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5/31

和信醫院院長黃達夫:不應推銷民眾接受電腦斷層檢查

搶銀行還不如娶個閩南新娘:801060447371457.jpg沒事不要亂用斷層掃瞄,照一次胸腔,連續一年都病歪歪的,三天兩頭的感冒不停,感冒藥吃多了,腎臟病跟著來,非必要切莫採用電腦斷層。難得有有醫德的醫生願挺身而出,說出事情的真相!願所有收到這封信的朋友都能平安、健康、幸福、快樂。宋成龍並說,一般健檢幾乎都少不了的電腦斷層,輻射線劑量是X光攝影的數十到上百倍,對年輕女性生殖器官傷害尤其驚人。「貴的健檢就是好的健檢」實為錯誤觀念。快樂不是註定的事,而是一種選擇輻射風險高。
和信醫院院長黃達夫6日炮轟,正子攝影等健檢費用昂貴,且全身掃瞄得承受比X光高10 倍到100倍的輻射劑量,醫院不應為牟利而推銷民眾接受這種檢查。台灣平均每年有七萬多人被診斷為癌症,四萬多人死於癌症,令人聞癌色變。不少民眾對以檢查出癌症為號召、動輒數萬元的貴族化健檢趨之若鶩,但和信醫院院長黃達夫說,非必要地使用昂貴篩檢儀器,可能過度暴露在輻射及侵入性檢查的風險下,對多數民眾無益!
國內癌症專科醫院和信醫院醫師執筆出版《癌症大祕密醫師很想說、你很想問的六十五個問題》一書。「貴族化健檢真的有必要嗎?」篇章直指國內近年浮濫使用磁振造影或正子攝影健檢的弊端。和信醫院院長黃達夫說,近年各大醫學中心大力推廣高價位包套健檢,甚至列舉廿大癌症篩檢指標為號召。但目前國際醫界公認具效益的癌症篩檢項目只有大腸癌糞便潛血、腸胃癌內視鏡、子宮頸抹片、乳房攝影及攝護腺抗原檢驗。
以目前各大健檢中心正夯的正子攝影為例,自費檢查每次三萬多元;且因為實在太精密了,幾乎都能在民眾體內發現可能是癌細胞或腫瘤的「疑點」。為了確認,病人又會「逛醫院」反覆檢查,甚至要求切片、穿刺等侵入性檢查,搞得情緒焦慮不已。而正子攝影會釋放巨大輻射量、穿刺可能導致傷口感染、肺切片可能引發氣胸風險,都常被刻意忽略。
黃達夫說,相關研究顯示,一千名接受正子攝影者中,只有三人真正罹癌,其他人不是偽陽性,就是全無徵兆。正子攝影應用於追蹤確定罹癌者癌細胞是否轉移,而不應作為癌症篩檢工具。
和信放射診斷科主治醫師宋成龍說,健檢項目應視個人特殊的家族史或生活習慣不同,在醫師專業評估下,量身推荐檢查項目。醫院不應本末倒置,以篩檢工具為中心,忽略了患者的個別差異性。宋成龍並說,一般健檢幾乎都少不了的電腦斷層,輻射線劑量是X光攝影的數十到上百倍,對年輕女性生殖器官傷害尤其驚人。
「貴的健檢就是好的健檢」實為錯誤觀念。」黃達夫強調,據衛生署統計,國人每年總醫療支出高達七千多億元,自費醫療占卅七%、近三千億元,其中不必要的健檢占相當部分,是醫療資源的浪費。

