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6

重要的事突然忘了?你可能「早發性失智」



2015-01-26 10:39:07 聯合報 記者詹建富/台北報導

如果你平常記憶力不錯,卻突然忘了重要會議;或走在回家途中,卻突然失去方向感,這些現象可能是罹患失智症的警訊。值得提醒的是,全台約有1~2萬人在不到65歲就面臨「早發性失智」的悲歌。

圖/ingimage

分享
剛拿下本屆金球獎影后的好萊塢巨星茱莉安摩爾,在新上檔的電影「我想念我自己」(Still Alice)中飾演一位才智過人的語言學大學教授,卻在重要的演講中忘詞,忘了出席丈夫和主管的餐會,並在校園跑步中迷了路,被醫師診斷罹患了早發性阿茲海默症。
失智症協會理事長、台大神經科教授邱銘章指出,大部分的阿茲海默症都是偶發性的個案,只有不到一成患者具有家族史,但如果家族遺傳傾向則會在五、六十歲,甚至在更年輕時發病,屬於早發性失智的一群。
他表示,由於阿茲海默症患者發生病變的位置大多集中於海馬回和大腦皮質,此處是掌管記憶、語言和空間感的中樞,特別是早發型阿茲海默症的發病初期,所表現的症狀就是愈近期的記憶愈容易遺忘,而且平常熟悉的方向感也會喪失。
耕莘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陳志豪指出,一般人把失智症歸為老人的疾病,但其實有部分病患是在50幾歲、正值職場顛峰的壯年族群,因為記憶逐漸退化、工作學習能力下降、方向感錯亂,連走回家的路,都可能突然忘了。
在「我想念我自己」電影中,茱莉安摩爾向家中三名子宣告她的病情,並讓孩子主動選擇是否要檢驗是否遺傳到早發性阿茲海默症的基因。對此,邱銘章認為,由於早發性阿茲海默症目前沒有藥物可供治療,他基於醫學倫理,除非是已確認有明顯的家族傾向,他不建議這類病人在年輕時就接受基因檢測,畢竟檢測結果也無助於阻止它的發病。
失智症十大警訊
美國失智症協會以阿茲海默症為例,提出「失智症十大警訊」,如果發現家裡的長輩出現下列所列十種現象,建議應該立即尋求專業的神經內科或精神科醫師進行完整的檢查和診斷,以延緩部分症狀的惡化。
(1) 記憶力減退影響到生活(2) 計劃事情或解決問題有困難(3) 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務(4) 對時間地點感到混淆(5) 有困難理解視覺影像和空間之關係(6) 言語表達或書寫出現困難:(7) 東西擺放錯亂且失去回頭尋找的能力(8) 判斷力變差或減弱(9) 從職場或社交活動中退出(10) 情緒和個性的改變

