杯咖啡都忘了喝,罵我是偷她錢和身分證的小偷,我仍會感到一絲的不捨和生氣,但很快就恢復平靜無感,快到我都懷疑自己是否失去人性。
為了證明自己仍能體貼善待他人,我更常找時間去陪伴我的婆婆,甚至去探望朋友的媽媽,只是讓自己覺得我沒有變成一個無情的人。而我也很享受去陪伴她們的時刻。
失智的人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失去和旁人情感交流的能力。而對照顧者而言,內心的交戰卻從未停止,除非有天我通過所有的考驗。

外籍移工是失智照護最佳選擇?專業醫師解答

2018-12-28 14:37元氣網 徐文俊醫師
身為失智症專業醫師,我很清楚時下家庭聘顧外籍移工來照顧失智症患者,的確是出於家屬迫切的需求。許多家屬會期望我別問太多問題,只要給他們聘顧外籍移工的許可文件就好,也有不少人會問我如何找到合適的外籍移工來照顧失智的家人,那麼以下是我的一點想法。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首先,我必須提醒所有家屬:千萬不要將外籍移工成失智照護的最好解答,更不要天真的以為在外籍移工來了後,問題就會更少。現實狀況是,外籍移工對失智照護沒有足夠的認識,失智長輩眼中的移工是一個完全的陌生人,自然會心生排斥,此時若家屬又沒有提供足夠的支持,移工和失智長輩的相處更加困難而混亂,反而引發長輩問題行為(BPSD)、情緒不穩、甚至會產生攻擊行為,當移工承受不了,自然就會離開工作場所。於是雇主就只能一再重複同樣的過程,不但沒有解決照護問題,反而增加了新的問題,失智長輩受到的照顧品質就變差了。
懂得這個風險後,我們就該知道在聘顧外籍移工時,我們一定要有正確的心態:移工是來做幫手的,家屬仍然是最主要的照顧者。比起期望移工懂得失智症照護,更重要的是家屬要懂得失智症照護。所以移工只是補充能力,期望聘用外籍移工的家庭都有這樣的體悟,我們的失智長輩才能真正獲得良好的照顧。
接下來,我們才可以開始談如何幫助移工從事失智症照護的工作。首先,溝通是照護的最重要基礎,我們之所以在移工前加上「外籍
兩字,已經很明顯點出來台的國際移工們都需要克服語言的障礙,而在台的家屬們也必須盡力協助移工擁有與最基本的以中文(或台語等其他本地語言)溝通的能力。
語言能力並非短時間內可以訓練得起來,但好消息是,良好的溝通不見得只有靠語言才能進行。所以我們要鼓勵外籍移工多和長輩相處、多去觀察長輩的行為和需求(我甚至認為懂得長輩的需要,比懂得失智更加基本且重要)。所以我期望外籍移工至少做到以下這幾點:注意長輩的視力和聽力變化、陪伴長輩多於照顧 (如認真聽他說話並且要積極給予回應)、陪長輩一起做事(如家事),而不是幫他做事。
外籍移工很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陪伴,在家屬忙碌於工作時,陪在長輩身旁,而家屬能不能理解這點,其實也是我們評估是否核發外籍看護工許可的條件之一:我們想知道家屬準備好了嗎?換句話說,在外籍移工抵達之前,家屬對失智症和照護方法有足夠的理解了嗎?(認真說起來,訓練家屬還比訓練移工重要)以及家屬是不是能時時提醒自己:他不是移工的長輩,他是我的長輩。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心態和想法確定後,其他的問題就能回歸到最基本的失智症照護上,我們也相信談到失智症照護的現場執行,家屬和移工間沒有太大差別,因此我建議給的課程均依照這幾個大方向來進行:認識失智症、照顧技巧(如怎麼換尿布)、精神行為症狀的處理、日常活動安排(為患者安排每天的活動要有創意,最好是從患者的生命歷程中尋找出他的喜好,進一步設計為有趣的活動)、自我調適(我常問家屬:你身心疲倦、需要休息,難道外籍移工不需要?)、如何使用長照/社會資源。
最後這一點倒是可以特別說明,長照/社會資源申請的責任仍然是在家屬手上,可是我們可以幫助外籍移工理解這些資源是什麼?甚至進一步鼓勵他們共同參與使用。近來我就看見許多據點 (譬如桃園的歡喜學堂) 懂得善待外籍移工,他們鼓勵長輩到失智據點活動時,移工們不要只是自己滑手機、聊天,在據點工作人員的鼓勵下,外籍移工加入長輩的活動,一起玩遊戲,一起運動,這樣除可讓雙方感情更好外,長輩與移工在回家後更有話題可以聊。
歡喜學堂甚至鼓勵外籍移工們從參與者變成規劃者,把主導權交給她們,讓她們來嘗試規劃給長輩的活動。於是我們見到移工朋友們會在他們母國的節日時,一起舉辦異國風味濃厚的慶祝活動,煮家鄉美食、穿著傳統服飾,將長輩們納入節慶氣氛中。
這樣規劃過程也正是我們可以為外籍移工們提供的好機會,只要我們願意多培育她們,她們就會更有能力執行失智照護工作。我照顧的患者中就有幾位外籍移工,以照顧長輩的用心和自己本身的能力,讓家屬信賴到可以讓她帶著長輩出門到南部玩幾天,移工用心長輩開心、家屬放心,造就了三贏的局面。
說起來失智症沒有那麼可怕,失智症或許會為家庭帶來許多難以處理的問題,但失智症也是幫助家人們更了解彼此的契機,增進人與人間的溝通,拉近彼此的情感。所以我很期望每個失智症家庭(不論是否聘僱外籍移工)的家屬都能為患者預備一本照護手冊 (整理好的資料,不是真的編成一本書),這本手冊詳列患者過去的生命歷程、喜惡、長處、病情變化、照片/影片集,以及預想將來病程每個時期的應對方法。
這本手冊需要每隔一段時間就拿出來閱讀與修正,此時外籍移工的觀察能力就能更新手冊的內容,因為他會是和長輩最密切相處的人。但我們在倚賴他們的同時,請記得他們都來自遙遠的國度,也許是大好青春的年紀就離鄉背井、拋家棄子的來照顧一位不好照顧的長輩,光看這樣的犧牲就可以稱得上是一份恩情。期望我們都可以將心比心,給他們足夠的協助,把他們當成家庭的一份子。





