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7

反式脂肪標0,仍有可能吃過量,阿茲海默症風險增2.4倍


文/ 上下游記者林慧貞 on 2015 年 01 月 27 日 in 吃安心


距離農曆春節不到一個月,許多人已經開始辦年貨,但是大快朵頤同時,你可能已經吃進許多反式脂肪了。
董氏基金會表示,許多民眾常吃的人造奶油、奶精、餅乾等,許多都含有反式脂肪,美國研究報告曾指出,平均每日多攝取1公克反式脂肪,會相對少記0.76個單字,65歲以上老人,每天吃超過1.8公克反式脂肪,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增加2.4倍,但台灣現行反式脂肪必須達到0.3公克以上才要標示,就算吃的是反式脂肪標示為零的食物,一天攝取量還是有可能超過1公克。

反式脂肪加工應用廣

反式脂肪令人聞之色變,但到底什麼是反式脂肪?根據台北市立萬芳醫院營養室資料,脂肪酸由一群碳原子,經由雙鍵相連,兩個碳原子上的兩個氫,若在雙鍵同一側,則屬於「順式」,若在不同側則是「反式」。
植物油和動物油都是順式,只有在兩種情況下會變成反式,一個是天然產生,由於牛、羊等反芻動物胃中會有微生物,把牧草發酵合成脂肪酸,因此會產生反式脂肪酸。
衛福部2013年公佈的「反式脂肪Q&A」載明,「有研究指出這些反芻動物來源的反式脂肪中,有一種為共軛亞麻油酸(CLA),並不具健康的負面效應。 」
另一種則是經由加工產生。脂肪可分為飽和脂肪酸和不飽和脂肪酸,不飽和脂肪酸如花生油、芝麻油、大豆油、橄欖油等植物油,飽和脂肪酸則以動物油為主,如豬油、牛油、雞油等,棕櫚油則是植物油中少數的特例;由於飽和脂肪酸分子的排列較穩定、不易氧化,適合高溫煎炸、烘焙,相對的,人體也比較不易分解,容易堵塞血管,導致心血管疾病。
大多數的植物油比動物油便宜,吃起來也比較健康,但由於熔點低,在食品加工的運用上受限,因此業者會把植物油部分「氫化」,讓脂肪酸從順式變反式,文化大學推廣教育部擇食講堂講師陳俊成解釋,氫化後的植物油熔點可從20幾度,提高到40度以上,結構安定,在室溫下呈固體狀,操作更容易,保存期限也較長。
10955195_1003752526318992_8281486903117052091_n

反式脂肪增加帕金森氏症機率

氫化成反式脂肪對業者來說方便又好用,但也帶來許多負面影響,因為反式脂肪會增加血液中「壞」的低密度膽固醇(LDL),減少「好」的高密度膽固醇(HDL),堵塞血管,讓運送至腦內的氧氣及營養素受阻,除提高高血壓、心血管疾病風險,也會影響大腦功能、導致腦中風、失智。
董氏基金會表示,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醫學院曾連5年記錄1018名成人飲食,測驗單字記憶力,去年發佈結果,反式脂肪攝取最多與攝取最少的人相比,會少記約10%的單字量;平均每天多攝取1公克反式脂肪,會相對少記0.76個單字。
此外,2003年美國芝加哥Rush-Presbyterian聖路克醫學中心分析815位65歲以上老人的飲食狀況,發現每天吃超過1.8公克反式脂肪的人,罹患阿茲海默症風險增加2.4倍。哈佛大學2006年研究也指出,相對於碳水化合物和不飽和脂肪,從反式脂肪攝取的熱量,每增加2%(約4公克),女性罹患不孕的風險將增加近2倍。

標示0,別以為真的沒有反式脂肪

美國紐約早已禁用反式脂肪,台灣則尚未跟上腳步,只要求標出反式脂肪的量,但可別為選購標示為零的食品,就不會吃到反式脂肪,因為根據衛福部現行法規,每百公克反式脂肪量達到0.3才要標示,天然產生的反式脂肪則不用標,但今年7月後,不論天然還是人工產生的反式脂肪,一律都要標示。
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組主任許惠玉指出,標示為零的狀況有以下幾點,第一是不到0.3公克;第二是業者改用棕櫚油加工,棕櫚由雖然是植物油,但飽和脂肪高,比較耐高溫,而且常溫下是固態,但吃多同樣會危害心血管;第三則是改採「交酯化」技術,取代氫化加工,生產出低或零反式脂肪的植物油;第四則是在氫化過程中,直接讓植物油變成飽和脂肪酸。
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師呂蕙如表示,由於反式脂肪問題多,衛福部沒有訂定每人攝取量的上限,也就是完全不鼓勵民眾吃,美國心臟病協會則認為一天不能吃超過1公克,台灣的民眾千萬不要因為標示為零,就以為自己沒吃到反式脂肪,倘若早餐吃土司抹奶油,下午吃蛋糕、餅乾,看電視配洋芋片,雖然每項食品可能都因不超過0.3公克,標示為零,但累積起來一天攝取的量可能就超過1公克。
33

