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4/14

衣物常送乾洗 小心帶回滿屋化學物

2017-12-31 11:07聯合報 記者施鴻基/報導
你以為躲在家緊閉門窗,避免接觸室外空氣,就可以保持呼吸清淨、遠離疾病威脅嗎?事實上,室內空氣也存在許多汙染問題,大從菸害,小至洗潔劑、清香劑,都在殘害身體,而這種不知不覺中吸入、沒意識到該閃躲的空汙,有時更可怕。
你以為躲在家緊閉門窗,避免接觸室外空氣,就可以保持呼吸清淨、遠離疾病威脅嗎?事實...
你以為躲在家緊閉門窗,避免接觸室外空氣,就可以保持呼吸清淨、遠離疾病威脅嗎?事實上,室內空氣也存在許多汙染問題,大從菸害,小至洗潔劑、清香劑,都在殘害身體,而這種不知不覺中吸入、沒意識到該閃躲的空汙,有時更可怕。 圖/元氣周報

衣服上的三手菸 影響兒童認知

董氏基金會曾發現,在未禁菸的辦公室工作8小時,吸收二手菸量相當於吸6根菸;未禁菸酒吧待8小時相當於吸16根菸。英國醫學期刊也報導,長期吸二手菸的損害宛如吸菸者,同樣會增加罹患肺癌、心臟病、中風或猝死的發生率,心血管疾病發作也會增加腦機能損傷或失智症。
吸二手菸半小時會讓不吸菸者血管產生氧化壓力,造成漸進式傷害,導致血管內細胞損傷、心血管硬化,增加心血管疾病罹病率。二手菸不僅傷害血管,原本可幫助修復損傷的細胞也會失常。
後來發現的「三手菸」對健康的影響也很嚴重,煙霧中微粒會導致兒童認知能力缺陷,閱讀能力變差。大部分吸菸者為保護非吸菸家人而開窗、開風扇驅散菸味,也可能到戶外吸菸,卻不知道菸草有害物質殘留在皮膚或衣服、家具、地毯等物品上,形成三手菸,低濃度就可能致癌。

衣物乾洗未通風 一穿吸入化學物

很多人喜歡在衣櫃放香氛包,輔仁大學公共衛生系副教授劉希平認為也可能是另一種空汙,因為香氛包多數不是自然物質。還有人喜歡在家使用香精油,只要不是天然的,無論燒的或噴的都不好。
衣物常送乾洗,也是另一個居家空汙危機。乾洗會使用化學藥劑,拿回家後建議先利用好天氣晾在室外,讓流通空氣散去藥劑氣味,否則一穿衣服,體溫蒸出藥劑味道,全吸進自己身體。化學的東西都要留意,也要盡量給身體排出化學毒質的時間。

空汙進入人體 一關關擋不住

劉希平說明人吸進空汙的流程,首先由鼻毛「攔截」,接著「撞擊」眉毛中心內部,再「擴張」到呼吸道或食道,然後由支氣管纖毛「擺動」偵測,如果都無法阻擋就會進入肺,由巨噬細胞包裹,再設法「分解或溶解」。
1.汙染物質如空氣中微粒由鼻毛「攔截」,通常會從旁邊過去,黏在濕潤表面。
2.小顆粒進入體內飽含水,就會變胖變大,轉彎「撞擊」而卡住。
3.「擴張」碰到呼吸道、食道如同碰上牆壁,吞進胃可排出。
4.支氣管有纖毛「偵測」,搖擺過程中,如果是熟悉物就過關,否則就讓氣管主幹管收縮形成氣喘。
5.進入肺,巨噬細胞包裹固定起來,再慢慢分解或溶解,但如果是致癌物,就會進入身體造成影響。

環境檢測

居家有無空汙 用鼻孔測試
輔仁大學公共衛生系副教授劉希平說,人碰到不好的味道如菸味會主動閃躲,但睡覺的時候不會,不知不覺把居家空汙吸進體內,日久就會出問題。
他教學生睡覺前把鼻孔洗乾淨,特別是附著鼻毛上的分泌物,用濕衛生紙擰乾後擦乾淨再睡,隔天再用潤濕衛生紙檢查,就可以看睡覺時吸了多少髒空氣。如果衛生紙是黃色,顯示已經有問題;如果是黑色,就表示情況嚴重。