糕餅零食暗藏反式脂肪 吃多傷身

糕餅零食暗藏反式脂肪 吃多傷身


2015-01-26 13:54:09 中央社 台北26日電

年關將近,糕餅零食等年貨待價而沽。董氏基金會今天提醒,這類食物常是有礙健康的反式脂肪大本營,即使標示零反式脂肪,通常仍含有少量。
董氏基金會營養組主任許惠玉今天表示,反芻動物的脂肪與乳脂中有天然存在的微量反式脂肪,對人體無礙;有礙健康的反式脂肪是在油品氫化加工過程中形成,藏在人造奶油、酥油、炸雞、薯條、中西式糕餅、洋芋片、爆米花、泡麵、可頌、甜甜圈、奶精、巧克力及冰淇淋等食品。
消費者會發現這些食品包裝可能反式脂肪標示為「0」;許惠玉解釋,可能原因包括,包裝食品每100克所含反式脂肪不超過0.3克時,依規定可標示為「0」;或油脂改採「交酯化」技術取代氫化加工,生產出低或零反式脂肪植物油等。
許惠玉指出,反式脂肪標示0不等於無,有些民眾年假常不忌口,一天就可能吃下多種含反式脂肪食品,累積起來也是很可觀的量;另外一種則是反式脂肪減少,但飽和脂肪增加,吃多同樣易造成心血管負擔。
許惠玉說,反式脂肪會增加血液中「壞」的低密度膽固醇,減少「好」的高密度膽固醇,造成血管阻塞,使運送至腦內的氧氣及營養素受阻,進而影響大腦功能,並增加腦中風、高血壓、冠狀動脈心臟疾病等心血管疾病風險。
董氏基金會引用2014年美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醫學新研究發現,連續5年記錄1018名成人飲食內容,並進行單字記憶力測驗,結果反式脂肪吃得多,單字記憶力較差;平均每日多攝取1克反式脂肪,會少記0.76個單字;攝取最多與攝取最少的人相比,會少記約10%的單字量。
至於2012年美國俄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分析104名平均87歲長者,發現反式脂肪攝取較多,腦容量相對較小且灰質萎縮,可能提高記憶力受損及罹患失智症的風險。還有2003年美國芝加哥聖路克醫學中心分析815名65歲以上長者的飲食狀況並做追蹤,每天吃超過1.8公克反式脂肪,罹患阿茲海默症風險增加2.4倍。
董氏基金會提醒民眾控制脂肪總攝取量,不是只注意反式脂肪,無論是哪一種脂肪,攝取過量都會對身體健康造成影響。

2015/1/25

【銀髮心棧】該如何提升自己的記憶能力?



(Photo: Flood G/Flickr CC/goo.gl/TqCnif)
文 / 黃揚名
如果各位有機會問周邊的年長者,他們覺得老化對他們造成哪些影響?我向各位保證,多數長輩一定都會說:記性變不好了。
事實上,研究上的證據也顯示,記憶能力是隨著年紀呈穩定退化,相關腦部區域也有明顯退化。但對於多數長輩來說,特別是對針對華人長輩來說,大家並不是那麼在意,除非今天自己的記性已經變得非常糟糕了,通常到這樣的階段,長輩可能都已經有初期失智的現象了。所以,還是建議大家要正視記性變差這個現象,否則錯過黃金時間,就相當可惜了。
那年長者該怎麼面對自己記憶退化的現象呢?

首先,要釐清一些概念:雖然記憶會隨著年紀退化,但退化的速度在每個人身上都不同。有些功能比較好的年長者,記憶表現甚至會比年輕人來得好!所以,重要的不是和其他人比較,而是和自己的記憶能力做比較!
再者,記憶可以透過訓練的方式來維持、甚至有可能會有進步。過去已經有不少研究針對記憶能力做訓練,雖然訓練的成效不一定能夠持續很久,但若持續有訓練,對於記憶能力還是會有幫助的。
最後,要維持日常生活正常的運作,適度仰賴輔助工具是利多於弊的。過去,輔助工具還不是那麼多,所以人們要記事情,都得仰賴自己的大腦。但是現在輔助工具那麼多,可以妥善運用,來幫助自己記得需要記得的訊息。
跟大家分享一些記憶策略,希望在不仰賴輔助工具的情形下,能夠對各位的記憶表現有所助益。
增加訊息處理的廣度: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若要記得一件事情,要盡可能思考這事情和自身的關聯性、以及是否和哪些資訊有關聯性。若能夠產生越多的連結,自然就會記得越好。
增加訊息處理的深度:有別於廣度,深度指的是,要針對訊息做比較深層的處理,例如若要記得一個詞彙,可以想想這個詞彙的意涵,而不是只專注在詞彙的外型上。
將訊息組織化:如果要記得一長串數字,通常會忘掉最後幾個。但若能夠將數字幾個為一組做分類,那就可以記得比較多數字。
坊間有些記憶策略會引導大家用心像的方式,但對於年長者來說,這不是太好的策略,因為要形成心像本身就是耗費資源的,此外年長者很容易受到無關訊息的干擾,所以會事倍功半。
最後,提醒大家,雖然老化會對記憶造成影響,若自己發現最近一兩個月退化的現象特別明顯,那建議要尋求醫療團隊的診斷,以釐清是否為正常老化現象,還是有失智等神經心理疾病纏身。


