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6/19

手足風險/孤老陪伴 社團伸援

2018-01-23 00:33聯合報 張國輝/社會工作(台中市)
聯合報報導,以往老後依賴配偶及子女架起的防護網,未來可能愈來愈多由手足撐起。
其實在高齡化的社會,一些社福團體也很鼓勵身體健康的高齡者擔任志工來協助照顧失能或失智的長輩,唯因受限於體力,多數是陪伴。
一般兄弟姊妹分居各地,甚至海外,不婚者最後就成為獨居老人,一旦生病臥床,居家服務就需要有人陪伴。
筆者友人父親以九十高齡過世,在教會舉行告別式,由於友人平日出入寺廟,我好奇的問他,你家何時改奉基督教了?他說,他父親兩年前臥床,當地教會牧師安排同工天天去陪他,過世前兩個月他父親主動要求受洗並交代子女採基督教儀式為他辦理後事,由此可以了解陪伴對高齡者的重要。
另一位八十八高齡的長輩,為當地一個社團最資深的社友,天天不是有年輕社友排班到家裡陪伴,就是專車接送他到朋友聚集地方聊天,他沒有想到年輕時參加的社團,到他老了竟成為陪伴的來源。
手足照顧是高齡台灣的隱形風險,但只要善用社會機制,風險還是可以避免的。