2016/5/30

太常吃成藥…當心失智

2016-04-21 02:56 世界日報 編譯宋凌蘭/綜合19日電

咳嗽藥Dimetapp也屬於抗膽鹼藥類。 Getty Images

分享
從過敏到失眠,幾乎每個問題都有藥可吃,為了盡速化解身體的不適,很多民眾往往會忽視這些藥物的潛在副作用。不過,最新研究顯示,抗膽鹼藥(anticholinergic drugs)與認知障礙和失智風險升高有關。
也許你沒聽過這一類的藥,但是你一定聽過過敏藥Benadryl、止痛藥Demerol、咳嗽藥Dimetapp、動暈藥Dramamine、抗憂鬱藥Paxil、安眠藥Unisom、用於膀胱過動症的VESIcare等等;這些藥有些不需處方,有些需要處方,還用在多種慢性病,包括高血壓、心血管疾病和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
印第安納大學醫學院在這項研究中發現,服用抗膽鹼藥的參與者會出現新陳代謝減緩,以及腦容量降低。
印大研究人員審視了451名平均年齡74歲的參與者,評估參與者在記憶和認知的測試、腦部正子造影(PET)以測量新成代謝,以及磁振造影(MRI),以評估腦部結構。這些人已服用至少一種含有抗膽鹼成份的藥物。
由認知測試顯示,服用抗膽鹼藥的人短期記憶表現最糟,一些執行功能,包括文字推理、計畫和解決問題,也表現差勁。另外,研究也發現,用來偵測大腦活動的葡萄糖新陳代謝,在服用抗膽鹼藥者的大腦水平較低,他們的大腦容量較小,腦室(大腦的空腔)較大。
該研究報告已發表在最新一期美國醫學會神經學期刊(JAMA Neurology)。該研究作者、印大放射學及影像學助理教授瑞薩契(Shannon Risacher)指出:「這些研究發現或許可讓我們對抗膽鹼藥有關認知問題的生物學基礎,獲得一些線索,但若要真正了解牽涉的機制,我們還必須進行更多研究。」

關懷失智 仁慈醫院深入村里設站

2016-04-20 11:33 聯合報 記者羅緗綸╱即時報導

天主教仁慈醫院長期推動關懷老人失智,今天進一步踏入社區,與湖口勝利村簽約,未來請村長夏金裕拜訪村民時,除了宣導,也注意高齡村民狀況,發現失智老人主動關懷,並協助就醫。
「許多人對老人失智一知半解」湖口仁慈醫院醫務部專員林明德說,醫療上發現不少人認為老人就是這樣、忘東忘西、高齡轉性脾氣變了是老人正常情況,但,有的是失智癥兆。
南山人壽慈善基金會提供30萬元,供仁慈協助弱勢家庭、高失智者等醫療協助,今天在湖口勝利村9鄰工業一路52號,村長辦公室簽約設置關懷據點,提供諮詢和轉介醫療等相關服務;電話:(03)5977276、5983546。湖口有20個村,仁慈醫院表示,未來也會擴大與 各村簽約合作。

天主教仁慈醫院今天和湖口勝利村長夏金裕(右)簽約,建立關懷失智第一站。記者羅緗綸/攝影

分享

天主教仁慈醫院今天和湖口勝利村長夏金裕(右)合作,建立關懷失智第一站。記者羅緗綸/攝影

中壽 新推出涵蓋33項特定傷病終身險

2016-04-20 11:37 經濟日報 記者葉憶如╱即時報導

衛福部公布的國人十大死因,其中腦中風位居第三位,且有年輕化趨勢,十大死因中多半與重大傷病息息相關。中國人壽(2823)今日領先業界推出涵蓋33項特定傷病的「安心智上特定傷病終身保險」,針對容易致成失智症之6項特定傷病,提前給付「樂活保險金」與「樂智保險金」雙重保障。
據行政院衛生福利部統計國人10大死亡原因中,如惡性腫瘤、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及腎臟病等疾病,皆與特定傷病息息相關。再加上我國目前領有重大傷病卡的人數約占健保人口的3.87%,而醫療費用卻占了全國醫療總費用的27.3%,顯見一旦罹患重大傷病後隨之而來的龐大醫療費用,若事先未做好分散風險的準備,將會對家庭經濟及照顧者造成沈重負擔。
中壽新推出的安心智上特定傷病終身保險,亦享有「老年住院醫療提前給付保險金」及「安心生命末期提前給付保險金」之保障。
被保險人於契約有效期間內經醫院醫師診斷第一次罹患或遭受第二條約定之6項「第一類特定傷病」或27項「第二類特定傷病」者,按其經醫院醫師診斷第一次罹患或遭受第二條約定之「第一類特定傷病」或「第二類特定傷病」當時下列二者中之最大值扣除累計已申領「老年住院醫療提前給付保險金」及「安心生命末期提前給付保險金」,給付「樂活保險金」,本契約效力即行終止;被保險人於本契約有效期間內經醫院醫師診斷第一次罹患或遭受第二條約定之「第一類特定傷病」者,本公司除給付「樂活保險金」外,另按其經醫院醫師診斷第一次罹患或遭受第二條約定之「第一類特定傷病」當時下列二者中之最大值,給付「樂智保險金」,本契約效力即行終止,以解決罹病初期的醫療費用支出。

