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30

巴金森氏症電池 健保納給付


巴金森氏症患者全台約3萬至4萬人,健保自明年給付「深腦刺激手術」所需電池、晶片,年受惠約150人,換電池給付約46萬元。
台大醫院神經部主任吳瑞美說,巴金森氏症是運動神經系統退化性疾病,主要因中腦黑質體中製造多巴胺(dopamine)的細胞退化所造成,患者會出現僵硬、靜止型顫抖及行動遲緩等症狀。
她說,臨床主要是以藥物治療緩解相關症狀,服藥5年後,約3到5成患者藥效會降低,症狀再現,產生異動症、低血壓等,建議符合資格自費接受深腦刺激術(DBS)。
健保署統計,目前已有約500、600人進行DBS植入電池,自民國98年起將手術費用納入健保給付,但患者仍需自費醫材約80萬元。
健保署專門委員蔡文全說,高科技醫材很貴,健保署財務難以無限制給付;巴金森氏症治療以藥物為主,但藥物服用久耐受性會變差;DBS雖不能直接治療,但可改善患者動作,並有效減少用藥量、看病次數與併發症。
他說,給付條件是發病5年以上、且藥物治療至少1年以上無反應者,或因長期吃藥產生不良反應,患者也需無失智或其他內外科及精神科疾病,患者腦部磁振造影(MRI)須正常,給付電池約46萬元。
吳瑞美說,估計全台約3萬到4萬名患者,男性是女性1.5倍;提醒民眾50歲後若出現單手靜止型顫抖、抖腳、下巴抖、僵硬、面部無表情等,可先透過網站「巴金森自我評估量表」自評,並就醫檢查。
【2014/12/30 中央社】http://udn.com/

2014/12/29

劉瑞玲/白內障傷眼傷心 失智風險增

白內障傷眼傷心 失智風險增


台北榮民總醫院眼科部與神經內科研究團隊運用健保資料庫發現,70歲以上白內障患者,若透過手術治療,則日後罹患失智症風險比沒有手術的少23%。
台北榮總眼科部青光眼科主任劉瑞玲今天表示,白內障是造成全球失明人口最常見的原因,世衛(WHO)統計,51%失明者都是因為白內障。水晶體變濁形成白內障,影響視力、色彩、怕光,也可能致盲。
台北榮民總醫院眼科部與神經內科研究團隊運用健保資料庫,找出50萬名70歲以上白內障患者,排除其他干擾因素,將患者分為手術組及沒有手術組,各11萬餘人。
劉瑞玲說,研究發現手術治療組者,術後罹患失智症風險比沒有手術治療組的少23%。而失智症風險,原因是白內障引起的視力問題,連帶影響外出、閱讀、接受外界刺激的意願,而逐漸將自己鎖起來,增加失智風險。
劉瑞玲指出,當白內障程度已影響到工作效率或生活品質時,應該找有經驗醫師治療,近30年,白內障手術在科技與技術層面都有很大進步,病人術後不只可以重見光明,甚至可以達到視力回春效果。
她說,近2年來,白內障手術更進化到飛秒雷射新境界。北榮率醫學中心先引進飛秒雷射,以極其精準且客製化的雷射光掃描執行白內障手術中有關切割的步驟,步入無刀手術新紀元。
【2014/12/29 中央社】http://udn.com/

劉瑞玲/白內障老人接受手術 減少失智風險




白內障視茫茫,可能減少老人接觸新知的管道,進而增加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北榮研究發現,在70歲以上的白內障患者,如果接受手術治療,日後罹患老年失智症的風險,可較沒有手術者減少23%。
白內障是全球失明人口最常見的原因,北榮眼科部青光眼科主任劉瑞玲表示,臨床常看到病人開刀前要人攙扶、動作緩慢,開刀後因為視力改善像換個人似的。
北榮眼科部與神經內科利用國內健保資料庫,收集近五十萬名70歲以上的白內障患者,排除干擾因素後,找出有手術、無手術各11萬多人,發現接受手術治療的一組,日後罹患失智症的風險,較對照組減少了23%。
劉瑞玲說,白內障因為水晶體變混濁,造成視力模糊、色彩改變、眼睛怕光,甚至失明,很可能讓老人家不想讀報紙、看電視,接收外界資訊的刺激越來越少。又因為視力不佳,出入要依賴他人、怕跌倒,嚴重打擊自信,心情也變得鬱悶,人變得越來越退縮,這些可能都是增加失智症風險的因素。
【2014/12/29 聯合晚報】http://udn.com/

2014/12/28

非外勞不可嗎:日本長照制度的啟示

非外勞不可嗎:日本長照制度的啟示


衛福部正在力推「長期照護服務法」與「長期照顧保險法」,期使台灣的老年照護從「老有所終」進到「老有所養」。但在民間照護機構良莠不齊,以及看護人力大量倚賴外籍勞工的情況下,長照品質仍然相當低落。這些問題應如何改善,也許日本的作法可供參考。
台灣的長照問題存在三大盲點:第一,明知這是人口老化必然會遇到的問題,也知道社會上有很大的需求,卻始終將其視為低端的邊際產業,不重視服務品質也怠於建立制度;第二,一味追求廉價,因此大量倚賴外籍看護工,目前約僱用十七萬外籍勞工,這也使本土照護人力的培育陷於停擺;第三,決策眼高手低,不能分階段循序漸進,且朝野在照護的定義上糾纏不休,踏不出第一步。
日本是全球高齡化社會最嚴重的國家,多年來,因老年社會所衍生的老人「孤獨死」、高齡者受虐,及高額醫療負擔等問題層出不窮。為了避免家庭裡的照顧者掉入「介護地獄」的深淵(日文的「介護」即「照護」之意),日本政府從二○○○年便著手推動「介護保險制度」。根據這項制度,年滿四十歲以上公民須強制投保,屆滿六十五歲以上若有需要即可申請介護服務,被保險人僅需負擔十%的介護費用,其餘的九十%皆由保險支付,以全民共同分擔的方式來解決老人照護問題。
縱觀日本從一九九○年以來所建構的「長照三法」,可發現其長照制度具有三項特性:
首先,是介護保險制度、介護人才及介護機構的三頭並進。在長照保險制度中,保險是一種福利,其實際執行仍須仰賴完善的介護機構及高素質的介護人才來落實。日本政府在二○○○年實施介護保險制度前,先於一九八九年制訂「高齡者保健福祉推進十年戰略」(黃金計畫),大量培育介護人才;其後,又在一九九四年推動「新高齡者保健福祉推進十年戰略」(新黃金計畫),建構完善的介護機構制度。由此看,我們的長照人才培育已經落後了廿五年。
其次,是培養高素質的本國籍看護工。日本政府在一九八九年推動「高齡者保健福祉推進十年戰略」時,便明訂以「本國籍看護工」為老人照護的主要人力來源,開始大量培育專業的「介護福祉士」。在日本,要成為一位專業的介護福祉士,必須通過國家的專業考試,包括溝通技巧、心理與生理構造、老化的認識、殘障的認識以及失智症的認識等十二個科目,同時還要經過五百個小時的專業性訓練,才能夠取得介護福祉士證照。在嚴格要求下,每年的通過的比率只有六成。
最後,是訂定高標準的外籍看護工引進制度。日本也開放引進外國籍介護福祉士,角色類似台灣的外籍看護工,不同的是,日本除了設有語言能力的門檻外,還有嚴格的資格審查,要和本國籍看護士一樣通過國家福祉士的考試。以厚生勞動省公布的資料看,二○一三年度報考的印尼及菲律賓籍考生共有三二二名,但最後錄取一二八名,合格率僅三成多。可見,日本引進外籍看護不是只圖低廉。
從日本的例證可以發現,高素質的介護人力、完善的介護機構以及全民共享的保險制度,是日本建構長照服務體系的三大核心。除此之外,如何達到高齡者的自立能力、多元化的福祉服務以及明確的給付負擔,更是日本長照保險制度的三項目標。反觀台灣,從二○○七年民進黨執政時期提出「大溫暖社會福利旗艦計畫」的「長照十年計畫」以來,各界提過多達十七個版本的「長照服務法」,卻至今還在立法院爭論不休。二○○八年馬政府上台,也曾經提出長照服務保險二法,號稱四年上路,但六年過去了,「長照保險法」卻連行政院的大門都沒踏出。
由此可見,台灣如果一直無法擺脫引進外勞便能撐起長照的半邊天的思維窠臼,而不著手培養本土照護人力、建構完善的照護體系,台灣的長照註定將是一條漫漫長路。台灣的廿二K魔咒,不正是因為企業對廉價外勞上癮而留下的後遺症?此外,印尼已宣布五年後將停止輸出女勞工,屆時我們的長照人力要靠誰支撐?毛內閣近期在推動「有感政策」,若能大力通過這兩項攸關人民福祉的長照法案,人民應該會有感。
【2014/12/28 聯合報】http://udn.com/