當生命走到最後,他們進行一場自願的「死亡之旅」

2018/02/02 14:56:19 聯合新聞網 讀.書.人

多數協助家人自殺的家庭成員——他們通常是把毒藥磨成粉,或者摻混各種毒藥後,餵食想尋死的家人——之所以很少被成功起訴,或者根本沒被起訴,主要的原因是沒有公開使用「技術性」或「醫藥」的方式。
文/荷妲.桑德斯
我們家沒人認為自己有宗教信仰,至於孫兒輩,就等他們長大後自己決定。大體上來說,我們家六個成人的道德觀和生活原則相似,兩個兒女和他們的配偶對於孩子發問的各種為什麼和如何,都能開明以對,就像當年彼得和我對待他們,只不過他們不像當年的我們那麼焦慮。(畢竟,我們要替「應該被大人看著,但不該有意見的小孩」披荊斬棘,開創新道路啊。)接著,身為三代家族的第一代,我們也做了很多準備,讓家人可以開放的態度來討論我的失智症。
關於我這病的日後狀況,雖然討論起來頗為敏感,而且完全是針對我,不過,對於這問題相關的概念其實我們並不陌生,因為之前看到雪洛的祖父九十高齡卻插著鼻胃管,痛苦地捱了三年,我們就有過類似的討論。而這次,我們再次問道:生活的品質為何?或者,我們對於失能狀態,能接受到什麼程度?我們想怎樣度過在世的最後一年或最後一個月?如果我們當中有誰已經無法理性做決定,日子過得很悲慘,但身體狀況仍良好,那該怎麼辦?以我和彼得的財力,靠著政府的醫療照護保障和私人基金,我這個失智症患者能擁有什麼樣品質的長期期照護?對於那種只是延長生命的最後一絲努力,我們有何感受?硬讓病人活著,對我們三個家庭又會產生什麼樣的財務和心理後果?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願意自殺?或者請人協助自殺嗎?如果我們當中有人在身體頹壞之前就想結束生命,其他人有何感想?或者會有何反應?
彼得和我多年來就說過,寧可慈悲地死去,也不要悲慘度日如年,當時只是理論上這麼想,但現在,我們面對的是實際狀況。我們的孩子理論上也這麼認為,現在也實際支持我擬定安樂死計畫。所以,我們一起研究安樂死和協助安樂死的可行性和合法性。當然,彼得和我絕不會要求孩子參與一些可能害他們遭司法調查或起訴的行動。
接下來幾個月——到現在已經幾年了——我開始研究各州的死亡權概況,而家人也會把他們看到或聽到的各種資訊,包括網路連結、文章和故事跟我分享。我的研究發現,一、在美國這個國家,即使公民有機會以合法或者起碼不會被起訴的方式來安樂死,這種機會也不適用於末期的心智疾病患者,因為目前五個州通過死亡權利法案——奧瑞岡州、華盛頓州、佛蒙特州、蒙大拿州和新墨西哥州——都要求有兩個醫師宣判尋死的病人只剩六個月的壽命,而且心智健全。偏偏失智症患者在被疾病搞瘋之前,心智就已經不健全,所以目前美國的善終法案對我們家根本派不上用場。二、法律制度快速改變,就算法令沒變,社會大眾對於訴諸協助式自殺的家庭也多半抱以同情,這樣一來,因協助自殺而被起訴的機率變得微乎其微。自從一九九八年之後,就沒有人因為協助自殺而被判有罪或者坐牢,就連幫助病人自殺,有「死亡醫師」之稱的凱沃基安醫生(Dr. Kevorkian)在一九九八年之後就沒被判刑。他有三次因協助自殺而被起訴,但審理後宣判無罪。
多數協助家人自殺的家庭成員——他們通常是把毒藥磨成粉,或者摻混各種毒藥後,餵食想尋死的家人——之所以很少被成功起訴,或者根本沒被起訴,主要的原因是沒有公開使用「技術性」或「醫藥」的方式。我所能找到被起訴的最新例子是費城的護士芭芭拉.瑪西尼(Barbara mancini)。她只不過拿了將近一整瓶的嗎啡給她那神智清醒,但已經病到末期的九十三歲老父親。但後來,安養院的護士發現,打電話報案,把「他從自己手中救回來」,只是四天之後,他還是死在醫院。
即使瑪西尼最後無罪開釋,但長達一年的調查審判還是逼得原本當護士的她「請了無薪假」,而且支付「超過十萬美元的訴訟費」。她擔任救護員的丈夫喬伊.瑪西尼「得額外輪班,多賺點錢來增加收入」。可以想見的是,那些要求家人協助自己自殺的人,絕不想見到世上最愛的人面臨這麼可怕的後果。
二○一四年十月,罹患末期腦癌的二十九歲布莉特妮.梅納德(Brittany Maynard)決定透過醫助式死亡(physician-assistd death,簡稱PAD)的方式來提早結束性命,此舉喚起了社會大眾對安樂死的了解,並接受垂死者有權利選擇自己死亡的時間和方式。「成熟睿智遠超出其年紀」的梅納德聯絡了推動安樂死的全國性組織「憐憫和選擇」(Compassion and Choices),該組織呼籲善終權合法,並提供她的故事來尋求社會大眾的支持。那時她已經和一位紀錄片導演合作,在鏡頭前描述她的疾病,並說明她的家人決定搬到「醫助式死亡」合法的奧勒岡州,因為她家鄉所在加州讓她無法進行自決式的死亡。
「憐憫和選擇」團體公布了瑪納德的影片後,她的故事引發國際關注。年輕美麗、口才便給,有摯愛的家人支持,她成功地讓許多人看見「醫助式死亡」並不是某些心狠手辣的家庭才會做出的變態之舉,而是病人自己的選擇結果。她所展現的優雅和尊嚴,以及母親和丈夫的勇敢表現——即使心碎,也支持她的決定——掀起了前所未有的支持和同情,甚至持續到二○一四年十一月一日她過世,並促使加州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通過了死亡權利法案。根據權威的健康政策思維和研究期刊《健康事務》(Health Affairs)的報導,她的案例也引發其他州開始思考死亡權的立法:「到了年底,若有二十六個州慎重考慮『醫助式死亡』的立法,也不足為奇。」
書名:《愛我的人也呼吸著我:我正在失智,我面對生病的孤寂,我要留住記憶的最後一息...
書名:《愛我的人也呼吸著我:我正在失智,我面對生病的孤寂,我要留住記憶的最後一息》
作者:荷妲.桑德斯
譯者:郭寶蓮
出版社:木馬文化
出版日期:2017年11月29日
以失智症來說,透過「憐憫和選擇」及「國際尊嚴死亡中心」(Death with Dignity National Center)這類團體進行自助式的死亡,是不太可行的。因為,即便在醫助式死亡合法的州,要安樂死仍得當事人執行許多相關的動作,偏偏失智症患者到了嚴重階段,根本不可能遵守別人的指示,除非有家人協助。如果,連每週分配好且依照日期裝在小藥盒的藥,我自己都無法正確服用,我怎麼有辦法在沒有家人的協助下,未來十年或十五年自己取得毒藥,加以研磨混和,配上最後一杯飲料吞下去呢?現在出門前,我甚至得叫彼得確認我是否梳了頭髮,我怎麼有辦法弄一桶氦氣,把管子套入塑膠袋中,然後把塑膠袋套住自己的頭,而且確保套得夠緊,沒有縫隙?雖然我真的不想像活死人般地存在著,但我也絕不想因為我個人希望自主生死,而讓家人受到法律制裁,即使他們自己現在很願意幫助我安樂死,不管是從道德或實際的考量來看。我個人想要採取醫助式死亡,所以我研究過另一種方案:到歐洲進行合法死亡。
在歐洲某些國家,確實可以讓外國人執行有尊嚴的安樂死。雖然嚴重失智症患者最不需要的就是出國旅行,但若能讓我不再處於喪屍狀態,讓我的家人不再照顧蒼白失魂的我,我願意出國。要是可以在離家近的地方進行協助式死亡,我們全家當然都願意選在自家附近,可是在美國,得以合法進行協助式死亡的州,都不准「外人」去該州執行,雖然網路上有人說,還是有變通管道。我們對於猶他州不抱期望,不相信在我們有生之年,甚至到孫子的有生之年猶他州會讓協助式死亡合法化。除非時代思潮改變,讓我們這個「美麗偉大的州」有機會合法化協助式死亡,否則彼得和我們的孩子都說願意陪同我到歐洲進行「死亡之旅」。
分離,我的家人如此定義。
●本文摘自木馬文化《愛我的人也呼吸著我:我正在失智,我面對生病的孤寂,我要留住記憶的最後一息》
荷妲.桑德斯 Gerda Saunders
荷妲.桑德斯於一九四九年出生於南非,一九八四年移民美國,在猶州州大學取得英文博士學位,之後擔任該校性別研究中心的副主任一職,直到退休。著有短篇故事集《給牧羊犬的祝福》(Blessings on the Sheep Dog)。她病前和丈夫彼得定居於猶他州鹽湖城。