多種常用成藥 小心傷腦

2016-04-19 23:05 世界日報 記者宋凌蘭╱即時報導

從過敏到失眠,幾乎每個問題都有藥可吃,為了化解不適,我們往往忽略潛在副作用。但是新研究顯示,抗膽鹼藥(anticholinergicdrugs)與認知障礙和失智風險升高有關。
也許你沒聽過這一類的藥,但是你一定聽過過敏藥Benadryl、止痛藥Demerol、咳嗽藥Dimetapp、動暈藥Dramamine、抗憂鬱藥Paxil、安眠藥Unisom、用於膀胱過動症的VESIcare等等,這些藥有些不需處方,有些需要處方,還用在多種慢性病,包括高血壓、心血管疾病和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
印第安納大學醫學院的研究員審視平均年齡為74歲的451人,這些人服用至少一種含有抗膽鹼成份的藥物。認知測試顯示,服用抗膽鹼藥的人短期記憶表現最糟,一些執行功能,包括文字推理、計畫和解決問題,也表現差勁。
用來偵測大腦活動的葡萄糖新陳代謝,在服用抗膽鹼藥者的大腦水平較低,他們的大腦容量較小,腦室(大腦的空腔)較大。

研究:常服抗過敏藥 罹失智症風險高

2016-04-19 07:15 中央社 倫敦18日專電

根據一項最新研究,長期服用抗過敏藥、抗花粉熱藥及安眠藥,可能導致腦部縮小,同時罹患失智症的風險也會提高。 圖/Ingimage

分享
根據一項最新研究,長期服用抗過敏藥、抗花粉熱藥及安眠藥,可能導致腦部縮小,同時罹患失智症的風險也會提高。
英國媒體報導,美國印第安納大學醫學院(Indiana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科學家對451名已退休的年長者進行完整的記憶與認知測驗,同時使用核磁共振(MRI)掃瞄腦部的組織,利用正子電腦斷層掃描(PET)測量腦部的新陳代謝功能。
研究結果發現,使用抗膽鹼能藥(anticholinergic drugs)的60名病患在認知及短期記憶測驗的表現,低於未服用藥物的老人,用藥的病患同時有初期失智症的病徵。
不僅如此,使用抗膽鹼能藥的病患的腦部活動也較緩慢,不論是整體腦部或與記憶有關的海馬部位(hippocampus)活動力都減緩,研判是罹患早期阿茲海默症。
研究人員發現,服用抗膽鹼能藥的病患的腦容量平均小4%。建議病患儘可能選擇其它治療的方法。
不過有專家認為,服用安眠藥、抗過敏藥等藥物的病患不宜貿然停用,必須諮詢主治醫師,類似的研究應有更大樣本及更長期的研究。
這項研究報告發表在美國醫學會神經內科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Neurology)。

回不去了 但愛一直都在

2016-04-18 10:43:29 聯合報 文/摘自《回不去了。然而有一種愛》

【摘文1】回不去了。那時她外婆多健康啊
鏡頭下的女兒,睡得很安靜。畫面中,聲音都是鏡頭之外的。聽到一些我跟媽咪的談話,讚美自己女兒的聲音,新手爸媽免不了的驕傲與自得。但觸動我的,讓我終究沒去陪女兒睡覺的,是這支光碟片的拍攝者,而且在鏡頭外出現最多的聲音,我的丈母娘。
她老師般的磁性嗓音,溫柔的,旁白著鏡頭下的點點滴滴。她真是有耐心的外婆啊。三十幾分鐘的畫面,她點滴記錄著。不時穿插如下句子:你看小泠泠睡覺的樣子多可愛啊,一個小天使在睡覺了。你看她在打呼喔。你看她睜開眼睛嘍,看到外婆了,看到爸爸媽媽了。
三十幾分鐘鏡頭毫無冷場。畫面流暢的走著。沒有剪接。沒有戲劇化情節。一如我們日常的生活。一分一秒的流動著。前後持續著。
我女兒約莫三、四歲之前的「生活起居住」,許多光碟片都是我丈母娘拍的。她退休後,生活的一部分重心,就是探望她外孫女。毫無疑問,我女兒的出生,填補了她的孤寂。只是那時我們夫妻未必這麼了解,我們女兒對她的重要性。
我們歡迎她隨時來。她只要來,一定帶著小錄影機,一直拍攝一直旁白。回去後,在她電腦上剪輯、翻錄,再轉成光碟片給我們一份。就這樣,一張,兩張,五張,七張,十幾張,二十幾張的,幾乎成了我女兒的出生、嬰兒、牙牙學語、蹣跚學步、進入幼稚園的全紀錄。