認識失智症 才能打一場美好的持久戰

2018-12-27 16:41文/ 董欣怡


不讓新手失智家庭當熱鍋螞蟻 富邦邀專家分析「作戰策略」
家人確診失智症,你會怎麼調適?富邦人壽延續關懷行動,廿三日攜手50+ 舉辦「憶同結伴、人生空白鍵不空白」關懷新手失智家庭分享會,以「專業作伴」、「朋友作伴」、「暖心暖身」為三大主軸,邀請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賴德仁、林口長庚醫院失智症科主任徐文俊、永和耕莘醫院運動治療師吳孟恬,期望能帶給新手照顧者專業知識與支持力量。
富邦人壽部長陳姿瑛(左四)、50+總監王美珍(右四)、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賴德仁...
富邦人壽部長陳姿瑛(左四)、50+總監王美珍(右四)、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賴德仁(右三)、林口長庚醫院失智症科主任徐文俊(左三)、老盟副秘書長楊美陵(右一),共同出席「關懷新手失智家庭」分享會 攝影/華國玉
三年前,富邦人壽與老人福利推動聯盟共同推廣失智協尋手鍊,因配戴該手鍊的走失長者尋獲率百分百,富邦人壽公關部長陳姿瑛表示,去年開始與全台七十多個失智相關診科合作,只要由醫師確診失智症就發送手鍊,幫助到更多失智家庭,配戴率因此提高兩成。
「關懷新手失智家庭」分享會,特別安排暖心手作課程,互動釋放壓力。 攝影/華國玉
「關懷新手失智家庭」分享會,特別安排暖心手作課程,互動釋放壓力。 攝影/華國玉
據台灣失智症協會統計,截至二○一七年底,全台失智症患者已超過廿七萬人,失智預防、治療及照護均受高度關注。林口長庚醫院失智症科主任徐文俊說,面對失智症這場戰役,作戰策略要從全家都健康時開始,才不會在面臨失智症時成為熱鍋上的螞蟻。
作戰策略該怎麼布局?徐文俊說,這包括資訊戰、網絡戰及持久戰。首先要有正確的醫療認識,可建立醫療、社區、家庭及支持團體等四大網絡,從醫師、上課、書籍或網路找到相關資訊。但網路資訊必需篩選具公信力的來源,另對「奇蹟式的療效」應抱持保留態度。
由於失智症帶來的影響,也包括照顧者與被照顧者的關係改變,例如爸爸原是家庭支柱,卻一夕間變成被全家照顧的人。徐文俊說,失智者本身或家人都應認清角色改變,建議召開家庭會議溝通,盡量避免家庭衝突。
由於失智照顧歷程平均八到十年,不少家庭照顧者為照顧失智長輩忙得焦頭爛額,卻又要面對長輩因病情逐漸衰弱,打這場仗簡直心力交瘁。徐文俊說,面對持久戰,要以和為戰、以愛止戰,照顧者更應照顧好自己,做好心靈平衡。
曾身為失智症照護者的財經作家王志鈞同樣很有感觸,他認為失智是反映出一個人最原生的狀態,那是一個「返老還童」的過程,在照護互動中,他與父親過去較疏離的親子關係也變得緊密,回想起過去照護的時光,王志鈞將失智的父親比喻為「兒子大玩偶」,儘管照顧失智症家人的他也時常感到無力,但他說心態的調適是照護者自己得學習與面對的。
面對家人罹患失智症時,難免會感到抗拒、掙扎與無助,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賴德仁表示,此時如果能尋求喘息資源,像是長照專線或失智諮詢專線,甚至是全台失智共照中心、失智社區服務據點,都能得到有效且及時的幫助。
但是,很多民眾搞不清楚,家人究竟是失智,還只是單純老化。賴德仁表示,失智症的病程長,會從一開始的輕度認知障礙,逐漸演變為輕度、中度及重度失智。輕度認知障礙在一般生活沒問題,但和過去經驗相較,會變得比較認不得路,但從輕度失智開始,患者會出現重複詢問或重複購買行為,逐漸連人都認不得,還可能出現妄想及幻覺,最後連吃飯、講話或行走都不太行了。
研究顯示,身體質量指數(BMI)小於廿的老人容易得失智症,但大於卅又容易中風。賴德仁表示,長輩應少量多餐,低油、低鹽、低糖以維持身材,每天至少喝一千五百C.C.的水,並培養運動習慣,均有助預防失智症。
分享會聚集近百名失智病患與新手照護者,在醫師與專家循序漸進的引導下,分析新手失智家庭可能面臨的困境,以及病患與照護者間關係微妙的轉變,更引導新手照護者認識資源、尋求協助。