老人老跌倒 3大原因常被忽略

2014-12-28 聯合報 記者王昭月/高雄報導
高齡化社會老人問題不斷浮現,醫界發現,很多老人家不僅憂鬱常不自知,隨著身體機能退化,經常莫名奇妙跌傷,嚴重的還「跌」出人命。
義大醫院老人整合醫學門診上月收治一名老翁,前不久才跌斷右手開完刀,回家不久又跌斷右腳。主治醫師黃繼賢指出,按文獻統計,跌倒的人再發生跌倒的機會是常人的3倍,一旦臥床,併發褥瘡、感染等問題,甚至還可能奪命。
他指出,老人跌倒的原因包括疾病、環境、藥物、老化、循環不良、失智、視力差、肌耐力不足等不下10種。一般人跌倒後多半只想到找骨科處理外傷,卻忽略背後跌倒的原因,結果下次還是跌倒。
黃繼賢表示,之前曾發生過跌倒;肌耐力不佳;平衡感不好,是跌倒原因中的前3名,例如中風病人本身肌力就差,相對容易跌倒;吃安眠藥、高血壓或精神科藥物的人,跌倒風險更是常人的3到5倍;姿勢性低血壓造成暈眩、跌倒的也不在少數。
在國外老人安置機構,老人跌倒的比率約3到4成,年齡愈大的愈容易摔,女性比率高於男性,且因跌倒造成髖關節骨折的族群,一年內的死亡率約20%,與第4期乳癌患者第一年死亡率相當。台灣安置機構老人跌倒的比率現在雖僅2到5%,但並非代表老人跌倒風險較低,反而是隱藏著許多「黑數」。
老人該如何「保命防跌」,高雄市衛生局健康促進股長林妙玲表示,衛生局在官網及各衛生都提供檢核表,供民眾改善居家環境,避免長輩跌傷。另也透過社區營造點推廣下肢強化運動,訓練長輩肌力。
她說,居家最容易跌倒的場所是客廳及浴室,花點小錢,調整長輩的床鋪、座椅高度;保持動線淨空,裝設小夜燈,在浴室加裝扶手、防滑貼紙,都能防範長輩跌倒。

銀髮醫療照護服務 重在地化

銀髮醫療照護服務 重在地化


2014-12-28 經濟日報 黃毓瑩

日本面臨人口結構高齡化、少子化等問題,2000年4月起開辦長照保險(日本稱為介護保險),主要服務對象依輕重程度分為「要支援1-2」級者及「要介護1-5」級等七個層次。該制度依據社會高齡者生活樣式變化,歷經多次轉型,最主要的制度架構調整發生在2006年4月及2012年4月,且皆與社區整合性照護體系密不可分,根本宗旨都始終不脫離「在地老化」的精神。
日本照護保險制度實施初期,著重設立居家式照護機構,但這種做法無法滿足希望在宅終老之銀髮族的需求。2005年修訂照護保險法時,創設與地方社區緊密結合的「地域密著型服務」,並於2006年設置「社區整合支援中心」,藉由結合居家式與社區式服務措施,建構符合在地老化目標的區整合性照護體系。
日本照護制度認定分級「要支援1~2」的銀髮族,屬於僅需輕度生活機能支援,多屬無需特殊照護技術之協助,如洗衣或外出購物陪伴等,也不需要醫療照護者,因此將照護設施留給需照護度在中重度以上者(分級要照護3以上者)。
地域密著型服務另一項重點在於,以往是由都道府縣政府指定居家、設施、照護預防的業者,現在則賦予市町村(為日本最底層的地方行政單位,等同台灣的鄉鎮市區)指定業者的權限,等於是由與民眾生活最貼近的市町村公所來管理,落實居家照護。由於獨居老人以及失智老人快速增加等家庭與社會結構之改變,過去照護服務立基於家庭概念變得不適用。社會結構變化所衍生之問題已不僅侷限於單純之身體照護,更擴及至醫療與居家生活照顧等其他層面。
2011年6月第二次修訂「介護保險法」時,就將「實現社區整合性照護體系」列為核心目標,除強調「醫療與照護結合」,更於「地域密著型」服務中增設「定期巡迴」、「隨時對應型訪問介護看護」、「複合型服務」等項目。
「定期巡迴,隨時對應型訪問介護看護」的作法是,照護服務業者以定時多次巡迴照顧服務滿足受照顧者之基本需求外,當受照顧者隨時有照顧需求時,得以藉由通報程序獲得照顧服務需求,增加其居家生活之安全感。至於「複合型服務」,則是指單一業者提供兩種以上之照顧服務,讓老人或家人可視需要向單一機構提出短期入住機構、日間照護或到宅訪問看護服務。
日本發展經驗可以提供兩個啟示:第一,日本厚生勞動省從一度大量設置設施收容需照護的高齡者,現則轉為照護是以居家、地區為主,設施為輔,同時兼顧醫療與照護需求。因此,必須於社區內建構結合醫療、照顧、預防、居住及生活協助等各項服務一體化之照顧體系,方能建構完善而有效率的照護服務網。
第二,許多高齡化嚴重且長期照顧發展先進的國家,大多採用「居家無障礙環境改善」、「居家生活輔具使用」、「普及的老人日間照顧」、搭配短時數重點式的居家服務。他們還強調健康老化的觀念,人要活就要動,只有自己做不來的才需要依賴他人完成,因此大部分使用居家服務的老人不需要服務員24小時在側。(作者是商業發展研究院經營模式創新研究所健康照護組研究員)

2014/12/26

新莊頭前托老中心 105歲人瑞剪綵

新莊頭前托老中心 105歲人瑞剪綵


新北市長朱立倫昨和人瑞宋發棟(右)一起寫春聯,他寫下「平安即是家門福」。
記者劉宛琳/攝影
新莊區頭前公共托老中心昨天啟用,是新北市第17家托老中心,結合活動、復健、養生,提供銀髮族個別、可近、多元和連續性服務,可望減輕失能、失智長輩因缺乏照顧衍生的社會與家庭問題。新北市長朱立倫和平均高齡105歲的人瑞湯仰之和宋發棟等人一起剪綵,朱立倫為兩人戴手套。
他說,照顧好老人小孩,年輕人才可以放心打拚;新北市未來的大型開發案,都一定要設有公共托老及公共托育中心。
新莊頭前公共托老中心結合日間照顧和銀髮俱樂部雙重功能。委辦營運的雙連基金會董事長陳文欽表示,托老中心增設多感官刺激室,透過專業的職能和物理治療師帶領,利用輕柔的音樂、燈光、香味等效果,可緩和平穩失智長者的焦慮情緒,強化長者認知功能。
朱立倫也被媒體詢問未來接任國民黨主席,對2016大選布局有何看法,他說,1月17日(國民黨主席補選)以後再向大家報告。
朱立倫表示,選舉是一時的,黨派只是選舉時的一個標籤,新北施政不分藍綠,跨越藍綠就從新北出發。
至於賄選傳聞,他說,司法機關會徹查到底,外界不要無中生有爆料。
【2014/12/27 聯合報】http://udn.com/

2014/12/23

政院推失智防護網 270萬老人受惠


行政院長毛治國今日聽取衛福部「推動失智症防治照護」報告後表示,我國失智症人口超過22萬人,比率雖低於其他先進國家,但隨著人口快速高齡化,對社會及家庭的衝擊相當大。

毛治國指出,衛福部除了針對16%的相對弱勢老年人口規畫的「長照十年方案」之外,為提升老年失能及失智人口的照顧服務、醫療保健及社區生活品質,已在今年9月訂定失智症防治照護政策綱領暨行動方案,並持續整合有關機關及民間力量落實推動,希望能多站在病人及家屬的立場,提供便利、即時、有效的服務,讓失智症的患者及家庭得到更好的照顧。

毛治國進一步指出,我國的老人預估在10年後(114年)達到總人口的20%,邁入超高齡社會。他責成衛福部在投入資源照顧弱勢的同時,也應從全人照顧的思維,以前瞻視野與積極預防的態度,全方位規劃提出完整的政策白皮書,整合政府與民間資源,建構一個友善環境,讓資深國民延緩老化失能,維持健康活力,繼續貢獻所能,並安享有品質的生活。

毛院長表示,對於照顧失智老人的外籍看護的評估規定,也請衛福部與勞動部共同研究,修正相關辦法,簡化申請程序,減少民眾的不便。

衛福部表示,失智症防治照護政策綱領暨行動方案的推動與執行現況著重在社區健康促進及預防、完善社區及基層失智照護網絡、家庭照顧者服務,以及提升全民認識與強化第一線服務知能等四大面向。

衛福部指出,社區健康促進及預防又分為社區健康促進網絡和推動高齡友善機構及城市,透過將近1964個社區關懷據點辦理老人健康促進,以及每年1次免費的老人預防保健服務,有效提升民眾對失智症的認識;在建構高齡友善機構及城市上,已經有94家醫院通過認證,目前有22縣市全面推動,估計有274萬長者受惠。
【2014/12/24 經濟日報】http://udn.com/