書名:回不去了。然而有一種愛
作者:蔡詩萍
出版社:聯經

分享
光碟片在我女兒四、五歲後突然中斷,空白出我丈母娘自己的人生紀錄,因為她漸漸不來我們家了,剛開始是說她腰痛,後來,她連自家附近也少出去逛了。終於我們起疑,帶她去醫院。她不僅失去來我們家探望孫女的興致,連她自己回家的路,過往的生活,也漸漸遺忘了。
她失智後,有一回我們帶她來家裡坐坐。她眼神空泛,似乎無所記憶於這個她曾經很熟的環境。我播放了一片光碟。女兒一歲多時,學步的可愛模樣。對著鏡頭,女兒咿呀咿呀的,會吐出一些詞彙了。鏡頭外的聲音,丈母娘的,一直在喊:叫外婆啊,叫外婆啊!
看著看著,我跟她說這是您拍的啊,記不記得?您看拍得多好。
靜默的她,突然眼眶泛紅,冒出一句:「我現在不會拍了。」過一會,又重複了一次「我現在不會拍了!」我清楚記得,她說了兩次。我興奮的鼓勵她,要不要再試試?她沉默了。不再回我。就那麼一回。她似乎跟我搭上線。但很快的,斷線了。以後再沒發生過。
我是耿耿於懷的。
我不解的是,當她說「我現在」不會拍了,她是不是知道現在與以前的區別呢?她若知道「拍攝」這字的意思,不就表示她可以拍或不拍嗎?我疑惑著,只是她不再回應我了。
我們走過的漫漫人生裡,最難忘的,必然是他人對我們的付出。沒有這些付出,我們拼湊不出生命有何意義的答案。我丈母娘日漸遲滯的眼神裡,曾經有過她對孫女的付出。這是我們家最好的記憶。何況她拍下的光碟,都將於日後,她孫女的二十歲生日,大學畢業,訂婚結婚裡,成為生命初長成的完美紀實。我們回不去,但我們會記得。
【摘文2】回不去了。我晾起了衣服,幫老媽、幫老婆女兒
回不去了。回不去了。我站在頂樓,望著遠遠的天邊,沒什麼負擔的,回憶著。衣服都晾好了,我只是暫時不想脫離這掛好衣物之後,淡淡的悠閒感。

繪圖/杜玉佩

分享
老媽說,放著吧,待會她上去頂樓晾。我說,妳就坐著吧,我來,在台北家裡我都是搶著洗衣,搶著晾衣的。
我走上頂樓爬了四層樓梯。推開門,風涼涼的。還好有日光,衣服晾起來,入夜也就七八成乾了。老媽在頂樓,種花、種菜,花花綠綠的。聽說夏天還會招來蝴蝶呢!
我打開洗衣機,拿出老爸的內衣褲,寬大、鬆垮。老爸的長袖襯衣,年老的他怕冷。老媽總為他準備好幾件類似的長襯衣,襯在裡面。老媽的婆婆式內衣褲,一看就知道她在市場裡買的。我們幾個兒子帶她去百貨公司,她怎麼都不肯買式樣新一點的,老嫌貴又穿不習慣。
我一件一件掛在衣架上。風輕輕拂動未乾的衣物。下午了,還未到傍晚,日頭傾斜,威力尚在,很典型的鄉下的下午,安靜、祥和,如便利店一杯淡淡的卡布奇諾咖啡。偶爾狗吠,偶爾車過,偶爾有人探頭望望外面,日子太平淡了。
小時候,一直在有院子的眷村長大。房子雖不大,院子則令人開心。彷彿有了一片天。我們早點洗完澡,老媽便利用我們寫功課的時間,把我們丟下的髒衣服清洗乾淨,趁著黃昏餘光,掛著,經過一夜,天亮時也差不多乾了大半。
衣服晾在陽光下,要乾不乾時,會有一種水氣蒸發的,悶悶的氣味。尤其,老媽清洗床單、被單時,最明顯。風起時,床單撲撲作響,像迎風招展的旗幟。還很年幼的小弟,愛在床單與被單之間躲藏,嚷嚷著,要我們兩個哥哥去找他。
我是誠心誠意的喜歡洗衣服,晾衣服。把洗好的衣物,一件一件掛在衣架上。晾在竹竿上。看它們迎風搖蕩,看它們晚霞中飄搖,一家人的衣物都靜靜的晾在那,告訴世人:這是一家人健在的證明。

