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6/1

失智症照護黃金三角

2017-03-23 02:44聯合報 記者劉嘉韻、魏忻忻/台北報導
善用社群,連結力量,是新北市發展失智照顧的重要策略,新北市衛生局長林奇宏表示,許多失智症患者與家屬未必知道社會資源在哪裡,透過網路及社群的力量,提供他們最佳後援。
新北市最近為失智症照護做了許多努力,之前以照顧者角度編撰完成「失智關懷手冊」,預計在偏鄉試辦「失智友善社區」,並且建立「弭平失落─新北市失智資源防治網」、成立「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FB粉絲團,昨天與7間醫院簽署合作備忘錄,展現打造失智症整合醫療防護網的企圖心。
林奇宏表示,失智照顧,對於家屬而言並非只是一天、兩天的事,而是需要長期奮戰。期望透過網路及社群,連結各項資源,讓民眾輕鬆找到正確的資訊,更重要的是讓家屬能夠上網表達心聲,透過互動及反饋,讓政府了解他們遇到了那些困難、還需要什麼協助、哪些是政府還可以再努力的部分。
「面對失智照顧,沒有最理想的方法,只能從做的過程中不斷修正、逐步完善」,林奇宏說,新北市幅員廣大,有人口集中的都會區,也有靠山臨海的偏鄉,如果只是政府單方面推動,「弄出一堆沒有人知道的資訊,是沒有效果的。」
在資源有限情況下,不同地區、不同地理環境居民,有不同需求,因此透過網站與粉絲團,不但能夠讓串連資訊、讓資訊更集中,也能有效轉化成民眾可以使用、可以取得的資源,也能讓失智照顧能夠更完善。
林奇宏認為,醫護整合、友善環境、照顧支持,是失智症照護的黃金三角,缺一不可,其中的串連與整合,更是成敗關鍵;加上部落格和粉絲團的宣導與凝聚力,希望達到相輔相成的結果。
失智照護是新北市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林奇宏說,失智症從罹病到完全失能期間約8到10年,對家庭社會都是沉重負擔,失智患者在不同階段的病程,需要不同程度的照護,如果患者家屬、志工,或是左右鄰居、親朋好友,都能認識失智症,結合社區資源宣導並消除失智汙名化,同時也可讓家屬獲得喘息,也讓失智者在得到長期持續陪伴下,延緩失智進程,減少家人的遺憾。

荷蘭有個失智村 新北市新店也有「失智友善社區」

2017-03-22 18:46:30 聯合報 記者黃安琪╱即時報導
荷蘭有個專門為失智患者打造的村落,在台灣,這股風氣開始形成。新北市政府衛生局打造全台首創失智症共照網絡,建立失智症友善社區,與便利商店、診所、社區志工合作,接受專業訓練,能辨識出失智症患者,遇到問題時聯繫里長、住家警衛等,創造失智症友善環境。
由新北市政府衛生局推動,結合亞東、淡水馬偕、新店耕莘等7家醫院,照護新北市29區、逾3萬名的失智症患者,導入醫療照護、個案管理、社會福利、社區據點到預防走失等資源,今日與7間醫院簽署合作備忘錄,推動計畫。
新北市政府衛生局專委陳玉澤表示,創造失智友善社區是網絡當中的一環,位於新店區的湯泉社區,是新北市第一個失智友善社區,當患者到便利商店購物、忘記付錢,店員有能力辨識出患者狀態,不再像許多店員直接報警,他們改以連繫社區志工、里長或住家警衛,鼓勵患者走到戶外。
失智症共照中心網絡將於下個月上路,新北市政府衛生局長林奇宏解釋,7間核心醫院分別負責不同區域,如亞東醫院掌管三重、土城和板橋區,對社區進行失智症篩檢找出陽性個案、追蹤,確診的患者經由專責個管師媒合社區服務據點、瑞齡學堂或轉介長照服務,協尋居家服務資源,計畫也打造安全防護如走失手環、指紋擦印等。
亞東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甄瑞興說,7間核心醫院各配有一名專責個管師,擔任患者與資源連結的樞紐,每間醫院開發出各自模式,由個管師協尋資源,並開發統一的彙整平台系統,將所有個案資料統一管理。
據統計,新北市今年一月底65歲以上老年人口數逾44萬,依失智症各年齡層盛行率推估,失智症人數超過3萬名,領有身心障礙證明(失智症)有8千多人,從罹病到完全失能約8到10年。
新北市政府衛生局與亞東、淡水馬偕、新店耕莘等7間醫院,簽署失智共照網絡備忘錄,今...
新北市政府衛生局與亞東、淡水馬偕、新店耕莘等7間醫院,簽署失智共照網絡備忘錄,今日正式啟動。圖/新北市政府衛生局提供