  • 本文作者為輔仁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
  • 本文原刊登於「銀髮心棧」。
  • 本文為作者個人言論,不代表公共電視立場。



  • 特色圖片:Flood G/Flickr CC/goo.gl/TqCnif

    防止記憶衰退及失智 核桃有奇效

    防止記憶衰退及失智 核桃有奇效


    加州大學最新研究表明,每天吃一些核桃可以有效的增強人的記憶力、專注能力以及處理信息的速度。(fotolia)
    【大紀元2015年01月23日訊】(大紀元記者海寧編譯報導)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醫學院的最新研究表明,每天吃一些核桃可以有效的增強人的記憶力、專注能力以及處理信息的速度。這一效果和人的性別、年齡和種族無關:比起對照組,吃核桃的人在認知能力上總是更好。
    CBS電視台報導說,該校教授阿拉伯(Lenore Arab)在一份聲明中說,以前在動物研究中發現的核桃效果在美國人口中得到了證實。一天13克左右的核桃,就能夠增強人的認知功能。
    阿拉伯和他的合作者對大量20歲以上的美國人進行了研究。他們發現,吃核桃更多的人在認知測試中表現更好。
    此項研究再次證實了核桃對大腦的健康功效,其中包括延緩或者阻止小鼠模型中老年癡呆症的發展。這給擔心失智的美國嬰兒潮一代帶來了希望。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2012年世界範圍內患有失智的人口達3,560萬,2030年這個數字將會倍增,2050年則會增加兩倍。
    核桃的秘密是甚麼?研究者表示,核桃中含有大量的有效成分,比如抗氧化劑、多種氨基酸和礦物質以及alpha-亞麻油酸. (Linoleic Acid)。這種植物性的omega-3脂肪酸對心臟健康和大腦都有好處。

    失智悄悄接近你我 及早檢測揪病因

    失智悄悄接近你我 及早檢測揪病因



    相關內容

    • 失智悄悄接近你我 及早檢測揪病因觀賞相片
      失智悄悄接近你我 及早檢測揪病因
    •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最新資料統計,全世界阿茲海默症(失智症)的患者已到達3億6千萬人!然而人們對於阿茲海默的瞭解尚顯不足,在現實生活中常忽視,這種症狀卻可能在你我身邊上演,如果能即早檢測發現,就能採取積極的預防計劃。
      心智殺手阿茲海默症 目前仍無法治癒
      阿茲海默症其實是一種神經系統退化的疾病,目前科學家已發現24種可能與阿茲海默症相關的基因,這些都是增加罹患阿茲海默風險的主要原因之一。阿茲海默症的2大隱憂,一是患者由於記憶力受損,因此通常不會覺得自己發病而拒絕就醫,而延誤就醫時間;二則是依目前的醫療技術而言,目前還沒有能徹底治癒的方法。
      阿茲海默症非老年人專利 中年人也需注意
      精神科醫師蘇聖傑表示:「阿茲海默症風險並非老年人的專利,雖然目前臨床上有95%的患者是在60歲以後發現阿茲海默的症狀,但也有5%左右的患者會在30~40歲出現明顯症狀,且病情發展也比晚發性要快得多」因此,中年人也需特別注意,別讓阿茲海默症默默找上你!
      基因檢測揪病因 及早發現積極預防
      蘇醫師表示,日前已有國內研究團隊透過基因檢測科技,依照每個人基因型不同,推算出阿茲海默症的潛在風險,再進一步由專業醫師及營養師諮詢團隊,量身訂做個人專屬的預防計畫及營養補充品,以不透過藥物、避免副作用的方式,及早積極預防可能罹病的風險。蘇聖傑醫師強調,若能愈早瞭解自身的潛在風險,愈能成功遠離這個惱人的「心智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