不怕忘東忘西 11種增強記憶力的食物

2016-04-18 00:00:00 有元氣 有元氣/整理報導

柯文哲:不應以存活率 評估新創企業

2016-04-17 12:42:26 經濟日報 記者黃冠穎╱即時報導

台北市長柯文哲出席社企流四週年論壇。記者胡經周/攝影

台北市長柯文哲今(17)日參加社企流和以立國際服務共同舉辦的社企流四周年論壇「擁抱未來」,談起社會企業的商業模式,幽默地談起近期下滑的民調。柯文哲表示,環境改變,商業模式也要改變,民調也是如此。
柯文哲表示,「容許錯誤」是公部門要開始的改變,許多公務員害怕犯錯,選擇不如不做,這個新文化必須帶入公部門。
以新創事業為例,台灣以一年內新創企業存活率做評量標準。柯文哲說,政府輔導企業不應該用成功率計算業績,最後導致大家都選擇成功率相對較高的產業,那就不容易催生很有創意的事業。

自己的孩子自己教 15家長創社企逆轉教育

2015-12-21 09:32:18 聯合新聞網 願景青年記者章凱閎/桃園報導

近年來,社會各界紛紛舉起教育改革的旗幟,政府推出新型教育政策,試圖翻轉體制內教育,培育新一代的台灣學子;民間企業、社福團體則投注資金、人力,盼改善偏鄉學習環境。然而,要改變根生蒂固的教育制度與思維,絕非一蹴可幾;改革的步伐能否趕上日益加速的社會變遷與貧富差距?是每個家長心中,最渴望解答的疑問。
不過在桃園,有15位家長不打算坐以待斃;相反地,他們決定走出家庭,組成一支「十二年國教成功大隊」,集結彼此的資源與經驗,利用業餘時間,開一間另類的公益補習班。
M型化社會、學用落差……教育病灶
「孩子的教育,是我們最在意的事。」成員之一的曾惇暉說,七、八年前,他們這一群已成家生子的家長們聚在一塊兒,聊起「爸媽經」和台灣教育的未來。他們感嘆台灣貧富差距逐漸擴大,M型化社會越趨極端,「教育本該是創造階級流動的途徑,但現在弱勢孩子卻難以翻身。」
由於自己出身農家,曾惇暉觀察,普遍從事農業的家庭,除了社經地位較低之外,父母也缺乏教育思維,不懂得教孩子的方法。求學階段的孩子,下課後不是回去幫忙家務,就是玩到天黑,錯過孩子啟蒙的良機。
而針對城鄉教育資源落差,曾惇暉強調,雖然外界帶來各式資源、軟硬體設備,但更重要的前提是「孩子們先具備基本能力,學習獨立思考,才能真正善用硬體。」
除此之外,「學用落差」是另一大問題。「世界在變化,產業也在變化。」曾惇暉說,上一代「背多分」、「講光抄」的教學方法,已無法與全球化的時代接軌,「教育不能窩在象牙塔裡」,老師必須了解大環境,挖掘學生的特色,「幫助他們在多元分工的社會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才是學以致用的不二法門。
但點出問題不難,找出解決方法才是要務。這15位面面相覷的家長突然靈機一動,「我們當中,有人在工程、建築,有人在金融保險、科技,甚至還有在補教業的……」他們意識到,最了解產業且擁有教育資源的人,就是自己;既然如此,他們決心,乾脆利用業餘時間,辦一家公益補習班,不教英文、數學,「專門輔導孩子們,培養獨立思考能力,找到自己志向。」
家長下海當輔導老師 啟動扶弱教育
萬丈高樓平地起,四年前,這群家長們先鎖定資源最為匱乏的弱勢農家子弟、單親家庭學童,「其中一個妹妹,家裡狀況就是父親受傷,生計僅靠媽媽一個人扛。」接著,他們便找了一家位於桃園市補習班的空教室,展開輔導計畫。
一個月平均一至兩次的課程,依學生家境收取低廉學費,甚至全額免費,聚焦摸索孩子們的性向。怎麼做?曾惇暉說,「給孩子聽各產業、職業的演講,測測水溫。」講師則由這群家長以及彼此的人脈、友人來擔任,幾年下來「一類到三類的科目,文、法、商到醫科,全都講過了。」
各式各樣的講座,成功讓孩子們在考大學前,對於五花八門的科系以及產業現況有基本認知,「學生得以從中找出自己喜歡,以及不喜歡的。」發揮選填志願的意義。「那位妹妹現在上了高中,未來志願是工程及教育領域了。」曾惇暉笑著說道。
不過,曾惇暉話鋒一轉,「妹妹已經高職畢業的哥哥,輔導上就沒這麼順利。」他不諱言,由於剛開始輔導哥哥時,他正在高職研讀汽車修護,「可惜他對這方面也沒興趣,多問他一些,他只回『想這麼多幹嘛?』」坦言這項計畫,還是比較適合可塑性較佳的國中生。
「這真的很難,但不做不行啊。」十二年國教成功大隊沒有因此灰心,近期正開始籌措資金、接洽可能的合作單位,讓這間另類補習班走向永續經營,並以「拉一個,算一個」的精神,期盼更多弱勢兒童能受惠。
成立社會企業 喚起互助風氣
談到未來的願景,十二年國教大隊想做的事,多如繁星,但核心理念始終是「設身處地、將心比心」,傾聽孩子的心聲,盡力滿足他們的需求。
同時,他們也將號召更多企業,一齊投入培育未來人才的行列,與學生共創雙贏。曾惇暉說,當各界資源注入後,下一步就是建立更健全的輔導管道與機制,甚至帶孩子們離開教室,來一場職人體驗。例如,運用桃園周邊農地,設計「農業探索之旅」,讓孩子們從「做中學」,進一步檢視自己的志向。
值得一提的是,曾惇暉說,當未來有越多弱勢學童輔導成功的案例後,希望曾獲得協助的孩子們,畢業後能回饋自己的學弟妹,「因為同樣是弱勢出身的孩子,能更快理解彼此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喚起台灣人彼此互助的精神,就能發揮大的力量。」15位家長的計畫就這樣悄悄地在學校教室之外,開了一道門。或許在不久的將來,不只是老師,從企業、家長,到學生之間,都能成為彼此未來的明燈。