空汙微粒害健康 傷肺損肝還壞腎

2017-12-31 10:26聯合報 記者黃安琪/報導
一早空氣灰濛濛,又是個要戴口罩出門的日子。紫爆的日子愈來愈多,除了每年隨東北季風帶來的霾害,還有本地的工業、交通汙染。空汙已被證實與許多疾病有關。待在家裡緊閉門窗就沒事嗎?那也得先把家裡的空氣打理乾淨,遠離化學物質與塵。
空氣汙染已是全球關注的公衛問題,對健康的危害經許多研究證實,從外至內遍布全身,除暴露高風險環境的工作者,如工廠、粉塵環境或油煙環境等,通勤族也首當其衝,空汙與肺癌、肝癌等癌症關係密切,甚至影響新陳代謝,讓人連「呼吸都會胖」。
空氣汙染已是全球關注的公衛問題,對健康的危害經許多研究證實,從外至內遍布全身。 ...
空氣汙染已是全球關注的公衛問題,對健康的危害經許多研究證實,從外至內遍布全身。 圖/元氣周報

PM2.5暴露高 增加肝癌罹病率

國衛院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所長郭育良指出,空氣中的空汙包含細懸浮微粒PM2.5、氮氧化物、硫氧化物、一氧化碳、臭氧等。整體而言,台灣在國際間排放PM2.5的排名屬於「中等暴露」,仍比北美洲、歐洲部分國家及澳洲高,許多研究已證實PM2.5對人體健康的危害。
郭育良表示,國內研究分析發現,長期暴露於PM2.5對65歲以上成年人的肺功能造成影響,也與逾65歲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至急診就醫相關。
台大公衛學院取自新北市成人健檢(平均54歲)資料進行研究發現,空氣中懸浮微粒PM10與腎臟功能下降相關;陽明大學環境與職業衛生研究所執行逾2萬名B肝帶原者,超過20年追蹤,也發現本土PM2.5暴露高的人,肝癌罹病率增加。國外研究也發現,罹患肝癌的患者,治療期間如持續暴露於PM2.5濃度較高的環境,治療效果或預後也較差。

微粒循環全身 新陳代謝出問題

台灣氣喘醫學會副秘書長、胸腔重症科醫師蘇一峰說,空汙微粒分大小,較大的微粒會掉落至氣管或被喉嚨阻擋,透過咳嗽或氣管纖毛拍出;較小的微粒如PM2.5,則會透過呼吸道進入人體,之後一路深入至肺泡後沉積,可能再滲入肺部血管,形成全身性循環。
因此,當細懸浮微粒透過肺部血管,在血液流通形成全身循環,將影響新陳代謝引發肥胖,可說是連「呼吸都會胖」,也會增加糖尿病、高血壓罹患風險。
其餘重大的健康影響則包含肝癌、乳癌、腎臟癌、膀胱癌、腦癌等罹病風險增加,也可能影響孕婦與胎兒早產、流產,寶寶出生後過動、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

11%女性肺癌 恐與PM2.5有關

而孩童對空汙的健康反應,又更敏感。郭育良說明,國內研究已發現,PM2.5對孩童肺功能急性與長期的影響,也會引起呼吸道發炎。PM2.5濃度高的日子,孩童因氣喘疾病至急診就醫增加。
而PM2.5以外的其他空氣汙染物,也影響健康,近來針對孕婦與胎兒進行研究,發現孕婦身處本土一氧化碳暴露濃度範圍時,胎兒罹患異位性皮膚炎的機率增加;在本土一氧化氮暴露濃度範圍時,則可能增加孕婦妊娠糖尿病罹患率。
在另一項國衛院研究中,以健保資料庫裡女性罹患肺癌的資料分析,發現以行政區為單位,每一立方公尺增加10微克的PM2.5,女性罹患肺癌的風險增加16%,估計台灣有11%的女性肺癌可能與PM2.5暴露有關。

