罹患失智症並非立即失能,各項認知功能退化程度不一,維持既有潛能、自信與尊嚴是重要課題。醫師分享,照顧技巧好的家庭有個共通特點就是「觀察細膩」,能看到患者身上的亮點、喜好與厭惡什麼,並將這些事情回饋給專家,與專家共商怎麼運用這些特點重塑照顧模式。
衛福部推估,台灣去年底的失智人口已超過27萬,其中九成以上的人住在家中,超過五成完全由家人照顧。不過,失智者照顧的複雜度往往高於一般失能者照顧,患者可能不單記憶衰退,還影響其他腦部功能、出現行為障礙,讓家屬照顧屢屢感到挫折。
台北榮總老年精神科主任蔡佳芬說,照顧技巧好的照顧者往往觀察細膩,發掘患者的潛能、觀察他的喜好與厭惡,並將這些事情應用在照顧上。
曾有一名失智奶奶越來越不善溝通表達,但卻能一字不漏地超寫經文,顯示她的口說能力退化較快,但視覺能力功能尚佳。這件事在照顧技巧上就有很多應用,舉例來說,旁人叫奶奶「去上廁所」,她可能無法接受與完成指令,但若拿廁所的圖片給她看,她或許就能順利走去洗手間如廁。
另曾有一名家屬注意到失智的爸爸特別喜歡吃香蕉,她就開始準備小份香蕉,再告訴父親遠處哪邊有香蕉,這讓父親有動機走路運動,一改過去屢勸不聽的無效溝通窘境。
再如,許多失智者認知功能下降,無法以一般的安撫、命令來約束他的行為,像是要求他待在原地等你回來,反覆提醒、謾罵恐怕都達不到效果。此時,若拿個患者喜歡的東西放在他手上,讓他注意力停留其上且感到安心愉快,或許就能達到照顧者原先的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許多照顧者會不小心忘了要顧及患者的尊嚴,這對照顧與患者的疾病變化都不是好事。蔡佳芬說,一般來說,失智症患者從輕度到中重度都會在意尊嚴,病程走到重度後才漸漸無感。因此若失智者當成小孩、不在乎他的自尊,患者容易陷入焦慮與憂鬱,家庭衝突也可能較高。
蔡佳芬舉例,很多家屬不僅用孩子的口吻跟患者說話,還會當著失智患者的面說「醫師你知道嗎?他連褲子都不會穿了」、「醫師你知道嗎?他已經不知道上完廁所怎麼沖水」等,讓患者十分沒有顏面,影響各項功能退縮;這些照顧情況應向醫師回報,但應該委婉,也盡量別讓患者難堪。
再以洗澡為例,一般人被碰觸身體、身體重要部位暴露給他人看,即便對方是伴侶,都可能讓患者覺得痛苦,有的患者抗拒洗澡是因為這個原因。此時,若先清洗相對不重要的部位,同時將重要部位用毛巾蓋著,洗到重要部位時使用毛巾或菜瓜布、別讓手直接接觸他的身體,這或許就能降低患者不適與照顧衝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