東京物語/公立安養院不足 日人海外養老

東京物語/公立安養院不足 日人海外養老


去年非因就學、就業而在海外長期居住的日本人約八萬人;富有人情味而氣候溫暖的台灣,也是日本人想長住的選擇之一。
一九八○年代日本政府構思過名為「銀髮哥倫布」的計畫,宣稱退休後的人有退休金兩千萬日圓、每月年金廿萬日圓,可以優雅地享受在西班牙等異地生活,時值泡沫經濟時代,大企業對投資「日本人村」也興致勃勃。
然而,有人質疑高齡者無法適應國外生活,也有人批判政府把高齡照護問題丟到國外不負責任,簡直是「出口老人」。由國家主導的赴歐洲、紐澳養老計畫未能實現,卻織起日本人對海外養老的憧憬。近年業者鼓吹日本老人到泰國、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一是離日本近、二是物價較日本低,可以過有餘裕的生活。
就在「銀髮哥倫布」發想後的廿多年,日本「菲律賓志工協會」在菲律賓民答那峨島達沃市試營運起長照機構。卅名菲籍長照員都有在日本實習的經驗,會說日文,協會日籍職員也常駐在此,提供日本料理。去年有兩名失智症長者入住。
協會表示,在菲國政府指定的銀行有一定存款,當局會發「特別居住退休者簽證」,若非長期居住,觀光簽證便可入住,雙人房每月約六萬日圓,與日本公家安養院差不多。協會會長八木真澄說,「不要想在日本國內解決問題,到國外安養也是選項之一」,指的是日本日趨嚴重的「待機老人」問題。
待機老人專指排隊想進「特別養護老人之家」(簡稱「特養」,即公家安養院)的老人。日本不是沒有老人之家,但公家的「特養」收費只有民營的三分之一,一床難求。
目前八千家「特養」提供五十三萬個床位,待機者還有五十二萬人,比四年前調查時增加十萬人。有人轉往消費水準較低的國家尋求長照資源。在達沃市試住的一人,便是在菲國當地長照機構不適應,才轉到這間專為日人開設的安養機構。
泡沫經濟時期宣傳到國外優雅慢活,轉型成靠外籍看護餵飯扶走;最後促使「銀髮哥倫布」去發現新大陸的動力,竟是萬般無奈。
【2014/12/24 聯合報】http://udn.com/

2014/12/21

智慧手表當看護 老小出門免掛心

2014-12-22 聯合報 記者陳立儀/台北報導

Omate Kid Fit可透過App查看孩子位置,並具備雙向通話功能。 圖/Omate提供

分享
穿戴式裝置除了讓行動智慧生活更便利,更有助於關懷照顧老人、兒童。Omate推出全台第一款兒童專屬智慧手表Omate KidFit;台灣大哥大推出NFC防走失智慧手環2.0,透過手機App就能掌握家中老小的行蹤。

兒童專屬智慧手表Omate Kid Fit是專為4~10歲小朋友所設計,設定後綁定家長電話號碼後即可雙向通話,搭配各家電信業者費率可享受網內免費優惠,另有雙重定位功能,透過GPS、LBS雙模式智慧定位後,可透過手機App查看孩子位置,還有緊急通報家長的SOS按鍵。

Omate KidFit原價3,990元,即日起至Omate官網「Omate KidFit」登錄預購資料,即可享限量預購價2,990元,內含Omate KidFit、傳輸線及電信業者上網預付卡一張。

台灣大哥大新推出的NFC防走失智慧手環2.0採用防過敏PVC材質,手環上印有建檔號碼及協尋專線電話,透過內嵌的NFC晶片,使用支援NFC的智慧手機感應手環,即可透過手機GPS定位,自動連結到協尋中心通報,不必另外下載App。

NFC防走失智慧手環2.0將於明年1月8日開放申請,首批預計提供2千份,中低收入戶、持有身心障礙證明或於警察局曾有走失記錄者,都可洽老人福利推動聯盟免費申請,其餘須負擔手環成本200元及協尋中心24小時通報服務費,每年500元。

專家把脈: 健康照護產業蓄勢待發 迎向人口老化挑戰


2014-12-21
總統府國策顧問施顏祥:健康社會造就健全國力
在前經濟部長,現任中興工程顧問社董事長兼國策顧問施顏祥的眼中,健康促進產業近期的發展是「水到渠成」之事。除了產業本身的進展已到了快步成長的階段,外部大環境的配合也是一大助力。「一個產業要成功,必須具備來自產、官、學、研4個領域的輔助,從人才培訓到新技術開發都需要長時間醞釀,絕非一蹴可及。」
6大面向造就產業發展
從健康促進產業的育成初期,便參與其中的施顏祥指出,促成此產業的發展和進步的6大要素,彼此環環相扣、缺一不可:首先,要有「需求」。伴隨著逐漸高齡化的社會,大眾對健康促進的需要也逐年攀升。其次,需求會帶來「商機」。臺灣的經濟已達成熟,可以負擔對高齡人口的照護服務。第三,是產業「潛力」。全球人口持續成長,未來對健康產業的需求勢必攀升,華人社群可做臺灣開展產業的示範區域,之後再拓展到全球市場。
第四,「政策」配合。過去7、8年來,生技、醫療和保健產業皆為政府列入策略性發展的重要產業,同時帶動其周邊相關產業的發展。第五是發展「空間」。在醫療照護部分,公部門提供全民健保和社福措施,提供弱勢族群的長期照護;透過市場機制運作的私部門則有空間待填補,包括保健產品、自費型的健康檢查等。第六則為發展的「節奏」。健康促進產業早期發展的重點,是為金字塔頂端的銀髮族提供頂級的養生照護,目前則擴大至促進整體社會的健康福祉,代表時機已經成熟,產業可往下一階段邁進。
「身、心、靈」平衡的快樂熟齡
施顏祥表示,健康促進產業的願景,在於能創造一個健康的社會,讓全民在身、心、靈3方面都能達到平衡;有了健康的社會,才能夠提高全民生產力和創造力,進而提升國力。「在發展健康促進產業的同時,也會刺激新產業形成,例如醫美、健檢和相關的應用程式,或者新的穿戴科技,以便量測健康數據等,這些都會帶來新的商機,」施顏祥對這個產業提出十分樂觀的遠景。
健康促進產業若發展得好,配合預防醫學和自我照護的基本觀念,就能創造健康的社會,快樂高齡將不再是難事,也能適當減少非必要的醫療支出。施顏祥強調,現代人要延長壽命已非難事,但老年的時光應該以更健康、更快樂的方式度過。
談到產業的未來,施顏祥抱持審慎樂觀的態度。他認為,儘管歐、美、日的健康促進產業起步得比臺灣早,但在華人社會獨特的文化和生活型態下,臺灣應可針對銀髮族的照護,發展出一套專為華人社會量身打造的模式,以成為產業的開創者,進而促使臺灣成為示範基地,之後再推廣至廣大的華人和全球市場。
經濟部工業局局長吳明機:臺灣可成為健康照護產業的明日之星
臺灣在發展智慧健康產業上已具有良好基礎,其一是有豐富經驗的健康照護相關人才,其二是臺灣在ICT科技基礎雄厚,如果能整合上述二者,可以發展出非常有競爭優勢的解決對策,將來如果可以複製到國際上去營運,不僅可以嘉惠我國本土健康照護領域廠商,更可以形成一個新興的明星產業。
將來臺灣在智慧健康產業應該有3項推動重點:首先,必須建立服務平臺與生態體系。很多的應用平臺可採模組化方式提供服務,可以讓健康服務產業的生態體系(ecosystem)快速成形,有助於有效率地提供服務。第二,必須要形成規模經濟。健康服務產業初期能夠成功的重要議題是必須要達到群聚效應,所以期待國內所有具潛力的廠商,盡量合作,促進產業規模化。第三,必須要有創新的財務模式。譬如在某些國家,推動健康照護產業需要受限於「非營利機構」,但即使在此限制下,要讓健康產業順利運作發展背後還是要仰賴創新的「營利機制」。
除了上述3項重點外,智慧健康產業在執行面上有二大方向:其一,必須師法國際上的先進經驗,做為臺灣產業發展標竿;其二,藉由國內跨業結合、經驗分享,進而形成生態體系。更重要的是,將來臺灣在智慧健康這個領域,不僅能建構一個在地化新興產業,而且是具海外輸出競爭力的解決方案。如此,臺灣ICT產業不僅可以在全球發揮重大影響力,也可以促成全世界健康醫療領域朝智慧化方向邁進。
工研院IEK主任蘇孟宗:健康產業可望創造穩定營收
健康產業價值鏈分為3大模式,一是產品…服務加值模式,透過產品服務導入平臺系統、提供資訊分析、結合通路品牌,精確提供客戶價值;二是系統…平臺加值模式,藉由資訊系統平臺,提供雲端平臺服務、串接產品與通路,達到整合服務目的;三是通路/品牌加值模式,將通路或品牌導入雲端平臺、加值產品或服務,提升客戶健康服務的價值。
未來,健康產業發展的3大關鍵議題包含:一是「結合跨業專業知識、開創嶄新服務價值」,針對不同價值訴求的客戶,整合不同廠商、提出不同的組合方案;二是「驗證應用系統平臺、提供客戶價值分析」,透過資通訊技術整合,以雲端服務平臺提供客製化的分析價值;三是「確認核心服務體驗、發展雙軸營運模式」,以B2C模式吸引客戶體驗,並以B2B2C模式創造穩定營收
工研院服科中心主任唐震寰:科技輔助銀髮族,健康延年又益壽
目前談到健康照護及老人政策多偏重在對患病、失能、失智者的照顧,但其實應該採取預防醫學概念,避免或延緩走上長期照護的健康促進產業,不僅對於減緩家庭、國家社會成本的支出更有意義,未來也將是科技發展最大的著力點。例如利用巨量資料分析技術,結合雲端科技把個人健檢資料或穿戴生理資訊,轉換成價值非凡的個人化資訊與服務。
在健康促進的科技上,工研院目前研發了一套「虛擬運動教練服務系統」,經由多人動作辨識與相似度比對技術,以及穿戴裝置持續監測使用者血壓、心跳及卡路里消耗等,可即時評估使用者運動健身或復健時的動作正確與否,及運動強度是否恰當,確保使用者在家中或遠端可進行安全有效的運動。
工研院南分院執行長徐紹中:良好營運模式可助搶攻市場
工研院過去聚焦在銀髮族照護、慢性病管理等議題上,現在也針對穿戴科技在健康產業的應用持續關注,同時積極布局於健康雲、穿戴裝置、生醫檢測到健康控制方案及健康產品。目標市場鎖定在於預防醫學、心血管慢性疾病、代謝症候群等監控與量測需求,發展市面上相當缺乏之低侵入式、方便快速、專業精準且可於日常生活監測之裝置系統。
下一步的研發重點,將複製擴散至其它穿戴式生理感測技術與分析管理經驗,同時導入生醫檢測、保健食品等相關產品與服務,建構完整的健康管理方案,協助產業規畫良好營運模式,並縮短產品與服務上市時間,協助廠商掌握商機。