失智長輩照護共學 合條件免費

2018-01-21 23:56聯合報 記者王昭月/高雄報導
失智的秀貴阿嬤(右)在受恩日照中心獲得專業照護。 圖/高雄市失智共照中心提供
失智的秀貴阿嬤(右)在受恩日照中心獲得專業照護。 圖/高雄市失智共照中心提供
5年前失智的秀貴阿嬤,變得沒安全感,姪子謝耀德外出送貨時得寸步不離帶著她,照顧壓力沉重,後來她經醫院轉介到高雄受恩日照中心,跟其他失智長輩接受專業照顧並共學,如今不再黏人,精神及體力也有長足進步,讓照顧她的姪子得以喘息,如釋重負。
秀貴阿嬤(右二)在失智共照據點,與其他失智長輩共同學習,精神和體力都有長足進步。...
秀貴阿嬤(右二)在失智共照據點,與其他失智長輩共同學習,精神和體力都有長足進步。 圖/高雄市失智共照中心提供
72歲的秀貴阿嬤從小帶大姪子謝耀德,親如母子,但5年前她突然易怒、愛哭、愛黏人,讓照顧她的姪子身心俱疲。去年高雄成立失智共照中心,她被轉介到受恩日照中心,在明亮舒適的空間裡接受音樂、體適能等課程,現在有時還會充當失智同學的小老師,家人明顯感受到她的進步。
「受恩」是高市失智共照中心旗下的18個據點之一,與其他共照據點不同的是,它導入日本「科技宅」概念,建置人臉辨識、室內定位等系統,彌補一般人力關照不到的照護細節,此外,每天課程不斷更新,寫下國內失智照護的全新模式。
高雄市失智共照據點之一的受恩日照中心,空間明亮舒適,營造家的溫馨,失智長輩在這裡...
高雄市失智共照據點之一的受恩日照中心,空間明亮舒適,營造家的溫馨,失智長輩在這裡共學,延緩惡化程度。 圖/高雄市失智共照中心提供
台灣受恩公司總經理劉庭軒說,失智長輩的狀況不一,因應方式也不同,所幸他們背後有高雄長庚醫院指導,碰到照護的疑難雜症,電話打去就能解決。長輩們白天來接受各式認知復健課程,晚上回家,這樣可讓家屬有喘息空間,不會一直處於高壓情緒下,衍生憾事。
秀貴阿嬤接受失智共照後,變得開朗。 圖/高雄市失智共照中心提供
秀貴阿嬤接受失智共照後,變得開朗。 圖/高雄市失智共照中心提供
高雄市失智共照中心執行長陳乃菁表示,高雄目前18處失智共照據點分由醫院、居護所及宗教單位承辦,受恩日照中心的模式,證明失智照護不必然一定走「懷舊風」。
她說,高雄目前約有1萬4千到1萬6千名失智人口,送到共照據點的長輩應有2、300人,每周5天接受日照服務,符合條件的失智長輩不必付費,可惜很多家庭還不知道有這項資源。