全球逾500投資者 要「與社會共好」

2016-05-25 05:22:54 聯合報 特派記者梁玉芳/香港24日電

社會企業要改變世界,需要資金作薪柴;愈來愈多的創投公司、家族基金會紛紛以投資者角色加入社企行列,以融資策略及資金挹注方式共同解決社會問題。「亞洲公益創投網路(AVPN)」近日在香港舉辦年會,全球五百多名社會投資者將在其中尋找「與社會共好」的投資機會。

亞洲公益創投網路(AVPN)年會在香港舉行,五百名國際社會投資者雲集,卅個社企爭取國際資金;各國參與者拿著道具自拍,也交流經驗。 記者梁玉芳/攝影

分享
今年年會於香港理工大學舉行,來自30多國代表參加,包括國際知名的家族基金會,如福特及洛克斐勒基金會,社會投資組織如英國的「大社會基金(Big Society Capital)」以及創投公司參與。
台灣的iHealth創辦人王照允向國際資金喊話:「iHealth在台灣成功地將醫藥照顧「去中心化」,連離島、山村都有iHealth藥師代為送藥(長期處方簽用藥)的足跡,並且成功拿下四成安養機構的占有率;政府即將要開辦的長期照顧制度,更是發展的利多。
王照允說,面對快速老化的亞洲,「iHealth的模式將複製到中國大陸、南亞」。
「為什麼要到中國大陸?何不在台灣深化服務;更何況,中國大陸高度管制,不利發展?」國際投資者紛紛提出尖銳問題,「除了送藥之外,既有了交通成本,還提供其他服務嗎?」
「因為我在意的是社會影響力,而不是賺錢。」王照允說,未來在台灣將配合長照發展,在既有的藥師宅配醫藥與諮詢之外,未來也要帶入醫師、職能治療師、物理治療師,一起上山下海,真正讓醫療照顧走出醫院,全面普及化;但他更願意走出台灣,與老化需求更巨大的印度、中國大陸等地,分享他的理念與照顧藍圖。