工業技術與資訊

1991年創刊的《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為工業技術研究院發行之全院性對外出版品,主要提供工研院重大技術發展、相關產業趨勢、技術移轉成效等內容,為一般大眾接觸工研院的管道之一。工研院是台灣最大的產業技術研發機構,不論技術引進、人才培育、育成中心、技術服務移轉,對台灣中小企業的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2014/12/20

失智學堂 老人笑容越來越多




大林慈濟醫院失智症中心在溪口鄉成立長照樂智社區服務據點,經數月運作,明顯感受長輩改變,老人家臉上笑容越來越多。
大林慈濟醫院今天表示,失智症中心獲衛生福利部補助成立溪口長照樂智社區服務據點,每週2次的課程,提供18位鄰近社區早期失智長者認知訓練等課程,盼有助延緩失智症狀,家屬更透過LINE群組,隨時分享照顧心得,抒緩照顧壓力。
大林慈濟醫院神經內科主任曹汶龍表示,經過幾個月的實際運作,可以明顯感受到長輩的改變,老人家臉上的笑容越來越多,老人家唱歌、做菜、學手工藝,期待著每次上課時間的到來。
學堂的運作成果,經衛福部委託台灣失智症協會辦理的輔導中心實地考評,獲得特優的佳績。
參加長照樂智社區的家屬則分享,母親從第1次參加活動時,因沒有安全感而提早要求離開,直到現在可以自行搭接駁車到學堂,不需家人陪同,且自在地與其他長輩一起說笑、聊天,讓家屬能有喘息的時間,看到母親的改變非常開心。
大林慈濟醫院指出,看到老人家的改變,讓團隊成員振奮,除了更用心規劃課程內容外,也希望能將溪口成功經驗推展到更多社區,讓更多早期失智長輩得以受惠。
【2014/12/18 中央社】http://udn.com/

李雪雯/該買長期看護險嗎?又該怎麼挑?!


「我是有錢人」迷思448》
最近,由於政府即將實施的長期照護,以及許多老人長期臥床受虐等新聞的發燒,讓許多民眾格外關注「長期看護險」的議題。筆者週遭的朋友,包括幾位曾經採訪過的醫師,也都因為保險業務員向他們強力推薦長看險而莫衷一是。
為了一次解答所有親朋好友們的相同困擾,筆者想在此提供一些決策的考量點與挑選保單的指標如下:
首先,民眾要先分清楚業務員推薦給你的,是哪一種「長看險」?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市面上的「長看險」其實有「真長看」與「類長看」之分。其中所謂的「真長看」,也就是保單名稱中,有「長期看護」四個字的險種。
這種長看險的理賠定義,是被保險人必須符合「失能六取二或三(進食、如廁、穿衣、起居、行走、沐浴六項中,要至少符合二到三項)」與「失智三取二(時間、地點與人物三項中,要有兩項無法辨識)」的任一標準,除了可以領取一整筆的長期看護保險金(各家保單名稱不同,但終身都以「給付一次」為限),以及分期給付的長期看護療養金(各家保單名稱不同,但相同的是「定期(例如每個月、每三個月、每半年、每年)」給付)。
而所謂的「類長看」,目前市場上有兩大保單族群。一種是所謂的「特定傷病險」,另一種則是所謂的「殘扶險」。簡單來說,這兩種保單為何會被叫做「類長看」?就是因為這兩種保單都提供被保險人,一筆「定期給付」的扶助保險金。
但是,儘管這兩種「類長看」險都有定期扶助金可拿,但以後者(殘扶險)為例,其實也只是過去「一筆給付型殘廢險」的變種。也就是當被保險人因為疾病或意外而導致殘廢(通常是第一至第六級殘費程度)時,保險公司就會給付定期扶助金。
至於前者(特定傷病險)的給付條件,是必須同時符合「罹患保單所註明的特定傷病項目之一」,以及「同時符合「失能六取三」的狀況。其中,就算被保險人只符合其中一項,舉例來說,如果只有「失能」,但所罹患疾病不屬於表訂的特定傷病項目,都還是拿不到任何保險金。
在此,可以給有此需求的民眾一個概略的觀念:有定期扶助金的特定傷病險(類長看險之一),保障範圍最小;其次是「真長看」;提供保障範圍最廣的是「殘扶險(有定期扶助金的殘廢險)。
附註說明:「類長看」並不是保單分類的專有名詞,而是業者私下的稱謂;至於「真長看」,則是筆者為與「類長看」相比,而自行取的名字,保險業界實務上並沒有這樣的名稱;而「加值型」與「基本型」名稱亦同
其次,在分清楚不同類型保單之後,民眾最聰明的選擇,恐怕就不是那保障範圍最窄、理賠規定最嚴格的「特傷型類長看險」(因為被保險人需要同時符合「疾病明稱」與「失能條件」)。
於完全沒有買長看險或類長看險的民眾來說,個人建議可以保障範圍最廣的殘扶險為優先。
但畢竟它無法完全取代長看險(因為它的理賠條件與長看險完全不同),所以,只想靠保險轉移風險,且預算非常足夠的民眾,或許可以有「再加買長期看護險」的選項。 再者,民眾對於「長期看護」風險的因應,其實應該有「或許不一定要用『買齊每一種保單』來解決」的認知。這是因為理由一是:長看險的理賠條件都滿嚴格的,也就是至少中度到重度以上的失能或失智,才能夠領到保險理賠金(就算是保障範圍廣、連第十一級殘廢都有保障的殘扶險,如果保戶購買的保額不夠多,說實在的,也領不到多少保險金)。
也就是說,當被保險人處於輕度失能(六項未達二或三項)或失智(時間、地點與人物三項中,只有一項認知不清)的情況時,這時候的這張保單,完全不能提供被保險人相應的任何保障。
理由之二是:發生機率並不像壽險或住院醫療險一樣,幾乎是100%。更何況,保戶買了這類保單之後,如果完全沒有發生任何保險事故時,將是「完全得不到任何保險理賠金」的。
因為根據衛福部「101~105年長期照護服務網計畫」裡的數字顯示,2011年75~84歲人口的失能率高達20.44%、85歲以上更高達48.59%。但民眾千萬別忘了,「失能」還有輕、中、重度之分。
以「巴氏量表60分以下可以聘請外勞」為中、重度失能,需要仰賴他人照料為分水嶺來看,其佔比大約是所有失能人口的四成多。就算在乘上20.44%的高失能率,需要長看險的機率也不過是6%。
儘管對於風險發生者來說,其發生機率就是「100%」,但第三個「不一定要用長看險來「轉移」風險的理由,就是在市場低利率(相對就是保單預定利率低)之下,買保險差不多等於「自己存錢」。
且就算保戶買的是「身故退回總繳保費一定比率」的長看險,或是「還本型(到期有一筆滿期保險金)」的險種,不是退還保費不夠多,就是繳費時的負擔相當沉重。所以,都不是值得保戶優先選擇的好標的。
但,不論民眾最後決定要買的是長期看護險,或是類長看險,個人都建議該注意以下購買原則及重點:
一、若要想保費便宜,長期看護險要選有「給付期間限制」的保單,當然,沒有身故保險金的附約,又優於有身故保險金的主約。至於殘扶險,則是以一年定期附約最為便宜。
儘管一般健康險的保費,都是定期低於終身,但由於許多長期看護險都訂有「最高給付期間」,所以,就算是終身型的保單,繳費20年下來的總繳保費,也不見得會比終身繳費的一年期附約還來得多很多。
二、看清楚保障範圍與保障期間。以長看險為例,多數是「失能六項取三項」,但有的只要「六取二」就可以開始請領保險理賠金了;且也有保單,則只看是否符合「失能」標準,完全沒有「失智」方面的評估,或甚至是「四項取兩項」。至於保障期間,能保障終身當然對保戶來說最優,但退而求其次,則只能選擇「給付期間有限制」的保單。
不過,東海大學統計系教授林正祥在分析過國民健康署的資料後發現,60歲民眾大約還可以活上20年,但往後的人生卻只有9年是健康的;換句話說,餘生半數時間,可能臥病在床、或喪失生活功能。
但目前有給付期間限制的保單,最短是3年,最長可達約20年。有興趣的保戶恐怕最少要買「最長給付期間10年」的保單,也才能支應真正失能、臥床之後的龐大費用風險。
另外以殘扶險為例,雖然大部分都是「因疾病及意外」均保,但就是有幾張保單,只有保障「因意外所造成的各項殘廢」。除此之外,多數殘扶險所涵蓋的「殘廢級數」是「第一(全殘)至第六級殘廢」,但也有保單可以擴增到「第十一級殘」。當然,保障範圍越寬,同一性別、年齡及保額的年繳保費,當然會比較貴一些。
三、注意「給付頻率」與領取「定期扶助金」的相關規定。由於長期看護的費用,不論是聘請外勞,或是住在養護中心,費用多半是「按月」給付。所以,採取「每月發放」的頻率,對於保戶最是有利。
但對每一張長看險,以及部分殘扶險來說,都會特別規定被保險人在定期請領長期看護療養金,或是殘扶金時,需要同時附上最近一個月「符合長期看護」或「殘廢」狀態的診斷證明書(其中,有些長看險還需要另外提供巴氏量表等更多文件)。如此一來,「每月」的給付頻率,恐怕反而會變成被保險人及其家人的嚴重夢魘。
再舉一個例子,有些長看險或類長看險,是在被保險人發生保險事故,並符合理賠定義時,先給付一筆終身只給付一次的保險金,之後(通常是保單週年月日,也就是第二年)再分期給付一筆保險金(當然,也有少數保單,並沒有這「終身一次給付」的保險金)。
但有的保單,則是在事故發生之後,兩筆保險金在同時、一次給付。如此給付的好處是:單筆保險金可以做為購買各種輔具或氣墊床之用,而定期給付的保險金,則可做為按月給付的各種消耗品或聘請看護、支付安養中心費用之用。
四、不同保單比較時,要以相同的條件進行比較。這是因為有的保單的給付金額,是以「投保金額」的一定倍數為準(例如一倍);但有的則是「一定比率(例如10%或20%)」。
所以,保戶千萬別只進行「同一性別年齡每萬元保額的年繳保費」比較(這是時下許多保險業者以及媒體的錯誤方式,值得保戶再三留意)。而最正確的做法,就是以「同一狀況(例如腦中風後符合失能狀態)下,每月獲得同一金額(例如2萬元)的年繳保費 相比。如此一來,保戶才能夠精準計算投保金額,以及這樣的保費支出,是否是個人能夠承擔得了的?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
※延伸閱讀》《李雪雯的健康財富百寶箱》。(若讀者有相關投資理財問題,也歡迎在此專欄或以上粉絲團留言,個人將盡力、盡速回覆。)
【2014/12/11 聯合新聞網】http://udn.com/