導致血管硬化 提高中風失智風險

蘇一峰解釋,空汙對健康的危害由外至內、遍及全身,不僅會對呼吸道、眼睛、皮膚形成過敏,當吸入呼吸道更會引發過敏反應刺激,經常出現乾咳症狀,如患者本身就有呼吸道問題,更可能引起氣喘、肺阻塞的急性發作,也會增加肺癌病人的死亡率。
尤其當較小的空汙微粒進到全身血液循環後,不僅免疫力會下降,也會增加心肌梗塞、狹心症、冠狀動脈硬化的症狀,更可能導致血管發炎硬化,使得血管鈣化後影響血液流通,進而增加腦血管問題形成腦中風、失智、腦神經退化等風險。

刺激氣管發炎 咳嗽演變成氣喘

而且,空汙也會導致呼吸道的纖毛失去功能,或直接刺激造成氣管上皮細胞發炎,形成不斷乾咳,如同清喉嚨般咳嗽的症狀,久而久之,也就可能因氣管持續發炎而逐漸形成慢性肺部氣管炎,從類似氣喘的體質演變成真正的氣喘。
蘇一峰提醒,如心肺功能不佳、癌症患者必須格外小心空汙,於戶外空氣品質健康指標不佳時,減少外出;通勤族出門應常戴口罩。如是幼童則應自小就避免過度暴露於空汙環境,以免影響長大後的肺部功能。

醫:暴露空汙影響新陳代謝 連「呼吸都會胖」

2017-12-29 20:19聯合報 記者黃安琪╱即時報導
醫師指出,長期暴露空汙將影響新陳代謝,連呼吸都會胖。圖/報系資料照
醫師指出,長期暴露空汙將影響新陳代謝,連呼吸都會胖。圖/報系資料照
空氣汙染已是全球關注的公衛問題,對健康的危害經許多研究證實,從外至內遍布全身,除暴露高風險環境的工作者,如工廠、粉塵環境或油煙環境等,「通勤族」也首當其衝,空汙與肺癌、肝癌等癌症關係密切,甚至影響新陳代謝讓人連「呼吸都會胖」。

●暴露空汙 罹患肝癌人數增加

國衛院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所長郭育良指出,空氣中的空汙包含細懸浮微粒PM2.5、氮氧化物、琉氧化物、一氧化碳、臭氧等。整體而言,台灣在國際間排放PM2.5的排名屬於「中等暴露」,仍比北美洲、歐洲部分國家及澳洲高,許多研究已證實PM2.5對人體健康的危害。
郭育良表示,國內研究分析發現,長期暴露於PM2.5對65歲以上成年人的肺功能造成影響,也與逾65歲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至急診就醫相關。
台大公衛學院取自新北市平均年齡54歲的成人健檢資料所進行的研究發現,空氣中的懸浮微粒PM10與腎臟功能下降相關;陽明大學環境與職業衛生研究所執行逾2萬名B肝帶原者,超過20年的追蹤,也發現本土PM2.5暴露高的人肝癌罹病人數增加。
國外研究也發現,罹患肝癌的患者,治療期間如持續暴露於PM2.5濃度較高的環境,治療效果或預後也較差。

●空汙影響新陳代謝 連「呼吸都會胖」

甚至於是呼吸,台灣氣喘醫學會副秘書長、胸腔重症科醫師蘇一峰說,空汙微粒有分大小,較大的微粒會掉落至氣管或被喉嚨阻擋,透過咳嗽或氣管纖毛拍出;較小的微粒如PM2.5,則會透過呼吸道進入人體,之後一路深入至肺泡後沉積,可能再滲入肺部血管,形成全身性的循環。
因此,當細懸浮微粒透過肺部血管,在血液流通形成全身循環,將影響新陳代謝引發肥胖,可說是連「呼吸都會胖」,也會增加糖尿病、高血壓罹患風險。
其餘重大的健康影響則包含肝癌、乳癌、腎臟癌、膀胱癌、腦癌等罹病風險增加,也可能影響孕婦與胎兒早產、流產,寶寶出生後過動、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