圖截自「AVPN 2016年會」官網。

分享
創辦另類媒體的Lara Setrakian,曾是ABC新聞及彭博電視台在中東的記者,由伊朗選舉危機到2011年的阿拉伯之春,她厭倦「用完即丟」的報導模式,創立「News Deeply」網站,深入報導敘利亞危機等人道議題,「是美國媒體沉默以對的議題」,獲得公益創投的青睞。
另有巴基斯坦的「doctHERs」、「UM Healthcare」,都是由女性創辦、利用行動裝置協助偏鄉醫療。

亞洲慈善事業領導者齊聚香港 分享社會投資市場

2016-05-19 11:35:59 聯合新聞網 綜合報導

圖截自「AVPN 2016年會」官網。

分享
亞洲公益創投網路(AVPN)年會走出新加坡,今年將在香港社創基金的支持下移師香港。會議將於2016年5月23日至5月25日在香港理工大學召開,重點關注扶貧和社會創新,以及能夠在不同國家均適用的戰略社會投資部署原則。
每年,AVPN的年會都聚集了眾多領先的社會投資人。他們來自商業領域,包括對可持續性和社會影響力感興趣的投資人,以及社會領域,包括各基金和多邊機構的負責人。2016年的年會在規模上將大於往屆,會議將提供最新的洞察、聚集迅速成長中的240多家AVPN成員機構的代表,同時也會達成更多的交易,實現更多的合作。
此次為期3天的會議將以“成員分享日”拉開序幕,成員們將分享他們對印度、中國、馬來西亞、印尼、臺灣以及我們的東道主——香港的最新資訊和洞察。來自每個國家/地區,包括政府機構的關鍵參與者都將分享各自的社會投資情況。
“投資展示”(Investment Showcase)是本次會議的一大亮點。它將讓成員們展示自己成功的專案和社會組織。今年,將有30個組織參與展示。該部分的主題也都是以社會熱點為基礎,例如教育、民生、環境、老齡化/保健和社會包容。
在即將召開的會議上,新成員陳一丹先生的加入是一亮點。他是陳一丹基金會的創始人以及中國互聯網巨頭騰訊的核心創始人。他計畫發起一項新的活動,支持全球的教育發展,他感到AVPN“能夠提供一個絕佳的平臺,與這一領域中的專家和領袖建立聯繫,將他們集合在一起,為全球未來的教育系統尋找方向。”

社企流論壇 24個故事看見台灣社會更美好

2016-04-18 07:05:23 聯合報 記者邱瓊平/台北報導

社企流與聯合報系願景工作室合作的社企流四周年論壇「擁抱未來」,針對食農、銀髮、城鄉三大議題邀專家與業者一起探討,結束後眾人一起合影。 記者胡經周/攝影

分享

鄭涵睿 綠藤生機創辦人

分享

林依瑩 弘道老人基金會執行長

分享

林峻丞 甘樂文創創辦人

分享
社企流四周年論壇「擁抱未來」昨天在台大綜合體育館舉行,有來自歐美亞非等四大洲、共九位國內外社會創革者發表創業與革新經驗。
昨天的論壇吸引超過千人報名參加,並發表聯合報系願景工作室與社企流合作出版的「讓改變成真—台灣社會創新關鍵報告」。聯合報系願景工作室策略長羅國俊指出,書中記錄台灣近年的社會創新趨勢,從民眾最關心的銀髮、食農、城鄉三大領域,採集廿四個社會創新個案,聯合報系願意和社會企業攜手並進,逐步解決困難的社會問題。
社企流論壇聚焦食農、銀髮、城鄉等三大議題,由社會企業工作者分享自身創業經驗,以及對產業趨勢的觀察。「綠藤生機」共同創辦人鄭涵睿指出,若重視食安,民眾可以把握「多吃真食物、友善食材、不要浪費、認識農夫、閱讀背面、多想一想」等六大原則。
鄭涵睿父母是台大園藝系教授,他受父母影響,二○一○年時創立「綠藤生機」,提供生鮮芽菜與環保產品。他原本從事財務,廿多歲時收入已比父母高,卻沒有父母快樂。
鄭涵睿指出,農業人口老化也是嚴重問題,台灣會成為全世界平均年齡最高的國家,更是農民人口最老的國家,從農勞力不足,政府應該要提出解決方法。
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林依瑩表示,外籍照護人力多達廿二萬人,台灣籍僅八千人,加上居服員的時薪制也無法吸引年輕人投入。弘道推出月薪制「照顧秘書」,讓年輕人願意加入。
林依瑩舉例,廿五歲的林于仙原是百貨公司櫃姐,成為「照顧秘書」後,會幫失智奶奶彩繪指甲;她特別關注失智症,獲選為日本研修生。另外,八仙塵爆發生後,陽光基金會和弘道聯繫,希望照顧秘書可以協助塵爆患者的復健工作。
甘樂文創創辦人兼執行長林峻丞在家鄉三峽創業,租下老房子邀請藝文團體演出,已有超過三百多場的演出。他認為,在地職人需要扶植,提供空間給傳統產業,由甘樂設計團隊協助行銷,幫助單親媽媽開豆腐店。
林峻丞原在電視圈工作,返鄉創業後每個月他會邀集當地年輕人一起淨溪,每次都會清出二、三十麻布袋的垃圾。