2014/12/17

老婦失智 水腦症惹禍

老婦失智 水腦症惹禍


7旬老婦近來記憶力衰退,連住家地址都忘了,走路也會跌倒受傷,確診是水腦症引發失智症。
成大醫院神經外科醫師戴世煌今天指出,這名老婦身體健康,在家含飴弄孫,最近3個月記憶力明顯衰退,記不住親朋好友姓名,連住家地址都忘了,帶著孫子到公園運動,卻忘記如何回家,得靠孫子提醒。
老婦也開始出現步態不穩,走路步距小,有如腳被地板黏住,踩著碎步往前衝,常常跌倒受傷。
家人帶著老婦到醫院求診,經臨床及影像檢查,發現老婦是水腦症引發失智症,確診是交通型的常壓性水腦症;醫師將老婦部分腦脊髓液引流到體外後,老婦記憶力和步態進步許多,再進行腰椎腹腔腦水引流手術後,有效改善老婦症狀。
戴世煌表示,水腦症是神經外科常見疾病,常壓性水腦更是造成老人家失智退化原因之一,藥物治療效果不佳,目前治療以引流手術為首選。
水腦症臨床上有3個特殊症狀,包括癡呆症、步態不穩失調及尿失禁。水腦症狀通常是緩慢地進展,若不是朝夕相處的家人,很難察覺病人細微變化,容易誤以為只是單純老人家的退化,卻不知是腦部發生常壓性水腦症,延誤就醫。
戴世煌提醒,當家中老人出現失智症狀,應及早就醫檢查,若確診是常壓性水腦症引發的失智症,可透過引流手術,避免腦脊髓液過度在腦室沉積,緩解腦部壓力,讓病患脫離失智之苦。
【2014/12/17 中央社】http://udn.com/

苗縣失智症照護網 明年建照護地圖

苗縣失智症照護網 明年建照護地圖


苗栗縣政府昨天舉辦「失智症照護網」成果發表會,幼兒園小朋友以「近的記不住、舊的一直講」等口白,提醒大家注意失智老人常見警訊。
記者胡蓬生/攝影
苗栗縣政府啟動「失智症照護網」半年多來展現成效,昨天發表成果並宣示明年擴大「守護天使」講師課程,建置失智症照護資訊地圖,希望讓隱藏在社區角落的失智老人都能及時治療和照護。苗栗縣長期照護管理中心指出,全縣老年人口已占13.7%,全縣失智症患者多達6000人,但到今年2月領有失智症身障手冊或證明者僅809人,顯示超過八成患者隱藏在社區角落,未及時接受治療,因此整合警政、消防、民政、教育、醫療院所、民間團體,共同拓展照護資源。
縣府大廳昨天布置成「瑞智柑仔店」,展出失智症照護網推動的各項成果,幼兒園小朋友表演歌舞時還以口白點出失智患者「近的記不住、舊的一直講」、「問話重覆說、行為反覆做」、「到處漫遊走、出門就迷路」等常見警訊,提醒大家關心身邊老人家是否出現異狀,及早發現治療。
縣長劉政鴻說,人口老化,失智症患者逐年增加,營造友善失智症患者的照護環境日益迫切,希望大家繼續努力,提供相關健康篩檢、諮詢與衛教服務,一同守護社區失智長者。劉政鴻也頒發感謝狀給推動失智照護的醫療院所、社區、社團及個人,感謝他們用心付出,減少失智症對個人及家庭的衝擊。
長照中心主任徐玉清指出,縣府辦理長照樂智社區服務據點,建置失智症連續性照護管理服務網絡,將各鄉鎮市分區由合約醫院負責篩檢、宣導,並由個案管理師提供全面健康照護服務,到11月底各合約醫院對65歲以上老人已完成一萬五千多人極早期失智症篩檢,發現高危險人數1873人,已轉介就醫216人。
為讓民眾對失智症有正確認識,中心也培訓失智症老人守護天使講師到各社區、學校辦理失智症講座,全縣守護天使由去年416人,增為3496人,為全國年度人數增加第一名。
【2014/12/16 聯合報】http://udn.com/

2014/12/15

陳豐偉/工作複雜度高 老來腦袋較好

陳豐偉/工作複雜度高 老來腦袋較好


【聯合報╱陳豐偉(高雄快樂心靈診所醫師)】
陳豐偉
常有傳言說,打麻將可以預防失智症。有醫師說,打麻將可協助失智症病人復健,但沒有預防效果。最近的研究認為,年輕時從事複雜工作,七十歲時的大腦認知功能會比較好。有益大腦的工作,跟職業高低、等級、收入沒有關係,而是跟工作的「複雜度」有關。複雜度有兩個面向,一個是所需處理資訊的複雜度,一個是所需面對的人的複雜度。前者像工程師、建築師,後者像社工、律師,年老時能保存較多的認知功能。
這篇美國神經醫學會新發布的研究,來自一群1936年出生,長期追蹤的個案。這群人在十一歲時接受智力測驗,所以包括他們的IQ、教育年數、社會狀態,都可以納入變項統計。
研究結果認為,工作時的複雜度,會影響七十歲時的認知功能,即使個案已經退休很久。「複雜」的工作,如律師、社工、外科醫師、觀護人、建築師、土木工程師、平面設計師、音樂家,無論是要處理複雜的「資訊」或複雜的「人」,對大腦記憶與思考的功能都有保護作用,能抗衡老化的進展。
不過上述職業人士也別高興,因為工作複雜度對老年認知功能只有中等的預測力。更具影響力的變項,如抽菸習慣,就足以摧毀複雜工作帶來的益處。但這研究再度證實人類(或說生物)身體功能的「用進廢退」,在許多器官都是如此。
例如四肢骨頭,如果常走路、常運動、常讓骨頭承受壓力,就能換來較密實的骨質。如果平常沒注意,可能到五、六十歲才在骨密度檢查發現骨質疏鬆,這時已經無法挽回,哪天不慎跌倒、股骨頭骨折,對老人來說,差不多就去了半條命。
身體器官承受壓力、常常使用,會產生正向回饋,刺激用到的部分強化、增長。現代人的下顎比幾百年前的人小很多,比較「幼秀」,但太小了會讓智齒沒地方長,於是許多人到二十歲左右還得拔智齒。古人要吃許多很堅韌、要嚼很久才能吞嚥的粗食,現代人吃處理過、很柔軟的食物,代價就是下顎沒有受到刺激,就長得比較小。
所以,身體功能要多用才不會發展不全,而且要在青壯年身體還有彈性空間時才有用。台灣年輕人在求學階段往往運動量不足,又過度注重背誦的教育,這很可能會讓身體或大腦喪失原有的潛力。如果你選擇一個平淡的工作例如產線工人、油漆工怎麼辦?那也沒關係,想辦法讓自己下班後的生活過得充實些,找些動動腦或要認識很多人的休閒活動,一樣可以活絡大腦,對延緩失智症應該會有幫助吧。

2014/12/14

油漱口把細菌、毒素「拉」出來?