張大眼睛看標示,少吃奶精、油炸、氫化產品

根據衛福部資料,下列類型的食物或油脂,相對含有較多的反式脂肪酸:
1. 油炸食品:炸雞、炸薯條、油豆包、油豆腐、油條、鹹酥雞、甜甜圈等。
2. 酥油、植物酥油、烤酥油、白油、硬化油及利用這類油品製成的派類或酥皮點心食品。
3. 餅餡油、塗抹油、沙拉醬。
4. 烘焙用油製品:小西點、鬆餅、部分烘烤麵包。
5. 洋芋片、經油炸處理的速食麵或糖果類。
6. 奶精、奶精粉。
陳俊成建議,看到「氫化」、「硬化」、「人造奶油」、「奶精」都不要買,奶油可以盡量挑選英文俗稱的butter,即是由動物來的油脂,乳瑪琳則多半是氫化過的人工奶油。
他特別點名奶精,在中國,奶精被稱為植脂末,也就是植物油的粉末,台灣取名奶精,會讓消費者誤以為是牛奶中的精華,許多奶精都是氫化植物油而來,因為台灣天氣熱,若植物粉末不氫化,容易糊成一團,但吃多了對身體有很大的負擔。

親子互動/親情是最佳醫療處方簽



2015-01-28 03:26:16 聯合報 中村靜(台北市)

兒子法研所還沒畢業,就頂著「新科律師」的光環任教於一家規模不小的司法特考補習班。原本在家就是「省話一哥」的他,這會兒由於工作忙碌,跟我們有時好幾天都說不上一句話,對此我覺得很失落。

圖/Swawa

分享
跟我同住的母親只淡淡的跟我說:「年輕人有自己的事業要打拚,我們不要成為他情感的負擔、工作的絆腳石。」
我原以為母親很豁達,直到去年六月她忽然出現自言自語的「譫妄」現象,醫生問她:「一百減七是多少?」
她反問醫生:「七是什麼?」檢查結果,醫生說是「失智合併老人憂鬱症」。
若仔細聽母親譫妄的內容,等於一窺她內心的秘密,她說:「小軒(我兒小名)是我一手帶大的,我知道他很忙,但是難道連看我一眼、問候我一聲的時間都沒有嗎?我現在有小靜(我的小名)照顧我,等小靜老了,小軒會不會像現在對我一樣,也對小靜不理不睬呢?我多希望他能多關心我跟小靜,尤其是小靜,她也會老,也需要人照顧啊!」
母親的獨白刺到我內心的痛處,也點出了兒子生活裡忽略的部分。當我眼淚潰堤的同時,兒子也在偷擦眼淚,他告訴我他沒有忘記外婆長久以來對他的關愛,他不是故意冷落家人,他一定會修補跟外婆的關係。
兒子向來是個說到做到的人,他果然有空就到外婆房間陪著聊聊天,有時從外面帶點甜點給外婆當伴手禮,尤其令外婆寬心的是,他承諾以後一定會照顧我。雖然我對未來抱著「不可知」的心態,但對兒子有這份心依然覺得很安慰。
自從兒子修補了這層關係後,我的母親竟然不再譫妄,精神完全恢復正常,就連當初醫生診斷的「失智」都改善。現在不但知道一百減七的答案,還可以算出連續減好幾個七,親情果然是最佳醫療處方箋啊!

2015/1/26

吃咖哩攝取薑黃素 有助對抗阿茲海默症

吃咖哩攝取薑黃素 有助對抗阿茲海默症


2015-01-14 10:10:29 台灣新生報 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台灣新生報/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圖/ingimage