預立醫療諮商費高 3族群免費

2018-12-27 00:48聯合報 記者羅真/台北報導
「病人自主權利法」明年1月6日上路,外界憂心高額諮商費是簽署門檻。圖/聯合報系資...
「病人自主權利法」明年1月6日上路,外界憂心高額諮商費是簽署門檻。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病人自主權利法」明年一月六日上路,外界憂心高額諮商費是簽署門檻。衛福部昨天表示,將運用醫療發展基金優先支持在宅失能老人、低收與中低收戶,可免費諮商。至於早期失智、癌症病人的諮商費用,將與健保署研議是否納入健保給付。
立法委員王育敏昨天在立法院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質詢表示,衛福部籌備病主法長達三年,目前即將上路,但仍面對三大挑戰,包含宣傳太少、流程太複雜、諮商費太高等。根據過去兩年試辦經驗中,諮商費用約在兩千元到四千元,高額費用可能降低民眾簽署意願,甚至阻礙貧戶的善終選擇權。
衛福部醫事司長石崇良指出,明年一月六日起,將運用醫療發展基金優先支持在宅失能老人、低收與中低收戶,在宅失能老人可找居家醫療醫師免費諮商,低收與中低收戶則可在全台廿二個預立醫療照護諮商示範醫院免費諮商。
石崇良表示,因病主法規範甚嚴,民眾必須到醫療機構才能預立醫療照護諮商,實務運作確實有聽到困難,未來希望可朝簡化諮商流程進行,如現行預立安寧緩和醫療暨維生醫療抉擇意願書僅由醫師向病人說明,因醫病本來就有互信關係,不需要另組諮商團隊,也會減輕負擔。
衛福部估算,新法上路後,第一波可免費做預立醫療照護諮商者,包含居家失能老人約八萬人及中低收入戶,但實際簽署人數則視有簽約的家庭醫師能量及病人、民眾意願而定。
病人自主權利法上路後,民眾可透過「預立醫療照護諮商」事先立下書面「預立醫療決定」,為日後意外或重病狀況選擇接受或拒絕維生治療等決定。