新方法!從年齡評估罹患阿茲海默症風險

2017-03-22 16:40中央社 邁阿密21日綜合外電報導
阿茲海默症是失智症最常見的形式。照片為情境圖。 圖/ingimage
阿茲海默症是失智症最常見的形式。照片為情境圖。 圖/ingimage
國際學者今天表示,他們發現透過年齡去評估罹患阿茲海默症基因風險的方法。這工具可以為阿茲海默症帶來更好的診斷與治療。
法新社報導,刊載在公共科學圖書館醫學期刊(PLOS Medicine)的這份報告,是根據多項全球重要失智症研究中,參與的阿茲海默病患和未罹病的年長者,超過7萬人的基因資料。
阿茲海默症是失智症最常見的形式,全球約4700萬人罹患這種病,但尚無任何解藥也缺乏有效治療方法。
患者當中,多數人在60餘歲的時候開始出現症狀,也有極少數30出頭罹病的案例。
研究共同作者、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放射與生物醫學影像系臨床講師德西坎(Rahul Desikan)說:「任何人,透過年齡與相關基因資訊,我們就可以推算出這個人罹患阿茲海默症的『個人』年度風險。」
「也就是說,如果你還沒出現失智問題,依照你的年齡與基因資訊,可推算出你罹患阿茲海默症發病的每年風險。」
但仍須進一步研究,這項測試才能推廣到大眾身上。

老化止步大揭密! 談抗衰老醫學

2017-03-23 14:24
【撰文/蔡啟聖】
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然歷經的過程,衰老自然也無法避免。隨年齡增長愈明顯,且有明顯個體差異。早衰者,年齡雖只有30多歲,組織器官的衰老可達70歲;老當益壯者,雖年屆70歲,衰老程度卻只相當於40歲。可見,衰老的過程雖難以停止,但卻可以延緩進程,減慢器官老化速度。至於怎樣延緩呢?那就必須仰賴「抗衰老醫學」了!

何謂「抗衰老醫學?」
黃帝內經對衰老的描述再生動不過:「女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髮始墮,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面皆焦,髮始白,七七任脈虛,太衝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丈夫五八腎氣衰,髮墮齒槁,六八陽氣衰竭於上,面焦,髮鬢斑白,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臟衰形體皆極,八八則齒髮去。」
要減緩器官的老化,仰賴的「抗衰老醫學」涵蓋生理、病理、醫藥、運動、營養、生活習慣、心理等層面。與一般只追求外表年輕而使用手術,美容減肥與護膚等所涵蓋的範圍更加廣泛且全面。是一種要求內在生理與心理功能與外表同步健康年輕與青春的醫學領域。

最領先的抗衰老醫學療程特色?
抗衰老醫學是遵循學術有系統的實證醫學,檢驗檢查是第一步,透過基因檢驗可以瞭解體質,以及好發的慢性疾病與癌症等;血、尿、體液及毛髮的定期檢測,可知道身體的情況,缺乏的營養質量或過度攝取的物質,自律神經與睡眠檢測,可知道身體近期動靜,來調整生活型態與運動睡眠。內分泌與免疫功能檢驗則能瞭解身體壓力程度與各中長期平衡。心血管與消化系統及泌尿系統的檢測則是調整生理狀況的重要依據,根據各種精密而細膩的個人檢查,設計輔助或治療的計畫,量身訂做的健康處方,含營養、運動、睡眠、生活型態與生理各方面,將身體內過多有害物質排除,不夠的營養則補足;多退少補的概念,就能讓健康趨吉避凶,是個人與全人的醫療。
如果上述方法都難以見效,就只有求助於「幹細胞」與「生長因子」的幫忙,許多最新臨床報告顯示,「幹細胞」與「生長因子」治療嚴重疾病得到前所未有的療效。其中對神經與心血管的研究,證明對已失去正常生理功能的器官,幹細胞與生長因子治療確實是有前所未見的效果,這也是我們抗衰老醫學最新與最終極的武器了。
生活存在哪些毒素?與健康有何關聯?
老化的學說很多,最普遍為人接受的「遺傳程式學說(genetic program theory)」,該學說認為衰老是因為基因受到各種內外因素影響,各種機能不能健康表現,而造成衰老。此學說中的內外因素繁多;外在因素又有各種形式:各種能量波如紫外線、X光、電磁波等。化學性如空氣污染、菸酒、農毒藥、重金屬、食品添加物、過氧化物等都有可能造成異常病理作用影響健康、引發過敏、心肺肝腎腦功能異常、引發各種慢性病、甚至癌症。連飲食不均衡都能讓無毒的食物變成健康的殺手。
該如何從日常生活中延緩衰老的速度呢?最簡易且最容易開始的是少吃加工食品,吃對食物,食物加工越少,添加劑危害越低,對健康的威脅相對減低。像是添加防腐劑、抗氧化劑、乳酸、殺抑菌劑、pH調整劑、乳化劑、胺基酸、甜味劑、螢光增白劑、鮮味劑、亞硫酸鹽、麥芽糊精等的東西都盡量少吃!