樂退方程式/「以房養老」成長快 5業者各有特色

2016-04-18 07:36:18 聯合報 記者沈婉玉/台北報導

隨著「高齡化」、「少子化」社會來臨,老年退休衍生的問題無可避免,包括合庫、土銀、台企銀、一銀、華銀等5家銀行,都推出商業型以房養老貸款,有需要的民眾可以多家比較,選擇最適合的方案來申貸。
房地產是多數人一生中最大的資產,年老時沒有現金收入,但透過以房養老,長者每月可取得穩定的收入,並安心居住於熟悉的環境;退休後用過去儲蓄購買的資產來自力更生,不用向子女拿錢,也讓銀髮族很有尊嚴。

圖/聯合報提供

分享
金管會統計,各種高齡化金融商品中,商業型以房養老的借貸規模成長最快,今年1月全市場放款件數僅21件、放款金額1.98億元,但到3月底,放款件數已達125件、總體放款金額累積已達8.94億元,短短3個月就借出快9億元。
根據業者最新統計,4月初以房養老承作件數已超過160件,承作金額正式突破10億元,顯見高齡長者對以房養老的接受度頗高。
銀行理專指出,以房養老是將房產活化,換成每月的固定收入,當身故後房產繼承人可選擇清償或是承接貸款,不會只有被銀行取走拍賣一途。銀髮族可以估算一下自己房產價值,了解每月所需金額,依需求搭配保險或信託。
銀行理專表示,合作金庫首先開辦商業版以房養老,承作件數最多,經驗最豐富,對以房養老此種新商品的掌握度最高。以房養老貸款成數若低於5成,利息可掛帳至到期才收取,則是土銀以房養老商品的特色。在暫不扣息下,月領金額較高,特別適合手上房產價格較高的銀髮族。
台企銀則與台灣人壽合作,推出結合房貸、保險和安養信託機制的以房養老。銀行理專分析,此方案可說是用房子抵押買年金險,好處是仍可住在房子內,並達到指定用途、專款專用好處,但壞處是不能中途終止契約或申請保單借款,沒有解約金,月領金額也相對低一些。
例如子女不在身邊的獨居老人,發現自己腦力有退化現象,恐有失智、生活無法自理的可能,就適合辦台企銀的「安老快活」,將以房養老、年金及信託一次購足,每月獲得年金,專款專用於支應生活及看護費,解決後顧之憂。
一銀主管表示,一銀也整合行內信託、理財及外匯等業務資源來搭配以房養老,但沒有「綁」在一起,可依銀髮族的需求來量身定做,較有彈性。
華銀的「安養房貸」則是逆向型的理財型房貸,可隨借隨還,動用額度可累積,不動用不計息,資金使用更靈活,彈性最高,但缺點是貸款利率也較高。
華銀表示,有些銀髮族當下還有不少老本或領有月退,申辦初期實際生活所需費用不多,但隨著年齡愈來愈大,存款愈來愈少,醫療、看護費用卻愈來愈高。申辦華銀的「安養房貸」就可未雨綢繆,視動用多少來計息,也可隨時還款,資金運用更靈活。
華銀指出,因有隨借隨還的機制,父母可先以房養老,等子女事業有成手頭寬裕時,可以協助父母還款,就可減輕未來子女繼承時的房貸負擔。
銀行理專建議,銀髮族可多方考慮各銀行利率與方案內容,以及是否有還款限制,以免被償還條款綁死。若原貸款往來銀行有提供適合的方案,且原往來銀行存有相關往來資料,最好找原貸款銀行較為妥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