●孕婦暴露空汙 增加妊娠糖尿病風險

而孩童對空汙的健康反應,又更是敏感。郭育良說明,國內研究已發現PM2.5對孩童肺功能急性與長期的影響,也會引起呼吸道發炎。PM2.5高的日子,孩童因氣喘疾病至急診就醫增加。
而PM2.5以外的其他空氣汙染物也會影響健康,近來針對孕婦與胎兒進行研究,發現孕婦身處本土一氧化碳暴露濃度範圍時,胎兒罹患異位性皮膚炎的機率增加,及暴露在本土一氧化氮暴露濃度範圍時,則可能增加孕婦妊娠糖尿病的罹患率。
在另一項國衛院研究中,以健保資料庫裡女性罹患肺癌的資料作分析,發現以行政區為單位,每一立方公尺增加10微克的PM2.5,就會增加約16%女性罹患肺癌的風險,且估計台灣有11%的女性肺癌可能與PM2.5暴露有關。

●兒時暴露空汙 恐影響長大肺功能

蘇一峰解釋,空汙對健康的危害由外至內、遍及全身,不僅會對呼吸道、眼睛、皮膚形成過敏,當吸入呼吸道更會引發過敏反應刺激,經常出現乾咳症狀,如患者本身就有呼吸道問題,更可能引起氣喘、肺阻塞的急性發作,也會增加肺癌病人的死亡率。
尤其當較小的空汙微粒進到全身血液循環後,不僅免疫力會下降,也會增加心肌梗塞、狹心症、冠狀動脈硬化的症狀,更可能導致血管發炎硬化,使得血管鈣化後影響血液流通,進而增加腦血管問題形成腦中風、失智、腦神經退化等風險。
而且,空汙也會導致呼吸道的纖毛失去功能,或直接刺激造成氣管上皮細胞發炎,形成不斷乾咳,如同清喉嚨般咳嗽的症狀,久而久之,也就可能因氣管持續發炎而逐漸形成慢性肺部氣管炎,從類似氣喘的體質演變成真正的氣喘。
蘇一峰提醒,如民眾屬心肺功能不佳、癌症患者必須格外小心空汙,於戶外空氣品質健康指標不佳時,減少外出;通勤族出門應常戴口罩。如是幼童則應自小就避免過度暴露於空汙還境,可能影響長大後的肺部功能。

大量失智者、自治體崩壞……日本學者憂心警告,100年後的世界會怎樣?

作者 王明鉅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這是一本我認為所有15歲以上的台灣人,都該讀的書。
我從來沒在臉書上推薦大家去買書,也很久沒有一行一行把一本書全部看完了。但約一個星期之前,收到這本「未來年表」的試閱本,從翻開本書的作者自序之後,就沒辦法停下來。
雖然作者所寫的是日本,但是在他筆下所描寫的日本人口減少的未來100年,實在太鮮活,也和我自己心中一直所想的有太多地方吻合,所以只好一直利用各種時間,把這本書全部讀完。
出版社沒給我任何酬勞,也沒要我作任何事。但我看過之後,實在太有感覺,覺得必須推薦給所有關心台灣未來的朋友們!