抗衰老的飲食建議?
而吃對食物,如可以預防心血管老化的蔬菜:冬瓜;大蒜;花生;小白菜;胡蘿蔔;白綠花椰菜;海帶;番茄;茄子;芥藍;玉米;黑木耳;洋蔥等食物可以均衡攝取。
綠花椰菜營養豐富,可預防失智等老人病,沙丁魚、鮪魚脂肪中DHA豐富,鮭魚則富含蝦青素。我們經常聽到的:一天一蘋果,醫生遠離我,除了遠離醫生,也能增加學習力和記憶力。吃當令的蔬菜,如冬天吃菠菜,抗老效果是其他季節的三倍。銀杏促進大腦的血液循環,可預防血管型失智。洋蔥保護記憶能力。每週喝三次蔬果汁,失智症機率降低76%。每週吃一次青魚,失智症風險降低60%。每天吃7~9顆核桃等堅果,可改善運動和認知障礙。天天喝一杯莓類果汁,能明顯改善記憶力。多吃蛋和黃豆製品,可提高專注力、記憶力。一天吃20顆連皮的杏仁,可活化大腦,延緩失智症病情。其他如桑葚汁、菇類、紅棗、桂圓、海參、蜂蜜、黑芝麻、鮮魚、黑木耳、蜂王漿也都是女士們美容養顏的好食物!

醫師小檔案
蔡啟聖醫師
現任:凱薾抗衰老醫學中心院長│台灣抗衰老再生醫學會副理事長
經歷:國防醫學院│中山醫學大學│聖路易大學 醫管碩士 公衛博士│中山醫學大學傑出校友│國泰醫學中心醫師│龍潭敏盛醫院院長│高壓氧專科醫師│範美高氧生醫科技(股)公司董事長
專長:神經外科專科醫師│一般外科專科醫師│抗衰老再生醫學│高壓氧專科醫師│幹細胞研究│老人醫學│功能醫學

失智當老化 台灣失智人口被低估

2017-03-21 18:16中央社 台南21日電
台灣家屬常把失智當老化。 聯合報資料照片
台灣家屬常把失智當老化。 聯合報資料照片
台灣步入高齡化社會,失智協尋時有耳聞,奇美醫學中心醫師表示,台灣很多家屬把失智當老化,才使老年失智人口被低估。
奇美醫學中心神經內科醫師林典佑今天指出,失智症是一種不正常的老化,失智症狀不只是記憶力減退,還會影響許多認知功能,包括抽象思考能力、現實判斷力、語言能力、空間感及計算力等。
嚴重失智的人,還會出現個性改變,有混亂行為,甚至有妄想及幻覺,這些症狀都會影響病人的日常生活及人際關係。
在台灣,失智確診人口總是被低估;林典佑認為主因是許多家屬把失智症當成老化,以為病人只是老頑固、老番癲、老了個性本來就會改變、記憶就會變差等。
國家發展委員會人口報告顯示,民國105年底台灣約有26萬人患有失智症,也就是每100人有1人失智,其中65歲以上老人每13人有1人失智,80歲以上老人更是每5人有1人失智。估算125年時,台灣失智人口將突破55萬人。
林典佑說,目前的失智症藥物,無法恢復已受損的大腦細胞,但可讓病人症狀獲得改善或減緩疾病進行。,地中海型飲食已被證實可降低心血管疾病,也會下降阿茲海默症發病的相對風險。
另外,控制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不抽菸,避免頭部外傷,及維持快樂的心情,也能遠離失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