分享
咖哩粉含有豐富的薑黃素,美國、日本最新研究發現,薑黃素或可用來幫助對抗、治療阿茲海默症。
阿茲海默症患大腦常出現「乙型類澱粉樣蛋白」,當這種物質開始聚積,就會產生毒性,造成大腦神經元受損、毒害大腦,進而引發失智症狀,當大腦神經元受損,就無法再恢復正常。
研究資深作者美國范德堡大學放射醫學與生物醫學工程助理教授威靈頓‧範表示,研究顯示,薑黃素似乎有能力可以進入大腦,並進一步抓住乙型類澱粉樣蛋白、予以摧毀,如此就能減少乙型類澱粉樣蛋白毒性,減輕阿茲海默症病情。
這項研究近日已發表於「阿茲海默症期刊」。
研究人員解釋,想要治療阿茲海默症,就得研發小分子藥物,這些分子進入大腦,才能抑制乙型類澱粉樣蛋白堆積,不過目前所研發的小分子物質幾乎都無法跨越大腦血腦屏障,就無法將藥物成分送抵大腦。
研究作者指出,血腦屏障是身體用來保護大腦的設計,這樣有毒物質就無法輕易進入大腦、傷害神經元,不過這也對治療阿茲海默症形成阻礙,使藥物研發變得更加困難。
日本研究人員以薑黃素為基礎,研發一種類似薑黃素的分子物質「FMeC1」,以突破血腦屏障障礙。範研究員表示,薑黃素化學結構非常簡單,因此要生產這種成分不用花很多錢,當FMeC1進入大腦,也可以使用核磁共振攝影加以追蹤,觀察其分布情況。另外,這種成份可以透過呼吸進入體內、直達大腦,老鼠實驗顯示,這種治療方法比注射針劑更為有效。

重聽老人棄社交 失智風險增

重聽老人棄社交 失智風險增

2015-01-15 02:34:06 聯合報 記者陳雨鑫/台北報導

世界衛生組織調查,六十五歲以上有三成老人聽力退化,八十五歲以上聽力退化者多達五成。台大耳鼻喉部主台醫師劉殿楨表示,多數老人重聽,影響社交能力,少了社交刺激,恐增加失智風險。
聽力退化的老年人講話常「蛤蛤叫」,聽不到兩句話就會問「蛤!你在說什麼」,對方放大音量說話也聽不見,雙方溝通不易,如此對方容易放棄懶得再講;聽力退化的老年人,會對社交感到退縮,不願與其他人說話。
劉殿楨說,台灣老人面對聽力退化,多數認為「這就是老了」,不會特別求診,除非嚴重影響生活,家人才會帶著長輩求診,台灣聽障老人配戴助聽器比率不到三成。
劉殿楨提醒,聽力受損是失智症的危險因子之一,千萬別放任不解決。若老人家因為重聽對社交退縮,可能降低感官刺激,減少用腦,增加失智症風險。根據美國研究,比較後天逐漸聽力受損與全聾的民眾,後天聽損者罹患失智症機率高過全聾的民眾。
劉殿楨表示,除了老化,聽力受損的原因還包括噪音、藥物、疾病等,特別是噪音,人平常講話的聲音約六十分貝,大巴士行進聲約八十分貝,一般民眾在八十五分貝環境下,最多可容忍八個小時,八十八分貝四小時,九十一分貝兩小時,以此類推,聽力一旦受損,可能一輩子無法恢復。
食藥署醫療器材品質安全監督科長黃育文表示,有聽力問題的民眾,建議到醫院接受診斷,配戴助聽器,選購助聽器一定要先看有無許可證字號,較有保障。

奇美「翻轉病房」 失智症在宅照護



2015-01-07 03:27:54 聯合報 記者鄭維真/台南報導

「失智症患者常易感染死亡」,奇美醫師陳炳仁昨天分享親人罹患失智症之苦,深知病人及家屬奔走醫院及住家兩地的勞累,因此發想「翻轉病房」的概念,重新定位失智症在宅緩和醫療照護的專業度,有別於癌症在家照護。
老年醫學科兼緩和醫療中心主治醫師陳炳仁說,多數患者都會有呼吸喘、吞嚥困難等症狀,家屬第一時間常感到害怕,手足無措,這時若有醫師或護理師到宅協助,多半可提升病患的生活品質,延長存活期。
陳炳仁指出,101年台灣10大死因雖沒有列出失智症,但第4名為肺炎,不少失智症患者是因感染肺炎而死亡。
國際醫療期刊指出,現有醫療對於失智症病患的預測結果與末期死亡時間仍有極大落差,導致安寧緩和醫療介入的時間點太晚,陳炳仁強調,「安寧療護提早介入,不代表病患要提早離開,反而恰好相反」,他說,若能在宅照護,可有效改善病患生活品質,減少奔波醫院的勞苦。
調查顯示,台灣較歐美國家而言,普遍傾向對病患用管灌餵食等侵入性治療,陳炳仁說,鼻胃管不會減少胃酸逆流及吸入性肺炎感染的機率,也沒有明顯改善營養狀況及增加存活時間,相反地,病患生活品質變差。陳說,目前居家護理師到府服務有健保給付,患者除掛號費、醫藥費,只需加付1公里15元的車馬費。