2014-11-05

【作者/呂嘉薰;圖片/周書羽】
先想像一下,你的口腔是一台洗衣機,油是洗衣精,經過15~20分鐘的馬拉松式漱口再吐掉,你的口腔便清潔溜溜。
油漱口正是這麼一回事。源自印度阿育吠陀醫學(Ayurvedic medicine)的油拔法(oil pulling),顧名思義,利用油把口腔中的細菌、毒素「拉」出來,宣稱能美白牙齒、減少口腔中的細菌、降低發炎機會,還能改善將近30種系統性疾病,小至口臭,大至糖尿病、背痛等慢性病。
油拔法於1992年引進美國後,被致力研究天然營養的菲佛醫師(Bruce Fife)列為一種自然的排毒療法,他表示,油拔法可以「讓人多活20年」。
支持油拔法的人往往相信萬病源於口,口腔中的細菌量可能比一隻鞋底的細菌還多。尤其在睡眠期間,唾液分泌減少使細菌增加,所以起床後用油漱口殺菌相當重要。菲佛醫師指出,不管是椰子油、橄欖油、芝麻油、葵花籽油,甚至是全脂牛奶,不管是否經過精煉或有機,都是有效的。
不過,針對上述說法,美國牙醫協會與國內多數牙醫師態度保留,認為油漱法只能滋潤口腔、增加唾液助細菌排出,對油漱法不反對也不鼓勵,油漱口無法取代刷牙。
聽到用油漱口可以改善蛀牙、預防牙周病、強化牙齦健康,台灣牙周病醫學會前理事長林保瑩擔心,對嚴重牙周病患者來說是「自我感覺良好」,而疏忽治療,他與台大醫院牙周病科醫師王俊程更異口同聲呼籲,每天好好刷牙就有保健作用,油漱口不能取代刷牙。
林保瑩表示,用油漱口取代標準刷牙程序,只是緣木求魚;油拔法頂多只能如漱口水一樣清除牙齦溝下4%的細菌,但用沖牙機或讓牙醫師用沖洗裝置處理,清潔能力至少達30%以上。
王俊程也說,牙齒的毛病如牙周病、蛀牙多發生在牙齦深處或牙齒結構中,油只是在問題牙齒、牙縫附近繞,根本無法進入牙齒的問題核心,遑論具治療效果。
令醫師為難的是,雖然油漱口的效果尚未獲得完整的實證研究支持,卻也沒有證據指出有危險,加上油的刺激性低,每當病人詢問能不能用油漱口,醫師們並不會反對。
【全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康健》192期;訂康健雜誌電子版

2014/12/13

老人重聽拖久 嚴重恐憂鬱、失智

老人重聽拖久 嚴重恐憂鬱、失智


日本或歐美地區,孩子往往18歲就搬離父母獨立生活,老人必須自己打理一切,無論坐公車、上市場買菜、或洽公等,由於必須獨自與人溝通,一有重聽,就必須選配助聽器。
反觀國內,許多重聽老人家不願配戴助聽器,很多人配了也不戴,主要原因有三:
1.自覺沒有急迫性:這些老人可能與長子、兒媳等家人同住,許多事情都是兒媳子孫們打理,導致他們認為聽不到就算了,反正有人照顧,所以選配助聽器比率比國外低許多。
2.政府補助助聽器並非全額:國外對老人配戴助聽器幾乎完全補助,但國內一般對老人的補助3500至7000元,這是勤儉的台灣老人不配戴助聽器的原因之一。
3.助聽器昂貴:一般來說,單耳約2至5萬元,配戴助聽器最好是雙耳,經濟因素影響配戴意願。
其實,助聽器是雙耳都需要的,一般鼓勵老人配戴雙耳助聽器,以達刺激雙耳神經。雙耳配戴助聽器的好處多多,包括:
1.方向感較好:方向感對老人過馬路尤其重要,如果只配右耳,左側來車按喇叭時,他們總是會轉頭向配戴助聽器的方向轉去(右耳),可能那1至2秒,車子就撞過來了,非常危險。
2.理解能力會較單耳配戴好:雙耳聆聽有加乘作用,在語言分辨力增進許多,也讓老人更能理解對方說些什麼。
3.噪音環境裡較能分辨語音:在噪音環境下,雙耳配戴比單耳配戴,理解與分辨力增加許多。
4.減緩老人的語言分辨力下降:許多研究顯示,感覺神經性聽力損失的人若不及早配戴助聽器,隨著時間跟神經久未接受刺激,退化速度會比配戴雙耳助聽器的人快上許多。
如果跟老人家講話需要花費很大的力氣,他還常常聽不懂,久之,老人家便不太願意與人溝通,漸漸離開人群,退到自己的世界,導致孤僻、憂鬱甚至失智等。
一旦老人出現聽損症狀,應及早發現,最好能經各大醫院或聽力中心檢查,並選擇有信譽的助聽器公司選配,幫助聽損老人戴上合適的助聽器與人溝通無礙,再度回到社會,回到人群,回到家庭溫暖的懷抱。
【2014/12/13 聯合報】http://udn.com/

助聽器像大聲公 長者適用耳掛型





圖/聯合報提供
陳婆婆最近很不開心,因為讀幼稚園孫子的童言童語,她常聽不見。為聽見孫子聲音,她接受聽力檢查,確診是聽力退化;醫師建議選配助聽器,她卻嫌助聽器看起來好奇怪,不喜歡且不方便而作罷。
聽力退化 感覺愈來愈孤單
陳婆婆發現,家人常因她聽不清楚,不找她說話,儘管兒女、孫子常回家看她,她卻感覺愈來愈孤寂,後來鼓起勇氣去醫院選配耳掛型助聽器,她終於又能和家人順利溝通,甚至還戴著助聽器出國欣賞音樂劇,心情也變得開朗。
台北榮總耳鼻喉部科主治醫師廖文輝表示,一般人平均聽域值為20分貝,能聽見愈小分貝,代表聽力愈好。但聽力會隨著年紀增長而下降,20分貝以上才能聽見聲音時,就算輕度聽損;若只聽得見40分貝以上的聲音,醫師就會建議選配助聽器。
振興醫院耳鼻喉部暨聽覺中心主任力博宏表示,助聽器分為掛於耳外的耳掛型,與塞入耳內的訂製型。助聽器就像大聲公,先將外在聲音經麥克風轉為電子訊號,之後再放大,並將訊號轉為音波,傳入大腦聽覺中樞。最早助聽器就是設計成大聲公形狀,不但體積龐大、攜帶也不便;隨著科技進步,現在助聽器體積愈來愈迷你,外觀也變時尚。
聽力下降 身邊人會先發現
「聽力下降,周遭的人會比當事人更早發現。」力博宏說,當老人開始誤解他人說話的意思,或對方需大聲說話才聽得見,都是聽力下降的警訊;建議到醫院接受聽力檢測,排除是耳屎太多或耳道發炎腫脹等因素,必要時再選配助聽器。
不過,許多老人家排斥配戴助聽器,認為不美觀、且是年紀變老的象徵;但力博宏表示,聽力受損可能會聽不見生活周遭的車輛喇叭聲、火警鈴聲、電話聲等,其實非常危險。有研究指出,聽損和失智症相關,若能提升聽力,可降低失智風險,也可增加生活品質。
哪種合適 須模擬生活情境
為了讓病患順利選配適合的助聽器,病人需先經過儀器檢測,讓醫師及聽力師診斷患者在低頻、中頻和高頻區所損失的聽域,再選擇助聽器類型。
廖文輝說,選配助聽器就像配眼鏡,病人須戴著助聽器在附近繞繞,或經過生活情境模擬,將助聽器調整到最適用型態;只要「小聲聽得到、大聲不會吵」,就是好用的助聽器,才不會只用一、二次,就丟到抽屜不想再拿出來。
有一種塞入耳內的訂製型助聽器,因電池很小,考量老人家手指的靈巧度較差,醫師建議長者選配電池較大的耳掛型助聽器,較不會有助聽器塞在耳內的閉塞感。

圖/聯合報提供
【2014/12/13 聯合報】http://udn.com/

大安老人日照中心今開幕

大安老人日照中心今開幕

台北市社會局委託台灣愛鄰社區服務協會及台北靈糧堂共同經營的「大安老人日間照顧中心」今天開幕,該中心有社工、護理師、照顧服務員等專業團隊,來照顧陪伴長者們白天的生活,堪稱「大安區第一家五星級日間照顧中心」。
台灣老人失能和失智人口的快速增加,多數的年長者喜歡居住在自家住宅或熟悉的社區環境內,為減輕家庭照顧負擔,北市社會局在台大對面設立大安區第一間老人日間照顧中心。
大安老人日間照顧中心主任陳麗芬表示,日照中心針對年滿65歲以上,居住於大安區老人,因疾病、生活功能衰退、家庭支持功能不足、居住地點購物不易、缺乏設備或技術等,經社工員評估及家訪後,有送餐服務需求者提供送餐服務,若長者有腎臟病、糖尿病或其他特殊疾病,營養師會客製化地為長者量身製作專屬特殊餐食。
大安老人日間照顧中心周一至周上午7時30分至晚間7時,提供社區輕度或中度失能、失智長者的日託服務,中心可容納24名老人,長者或長者子女設籍台北市,長者年滿65 歲以上,依巴氏量表評估在輕、中度以上矢能、失智者或50 歲以上領有身心障礙手冊,均可申請日託,每個月收費1萬3500元,日託1000元。
【2014/12/12 聯合晚報】http://udn.com/

2014/12/10

濫用外勞,台灣將從老人島變失能島?