假如我四、五十歲就失智…年輕型失智 專家建議8件事別中斷

2018-12-29 00:59愛長照 丁彥伶/資深醫藥記者
藝人謝祖武近日在本土偶像劇「初戀的情人」飾演一位事業有成,卻罹患失智的中年父親。...
藝人謝祖武近日在本土偶像劇「初戀的情人」飾演一位事業有成,卻罹患失智的中年父親。 聯合報系資料照 記者劉嘉韻/攝影
最近頗受歡迎的電視劇「初戀的情人」,本來以為是部浪漫愛情大悲劇,沒想到裡面竟然是描述中年、正在職場中擔任公司主管的男主角,面臨自己出現失智症症狀時的痛苦和掙扎。
長庚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徐文俊說,發現自己有失智症狀並不是世界末日,早期診斷很重要,了解自己失智的原因,積極維持住自己的功能,在工作上適度調整,失智症患者也能為自己、為家庭、為社會盡一份力。
台北醫學大學神經內科主任葉篤學表示,各種失智症的初期症狀都是「健忘」,但是健忘是否就真的是失智?那也不見得。還是要先做健康狀況評估,了解有無其他的問題:有一些身體病變會伴隨著失智症狀,例如憂鬱症,患者通常會有假性失智現象。
所以要先檢查確定到底是不是腦部退化性引起的失智?是否有中風,或是甲狀腺等問題;這些疾病也會造成繼發性的腦功能障礙,必須趕快先找出原因加以治療。
另外也要注意,年輕型失智有不少是「額顳葉型失智」,通常不是以健忘為表現,而是行為改變,經常面無表情、行為粗魯、沒有同理心等。雖然和一般的失智症一樣沒有藥物可治療,但是藥物治療可以改善患者的脫序症狀。

▍假如我是真的......失智

1. 安排學習課程
如果確診是失智,徐文俊建議處於早期失智的患者,可以為自己安排學習的課程。他提醒,年輕型的失智症發病年齡約是四、五十歲,照顧上需要注意的地方,比起一般老年性失智患者只要求「被照顧好」更嚴苛。
因為,年輕型失智患者幾乎都是家庭經濟的主要來源,無論男女,配偶都還年輕、小孩也可能都在求學階段,除了自身的問題,還有家庭要照顧。
此外,患者本身在職場上可能也還是主管階段,突然發現罹病,原本在職場上可以呼風喚雨、頭腦舉一反三的人,可能才說一句話就卡住,不曉得自己想要說什麼,會是很大的打擊。
2. 不要離開職場
徐文俊說,對患者來說,離開職場除了是更大的打擊以外,也會讓疾病惡化得更快。持續工作,反而是一種恢復功能很好的過程。所以建議,如果公司可以幫忙患者調整職務;不要著重在記憶性的工作,而是改為操作電腦或是患者原本的專業上,患者還是有相當的工作能力。
3. 手工活動可以幫助腦力活化
對患者來說,在原本的公司突然從主管職,因為生病而被調整到低階的工作,可能很難接受。建議可以重新學習需要手工活動的工作,在日本有許多咖啡烘焙坊的失智庇護農場,失智患者可以學習烘焙糕餅、做咖啡。
臺灣的桃園也有一個「木匠的家」,為患者創造新的職場機會。除了有一份收入外,也讓失智患者在學習手做工作時腦力更活化。
圖片提供/愛長照(來源:photoAC)
圖片提供/愛長照(來源:photoAC)
4. 讓患者可以獨立完成工作
年輕型的失智患者體能都還不錯,如果能讓患者發揮原來的專常,還是可以提供相當的生產力。建議要讓患者做一些需要獨立完成的工作,對於保持原來的功能也有很大的幫助。
5. 把自己當成孩童一樣重覆學習
葉篤學說,退化性的失智有很多藥物可以輔助改善。而在同時,也建議患者去上課,例如學習畫畫等新的技能,讓腦筋多活用。把自己想像成一個小孩,幼童可能要教三次、四次,甚至十次才能學起來,所以學習要有耐心,陪伴的人也要有耐心。
6. 多進行認知訓練
專家通常都建議失智患者要進行更多的認知訓練,葉篤學說,現在的寶可夢遊戲是不錯的訓練,失智患者最早出現的障礙經常是缺乏方向感,寶可夢遊戲可以邊玩邊看地圖,增加方向感的學習。
7. 多參加社交活動
有研究發現,多參與社交活動的人可降低四成的失智風險,而孤獨者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則可能增加2倍。已經發生失智症的患者,可以多參加社交活動穩定情緒,也有助延緩病情惡化。
另外,像是懷舊唱歌、種花、玩桌遊、學下棋等社交休閑,甚至是透過薰香治療的嗅覺學,在國外有許多研究都認為是可喚起被遺忘記憶的方式。
8. 規律運動、睡眠充足
兩位醫師都很推薦患者多運動,因為運動後的血液循環,也會加速帶血液滋養腦細胞。包括快走、慢跑或是騎健身車、反向運動等都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