失智惡化如雪崩 家人常手足無措

2018-01-21 23:57聯合報 記者王昭月/高雄報導
台灣失智人口快速增加,不少照顧者發現失智長輩惡化的速度就像「雪崩」一樣快!擔任高雄失智共照中心執行長的長庚神經內科醫師陳乃菁說,大家平日工作忙碌,忽視家人間的深度對談,仿如「最熟悉的陌生人」,直到警覺家人有異況時,已完全無法招架。
高齡化社會到來,老年人口大幅攀升,據統計約5名長者就有1人疑似失智,以致近年失智老人走失案件頻傳,幾乎成了警方的重點勤務。
一名急於找醫師評估巴氏量表的牟小姐說,去年她才發現母親失智,但惡化程度像「雪崩」一樣。而原本自行照顧失智母親的崔先生,發現母親退化速度太驚人,幾乎已經忘了他。
「當失智者生活功能還有60分時,大家都不覺得有問題,發現問題時,才驚覺全部都是漏洞」,陳乃菁感嘆,這凸顯國人家庭相處模式,欠缺深度對話。
陳表示,很多人日常與長輩相處流於表淺式的寒暄,很少深度交談,直到家人外出迷路或出現穿內衣外出、放火燒屋等怪異行徑才發現事態嚴重,但此時已到中度失智程度。
她說,多數人都以為失智只是記性退化,其實還包括現實感、時間感及處理事務能力喪失,親人必須全面性相處,才有辦法察覺失智病人是在那裡出問題,例如不愛洗澡的長輩,有可能是因為曾被熱水燙傷而忌憚,但從沒有機會說出口,當發病時,就再也沒機會說出口了。

滅小兒麻痺 比爾蓋茲幫奈國還巨債

2018-01-21 16:06世界日報 編譯宋凌蘭/綜合20日電
億萬富翁慈善家比爾和梅琳達.蓋茲 (Bill & Melinda Gates)夫婦,將為奈及利亞償還7600萬元債務。
這是蓋茲基金會對奈國的承諾,以終結俗稱「小兒麻痺症」的脊髓灰質炎。分20年償還的欠款,從今年開始支付。
奈及利亞在2014年向日本貸款,以對抗可預防的小兒麻痺。如果奈國達成一個條件,就是「每年在80%高危險地區,進行至少一輪超過80%的接種疫苗」,蓋茲基金會同意代為還錢。
奈及利亞達成這個要求,2017年沒有新病例出現。這與2012年相比是極大改變,當時全球逾半小兒麻痺病例都在奈國。
在最近的部落格貼文中,蓋茲承認全球消滅此病大有進展,30年前每年有35萬宗病例,去年降至21宗。蓋茲說,達成這個進展的英雄,是數百萬打預防針的人員,挨家挨戶的為250多萬兒童注射疫苗。由於他們的努力,原本可能癱瘓的1600萬人今天正常步行。
蓋茲基金會去年花了30億元來遏止小兒麻痺擴散,並把根除這項致命傳染病列為當務之急。該基金會支持「全球根除脊髓灰質炎計畫」,提供技術和財務資源,以加快疫苗接種活動。
蓋茲夫婦去年捐了46億元給基金會,除了消滅小兒麻痺以外,基金會也花10億元送兩萬名兒童上大學,並承諾捐錢對抗老人失智症,以及向開發中國家的婦女提供資源。
如此龐大的慈善行動,使得蓋茲不再是全球首富,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目前是全球首富,身家超過1080億元,而蓋茲身家為920億元,但是彭博通訊社指出,蓋茲若沒那麼慷慨,他的財富會達1500億元。

億萬富翁慈善家比爾和梅琳達.蓋茲 (Bill & Melinda Gates)夫...
億萬富翁慈善家比爾和梅琳達.蓋茲 (Bill & Melinda Gates)夫婦,將為奈及利亞償還7600萬元債務。圖擷自CN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