2014-12-10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分享
勞動部本周緊急公布:政府將開放85歲以上老人家,輕微不便即可申請外籍看護。有人視之為「德政」,但也有人重炮抨擊,這會害死台灣現存的長期照顧制度。85歲以上原本找居家照顧、上日照中心的,大概要一面倒轉向外籍看護的懷抱。
為什麼台灣長照公共政策,走到以「外勞」為核心?何以台灣人特愛用外勞?大家腦海閃過的第一原因是:「本勞」太貴了。24小時的到府人力,每月大概要四到六萬元現金才聘得到。
但問題的真正根源,不是本、外勞之戰,而是「全日制」和「日間制」兩種照顧模式之爭。打個比方——全日制,是幫失能父母「24小時請管家」;日間制,則是讓失能父母「手牽手上學去」。
全日制照顧日間制照顧
每天24小時
每天9-12小時
到府服務接送到照顧地點
一對一一對多
無同儕有其他同儕
本勞:每月40000-60000元
外勞:每月20000元
每月約15000元
自行負責專業資格、護理、職治等協力人員
比較一下幼兒照顧,就知道差別何在。
幼兒照顧的主流是「日間制」。需要托育的人,絕大多數找保母、托嬰中心、幼兒園,每天由專業人員9-12小時照顧。只有極少數金字塔頂端人士,會要求一個「管家保母」來24小時帶孩子。
老人呢?本來,全日制也沒幾個家庭用得起,但外籍看護以破壞性的廉價成本(每月約兩萬)和勞動條件(365天可不休假),改變了市場的生態。老人照顧服務的主流選擇,因而變成「全日制」。根據勞動部最新統計,家庭外籍看護高達21萬人。至於月費一萬五的日間制呢?小蝦米對大鯨魚,市場拓展,寸步難行。衛生福利部最新統計,日間照顧中心,全國只有2千人使用。差了一百倍。
老人比小孩難帶,所以都需要24小時照顧嗎?錯。根據官方推估,失能程度有輕、中、重度之分,比例約為輕度40%、中度30%、真正重癱失能者30%。推算起來,許多老人家仍可自理,必有一部分全日制外勞,其實沒必要做到24小時的身體照顧。所以,違規要求外籍看護做其他工作的(別人家事、顧店面),時有所聞。
然而為時已晚了。就算老人還沒癱,只要子女一句「我不放心」,台灣家庭就把渴望層級拉高到全日制了。現實是,廉價外勞大量進口,已使台灣的長期照顧偏好往「24小時全日制」這一端嚴重傾斜,其他時數和服務形式,不在考慮之列。以此尺度,當然沒人要請四到六萬元的本勞。
外勞政策?長照政策的「遮羞布」
所以勞動部新聞釋出時,家庭照顧者總會理事長陳正芬直指:政府不能只靠開放移工這一招。推動「日間托老」,才是治本之道,長照人力也才能有效運用。
但行政院為什麼不這麼做?為什麼反而考慮擴大進口外勞?
問題或可溯源到今年八月,一份政府內部的報告。國發會(也就是以前的行政院研考會,負責管考各部會,為大家的政策成效打分數)在「長照服務網計畫查證報告」明言,衛福部的長照政策執行成果,有點慘——「長照服務資源經費編列嚴重不足,資源及服務整備工作仍有待加強」;「服務資源及服務量無法提供所有失能人口」;「長照服務人力嚴重不足」;「長照機構設置規定嚴格,影響企業及民間團體投入長照服務意願」。
接著,今年十一月(九合一大選變天前)出現一則不起眼的媒體報導:「看護人力缺口逾3萬,擬放寬外勞。」「江揆高度關切人力缺口問題……勞動部日前在政院簡報如何引進家庭看護工。」
最後就是十二月的最新消息:「勞動部有意再放寬外籍家庭看護工資格……可望在明年春節前後實施,估計至少3萬5千人適用。」
平民百姓不會知道行政院黑盒子裡的決策全貌。但,一連串的轉折不禁令人猜測,內情是——國發會老哥,先打了衛福部老弟的臉,說你們做得很糟;行政大家長搖頭嘆息之餘,再打罵孩子也沒用,全家人的問題(超速高齡化和失能人口爆炸)還是要面對。所以,勞動部出面了。
這並非毫無根據。事實上,確實有歐洲的研究指出:進口外勞,有助於降低民眾對長照服務政策的期待!(……the gray market reduces the pressure of the increasing demand for social services. Moreover, the existence of a private care market……tends to take the migrant-caregiver model for granted as the predominant solution.)
進口更多外勞,作為衛福部「長照政策失靈」的遮羞布,降低民眾不滿。這是行政院的「黑暗兵法」嗎?你說呢?
24小時血汗照顧,不是最佳解
也許你問:“SO WHAT”?用外勞全面推行24小時照顧服務體制,有何不妥?
支持者說:家庭可以更省錢!東南亞婦女也有工作!反對者說:外勞奴工化,人權受害!本勞工作被搶,本地婦女失業!
但我們先回到「失能老人」自身權益的角度吧。
全面推行外勞全日制照顧,對現在的老人,以及未來的老人(你、我),失去的是一個「機會」。一個選擇的機會。
「照顧=不值錢的24小時服務」。當此一血汗勞動公式,擴張為主流模式,結果就是窄化「照顧」的想像力與可能性。
日本的長照制度,已開發出高涵蓋率的日間托老、小規模多機能、團體家屋、口腔元氣教室等等,大多數台灣人連聽都沒聽過的服務。荷蘭還有更極端的例子——失智老人村。日本跟荷蘭仰賴一對一的外勞嗎?或者,讓我們切入問題的本質吧。日本跟荷蘭大量運用「24小時不值錢的照顧」嗎?
不。他們的國民,並不是把老人(不分失能程度輕重!)都交給血汗照顧勞動解決。他們傾向用各式各樣的資源配置,多樣化、有層次的服務,把「低階」的老人照顧「升級」為細膩的服務事業。當然,其中也需要研發、投資、改善品質、貼近老人需求。
這是他們的「預防照顧事業」,這是他們減緩老人失能、失智惡化的方法。但我們的勞動部卻對媒體宣稱:要用「進口外勞」來預防老人失能。殊不知老人福利聯盟秘書長吳玉琴說得很清楚:這才不是預防呢。濫用外勞,「(輕中度)失能老人將因此失去本來該有的自行照顧能力……可能造成台灣重度失能人口的劇增。」
台灣長照制度的未來極不樂觀。就算勞動部這一次聽民間團體的,收手了,也說不上是「天降甘霖」。只要衛福部的長照政策一再失敗,歷史命運的軌道不會改變,台灣照顧力不足(care deficit)的大旱之災,仍會持續。
關鍵中的關鍵,還是要開拓多樣化的照顧人力與服務文化。
誰能逆轉問題?柯文哲、林佳龍市長?(他們選前有明確的長照政見)還是現任的衛福部長?還是新任的行政院長、副院長?(行政院副院長張善政上任的新聞提到,馬英九總統給他的三大任務之一,就是長照)
誰能創造出這一套事業服務架構,並量產、複製到各縣市,誰就能改變台灣老人的集體命運。「24小時一人密集照顧」不再是唯一選擇,「自在老、輕鬆顧」,才不再是幻想。
95歲的日本高齡作家在《一個人,不老的生活方式》裡寫道:「如果一味強調照護這件事有多辛苦,不是會讓老人覺得,歲數這麼大了還活著很不好意思,而不想要活太久嗎?……年紀大了以後,如何享受人生也是一個重要層面。」
但願我們都有充分的機會和資源,享受晚年人生。而非人老家中鎖、外勞苦對坐,僅此一途。

王兆慶

政策工作者。倡議公共照顧政策,包括幼兒托育、老人照顧。合著有《崩世代:財團化、貧窮化與少子女化的危機》一書。

睡眠受打擾 增失智風險

睡眠受打擾 增失智風險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睡眠品質不好,可能增加失智風險。美國最新研究,健康年長者如果睡眠品質不好、沒有獲得充分休息,常感覺昏昏欲睡,大腦會堆積較多的「類澱粉樣蛋白」(Amyloid)。當類澱粉樣蛋白濃度增加,罹阿茲海默症風險就會上升。

這項研究於昨(九)日發表於美國神經精神藥理學醫學會年會。

研究人員認為,如果睡眠受干擾真的會造成類澱粉樣蛋白堆積,及早展開治療、改善睡眠品質或許能幫助預防老年認知功能缺損問題。

過去已有許多研究證實睡眠的重要性,一旦睡眠不足、睡眠受到剝奪,就可能影響大腦功能。睡眠呼吸中止症也和認知功能障礙有關,當睡眠呼吸中止症沒妥善治療、睡眠受干擾,阿茲海默症症狀就會更嚴重,認知缺損情況會更為惡化。

美國威斯康辛-麥迪遜大學研究團隊使用正子電腦斷層掃瞄觀察受試者大腦的類澱粉樣蛋白堆積情況。此外,參與研究者必須填寫問卷,讓研究人員了解其睡眠情況。

研究人員發現,常感覺昏昏欲睡、睡不好的人,大腦緣上回、眼眶額葉皮質部位往往累積較多類澱粉樣蛋白。這些類澱粉樣蛋白,就很可能影響阿茲海默症風險、病程。研究人員指出,對於睡眠品質與阿茲海默症之間的關係,目前要下定論稍嫌過早。未來需要進行更多研究,才能了解改善睡眠品質是否能幫助預防大腦阿茲海默症病變。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2014/12/9