日本學者的憂心警告

只要簡單寫出他的幾個章節名稱,就可以知道日本的問題非常嚴重:
2018年 國立大學面臨倒閉危機。
2019年 缺乏IT技術者,技術大國的地位動搖。
2020年 每2位女性就有一位50歲以上。
2021年 照護離職潮爆發。
2022年 日本正式進入獨居社會。
2025年 連東京都的人口也開始減少。
2026年 失智患者高達700萬人。
2027年 輸血的血液都不足。
2030年 銀行、百貨、老人之家都從鄉鎮消失。
2033年 全國每3戶住宅就有一戶是空屋。
2035年 未婚大國誕生。
2040年 半數的自治體(地方政府)面臨消滅危機。
2045年 東京都民中,每3人就有1名高齡者。
2050年 捲入世界糧食戰爭。
……
這本由日本作家河合雅司所寫的《未來年表》。透過大量的數據與圖表,來分析日本未來100年,因為少子化而帶來人口的大量減少,以及因為高齡化而帶來人口結構的重大變化。他認為日本的人口問題,其實有3個:
1.高齡老人的人數愈來愈多,並將在2040年達到4,000萬人的最高峰。
2.生育率太低而造成的人口減少,尤其是年輕人口減少問題。而且這個人口減少問題,除非未來每位日本婦女都生超過3個小孩以上,否則日本人口一定會大量減少──因為能生小孩的女性人數變少,所以就算那時真的每個人都生2個小孩,人口仍然會持續減少。
3.勞動人口大減所帶來的經濟活動減少,與各行各業缺工問題。

50年後,台灣還剩下多少人?

作者在書中描述了日本這個超高齡又少子的社會將發生的事。老人,而且是獨居的老人會大量增加,需要醫療照護的老人也大量增加,甚至變成「醫療難民」。在鄉下,因為年輕人全跑光了,經濟活動大幅減少,商業組織無法生存,房地產也會因為買的人愈來愈少而賣不掉。各種老舊的公共設施與建築物,既沒有錢也沒有人來進行大規模的維護與整修,最後許多小的地方政府自治體會消失。許多無人島也無力再去捍衛領土。
作者也提到了日本政府的許多努力,雖然他認為這些努力不會發生什麼真正的效果。而台灣呢?
台灣的婦女總生育率只有1.17,幾年前還曾經掉到0.9以下。就算一直維持1.17的水準,45年之後,台灣人口數也將減少到1,700萬到1,800萬人。而且更糟的是,15-64歲的青壯年工作人口將減少783萬人,這等於是整個台北市、新北市與基隆市的人口全部消失。
現在一個老人由5.6位青壯年在扶養。到了民國150年一個老人只有1.3位青壯年在扶養。一個青壯年就要扶養一位老人,可能嗎?能負擔得了嗎?
台灣未來都會區以外的鄉鎮,會不會老人比例超過5成以上?會不會鄉鎮中的各種商店也一家一家倒閉?各行各業會不會缺工?以年輕人為對象的商家,以及最需要年輕人作為員工的企業,會不會倒閉?各個產業所需要的人才,還會源源不斷的產出嗎?沒有了年輕人的產業,和世界各國相比,還有競爭力嗎?

民國150年的全民健保,誰來付費?

作者在書的第二部,提出了一些他認為的解決方案。裡面有些有幾分道理,有些看來不太可能也不太可行。日本畢竟和台灣不同,台灣的人口更少,經濟規模更小。
人口可以少,但是結構不能差。民國150年,65歲以上人口將達到40%。如果照2008年的全民健保數字,社會中10%的老人就會用掉35%的健保費用,2030年全民健保支出就將高達1兆1千億。有誰敢來算當民國150年老人人數高達40%時,全民健保要花掉多少錢? 誰來付他們的健保費呢?
台灣更需要一份面對未來100年的「台灣未來年表」。誰能來為台灣人民,寫這一本「未來年表」呢?
還是其實一切都不必擔心,反正船到橋頭自然直。機器人與人工智慧,就是台灣的未來救星。也許那時連總統與行政院長都是機器人了!
(本文原發表於作者臉書,經同意轉載)
     
好書推薦:
書名:未來年表:人口減少的衝擊,高齡化的寧靜危機
作者:河合雅司
譯者:林詠純、葉小燕
出版:究竟出版
出版時間:2018/01

2018/4/3

酮好專訪 第32集 陳立川博士新書 脂肪與油救命聖經

非常高興得知具有豐富學養與實務臨床的陳立川博士出新書,致表祝賀!
本人曾受益於陳立川博士無私的經驗分享與傳授,受益良多,深感於心!
非常期待閱讀此書,相信此書一定對國人健康的提升,具有深刻且長遠的影響!
陳博士過去的著作,質量俱足,文筆流腸,可讀性非常高;
非常期待;亦非常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