非典型帕金森氏症 免挨刀




【台灣新生報/記者張淑珠/台中報導】

台中市澄清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葉守正表示,非典型帕金森氏症與典型帕金森氏症最大的區別在於肢體靜止性的顫抖。一名五十歲女因為左側手腳無力,身體平衡感變差,被診斷為頸椎壓迫,開刀後還是無法走路,輾轉到台中市澄清醫院神經內科檢查,原來是非典型帕金森氏症,持續服藥後,已經可以自行走路。醫師提醒,手腳無力,容易跌倒,臉部沒表情,可能是非典型帕金森氏症,只要藥物治療,就能緩解,不必白挨刀。

台中市澄清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葉守正表示,一般人都知道手腳發抖是帕金森氏症的症狀,但有些表現不典型,就容易被忽略,比如有的是肢體遲鈍無力,手腳不聽話,容易摔倒,而不是以抖動表現,卻可能被當成頸椎腰椎壓迫到神經導致。

醫師指出,一名五十二歲男性,因為腳無法走路,容易跌倒,拄著拐杖來門診,並表示在別家醫院被診斷為頸椎壓迫到神經,必須開刀治療,因為不放心,回澄清醫院神經內科就診,影像判斷,發現患者頸椎壓迫輕微,最後診斷為非典型帕金森氏症,服藥一週後,就能不用拐杖走路。

另外一名五十歲女性患者,因左側手腳無力不聽使喚,身體平衡感變差,被診斷為頸椎壓迫而接受開刀,開完刀後更無法走路,再到門診求醫,也被診斷出是非典型帕金森氏症,經持續服藥後,已可以自行走路。

葉守正表示,非典型帕金森氏症與典型帕金森氏症最大的區別在於肢體靜止性的顫抖,非典型帕金森氏症通常沒有肢體顫抖,卻會行動緩慢、反應遲鈍、撲克臉表情僵硬、手腳不聽使喚、身體平衡感變差、容易跌倒、焦慮,由於這些症狀並不像典型帕金森式症明顯肢體顫抖的症狀,很容易被忽略為老化、失智或頸椎神經的問題,家屬仔細留意,就會發現發會這是一種腦部神經障礙的疾病。對症下藥,就不用白挨一刀。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2014/12/8

手腳無力 非典型帕金森氏症




台中市澄清醫院中港院區今天說,中高齡民眾出現手腳無力、行走困難症狀,有可能是非典型帕金森氏症,而非頸椎壓迫所致。
澄清醫院中港院區神經內科主任葉守正今天表示,有病患頸椎手術後,依然無法走路,以非典型帕金森氏症藥物治療後,卻能自行走路,這類的病患在診斷上,很容易因表面的單純症狀,而平白挨刀。
葉守正指出,一名52歲的男性病患,因腳無力,容易跌倒,原被診斷為頸椎壓迫到神經,必須開刀治療;結果之後診斷為「非典型帕金森氏症」,服藥1週後,就能不用拐杖走路。
還有一名50歲的女性患者,因左側手腳無力不聽使喚,身體平衡感也突然變差,被診斷為頸椎壓迫而接受開刀,開完刀後更無法走路,再到門診求醫,同樣被診斷出是非典型帕金森氏症,經持續服藥後,已可自行走路。
葉守正表示,非典型帕金森氏症與典型帕金森氏症最大的區別在於肢體靜止性的顫抖,非典型帕金森氏症通常沒有肢體顫抖的現象,卻會出現行動緩慢、反應遲鈍、表情僵硬、手腳不聽使喚、身體平衡感變差、容易跌倒、焦慮等情形。
葉守正指出,由於這些症狀並不像典型帕金森式症明顯肢體顫抖的症狀,很容易被忽略為老化、失智或頸椎神經的問題,其實是一種腦部神經障礙的疾病。
葉守正強調,如果患者的頸椎神經壓迫不是很嚴重,又有一些非典型帕金森氏症的症狀,最好能再尋求神經內科醫師做鑑別診斷;如果是真正的頸椎神經壓迫問題,當然接受開刀是最好選擇,如果是罹患非典型帕金森氏症,可以用藥物治療,不用平白挨刀。
【2014/12/08 中央社】http://udn.com/

劉秀枝/老年人上網好處多

劉秀枝/老年人上網好處多


【聯合報╱劉秀枝】
國立陽明大學兼任教授、台北榮總特約醫師劉秀枝
自從陳先生的兒子送給他一個平板電腦,並教會倆老使用網路後,87歲陳先生的天地豁然開闊起來。例如,要去某個地方旅遊,陳先生就會先上網去了解這個地方,由這個地方又發現其他有趣的地方,一直串連下去,好像「綠豆接綠豆」沒完沒了。像陳太太想要煮個甜湯,也會上網,查看紅棗、木耳、枸杞和蓮子等分別需要煮的時間,真的是做到了不出門,能知天下事。
網路是時代趨勢,年輕人固然與網路一起成長,就是老年人也逐漸加入網路世界。老年網路族有的只是簡單的收發電子郵件、看網路新聞或玩遊戲,積極的則搜尋健康訊息、上網掛號、網路購物和經營部落格等。近年來,智慧型手機崛起,社交媒體的應用程式讓老年人可用免費視訊與國外兒孫交談。聚會場所,常見中老年人們興奮地人手一機「搖一搖」,紛紛加入社交群組,即時分享相片和各種訊息。
上網除了實用和增長見識外,也比較不會感到寂寞孤單。2014年3月《老年學期刊》的一篇論文,對3075位沒有兼職的美國退休人士(其中30%規律使用網路)由2002到2008年間每兩年追蹤一次,並以一種憂鬱量表(CES-D)評估其憂鬱症狀。經過統計分析,且把年齡、性別、教育和過去是否有憂鬱症狀等因素也考量在內,發現使用網路比不使用者的憂鬱症少了33%,尤其對獨居者更為顯著,可見上網可以減少社會隔離和孤單感。
不僅如此,上網還可能減少老年人近期記憶的減退。2014年9月《老年生物醫學期刊》的一篇英國研究,對6442位50至89歲的居民(其中35%使用網路)追蹤8年,並以10個字詞的延遲回憶測驗,測其近期記憶,結果發現使用網路者的近期記憶分數,比不使用者平均高了3%。
那麼上網能不能預防失智症呢?一個2012年澳洲柏斯大都會的男性健康研究,5506位69至87歲的男性,其中34%使用電腦,平均追蹤6年後,有347位被診斷為失智症。經過統計分析,發現使用電腦者罹患失智症的機率比不使用者低了38%,且與使用頻率有關。使用電腦每周不到一次,每周至少一次以及每天至少一次者,失智症機率分別為不使用者的68%,61%和59%。其實使用網路就像許多刺激腦力的活動,如閱讀和下棋等,有助於預防失智症。
當然上網也有許多要注意的地方,例如姿勢要正確,每上網1小時一定要稍做休息,起來伸展身體或走動。網路的訊息,尤其是健康和疾病的報導,不見得正確,不能盡信也不要隨便轉傳,當然也要注意個資的安全等等。想學上網的老年人不用卻步,就像開車不需要懂得汽車的製造原理一樣,只要懂得幾個簡單的操作方式,循序漸進就可以順利上手了。
歡迎瀏覽作者網站:http://blog.xuite.net/hcliujoy/blog

樂智社區服務 照顧極輕度失智者

樂智社區服務 照顧極輕度失智者

衛生福利部今年7月在全台開設22個長照「樂智社區」服務據點,希望促進失智者功能,降低家庭照顧壓力,今天表揚績優單位。
以往長照服務只提供給輕度以上失智患者,樂智據點首度將極輕度失智症納入服務範圍。
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表示,「樂智」就是讓失智長輩在社區中快樂的生活,讓失智者及家庭在住家附近就能獲得服務;長照樂智服務據點的服務內容,包括提供失智者健康促進活動、電話問安及轉介、關懷訪視以及失智症的教育和宣導工作。
陳先生的父親罹患失智症之後,每日打多通電話給他,令陳先生無法放心上班。自從父親參與樂智據點活動後,情緒變得平穩,打電話的次數明顯減少,陳先生終於不必再焦慮。今天表揚活動中,家屬們期待據點可持續辦理,並建議明年應增設據點。
【2014/12/05 聯合晚報】http://udn.com/

桃園公辦民營日照中心 平鎮也有了

桃園公辦民營日照中心 平鎮也有了

平鎮市國宏老人日間照顧中心,昨歡慶開幕。
記者呂筱蟬/攝影
桃園縣政府委託民間辦理的「國宏老人日間照顧中心」昨天在平鎮市歡慶開幕,提供失智、失能老人社會互動的平台,給予日常生活訓練以維持生活自理能力。社會局長陳仲良表示,一區一日間照顧中心是努力的目標,繼桃園市與楊梅市的3家日間照顧中心之後,在平鎮市開展日間照顧服務新據點,白天有中心專業人員提供生活照顧和多元化文康休閒活動以及各項服務,這樣一來可協助家庭持續提供照顧,也能分擔家屬照顧壓力。
國宏日間照顧中心提供老人日間照顧活動面積有100坪,專業照顧服務人員5人,另也有2名志工,每天可服務30位長輩。另不適用於日間照顧的服務對象,中心則會提供連續性服務,轉銜老人長期照顧,提供24小時的專業性服務。
【2014/12/08 聯合報】http://ud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