難專注、記性差 活絡大腦 你該這麼吃



2014-12-15 00:00:00

【聯合報╱記者陳韻涵/輯譯】

人腦重約1400克,但每天消耗的熱量占人體總量的20%。培養對腦部健康的飲食習慣,能改善記憶力,保持思緒清晰和心情愉快。 圖/本報資料照片

分享
人腦重約1400克,但每天消耗的熱量占人體總量的20%。培養對腦部健康的飲食習慣,能改善記憶力,保持思緒清晰和心情愉快。
1.我想…提高專注力
高專注力依賴訊息在腦細胞間順暢傳導,而細胞動力源自血糖含氧量。保持專注和警覺的首要之務,是確保每天攝取足夠且定量的卡路里。神經纖維宛如電線,需用「髓鞘」包覆,讓不同纖維不致短路並保持訊號流暢傳導,而魚油、胡桃和亞麻子中的Omega-3是髓鞘的主成分。
祕訣:一天三餐的規律飲食有助改善專注力,多吃胡桃和亞麻子。
2.我要…保持好心情
神經傳導物質是細胞間傳遞訊息的介質,也是情緒的來源。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是好心情的信使;濃度高讓人感到愉悅,反之則沮喪。糖類和脂肪能瞬間提高多巴胺濃度,但不持久,因此最好攝取緩慢釋放多巴胺的高蛋白食物。
神經傳導物質「血清素」讓人感到平靜並對抗焦慮。糖類零食能迅速提高血清素含量,但也會帶來睡意。大腦需要蛋和肉類中的色胺酸來製造血清素,早餐吃培根加蛋就能提供一天穩定的血清素來源。
祕訣:早餐吃培根加蛋會讓你整天心情愉快,杏仁和毛豆也很好。
3.我想…保持警覺性
咖啡因是對抗瞌睡蟲的利器,但過量咖啡因會造成緊張,因為腦垂體會將咖啡因的刺激解讀為緊急情況而分泌腎上腺素,腦袋會運作得更快更好,但也造成緊張,進而影響思路及辦事能力。吃糖會提高血糖含量並提供熱量,但也會刺激體內釋放讓人想睡的胰島素。
祕訣:一份濃縮咖啡讓人保持警覺,雙份濃縮讓人焦慮。
4.我要…改善記憶力
腦細胞建立新連結讓記憶力變好。活化腦細胞的主要神經傳導物質為「乙醯膽鹼」,治療阿茲海默症的藥物正是模仿乙醯膽鹼刺激記憶力的效果。乙醯膽鹼的本質是「膽鹼」,可從雞蛋、肝臟和大豆中攝取。研究人員發現,甘藍菜、球花甘藍和白花椰菜可幫助改善記憶力。
祕訣:規律吃蛋能改善記憶力。
5.我想…控制欲望
人焦慮時,體內會分泌壓力荷爾蒙「糖化皮質類固醇」,並告訴大腦找方法緩和焦慮,例如攝取脂肪和糖類。研究顯示,體內糖化皮質類固醇濃度極高的老鼠易出現衝動行為,包括暴飲含糖飲料和吃豬油。
衝動行為會降低老鼠體內的糖化皮質類固醇濃度,但長期下來會造成肥胖。老鼠腦部經過長期反覆的糖類刺激後,會「告訴」身體需要吃更多糖才會快樂,這也就是吃糖上癮的道理。戒除此惡習的方式就是根除欲望,或從事促進多巴胺分泌的活動,如閱讀。
祕訣:克制習慣或從事促進多巴胺分泌的活動,如運動、社交。
(資料來源/英國每日郵報)

大腦要「鎂」麗 吃海帶防癡呆


2014-12-29 09:29:24 華人健康網 記者趙萱/台北報導

大腦也需要更「鎂」麗!俗稱「長壽菜」的海帶,不僅有抗氧化、預防心血管疾病的好處,更有研究指出,海帶是預防大腦退化的好食材。海帶是日式飲食的主角,根據日本九州大學研究發現,日式飲食中常見的海帶,似乎也有助於大腦逆齡,老人多攝取,罹患失智的機率更小。

日本研究發現,日式飲食中常見的海帶,似乎也有助於大腦逆齡,老人多攝取,罹患失智的機率更小。

分享
海帶中富含鎂元素,充足的鎂能提高認知能力,預防學習及記憶能力的退化。此外,海帶中也富含預防記憶力衰退的omega3不飽和脂肪酸,以及DHA、EPA含量更是豐富,適量食用,對人體好處多多。
吃海帶補鎂 預防腦部老化
海帶除了提供碘以外,也是「鎂」的好來源。鎂是人體中必要的礦物質,成年男性每日建議攝取量為400至420毫克,女性則為310至320毫克,但是衛福部調查發現,國人普遍平均攝取量只介於220至270毫克。根據阿茲海默藥物發明基金會指出,飲食中常攝取鎂的人,罹患失智症的機率較低。
鎂對於大腦的健康也非常重要,缺乏鎂會引起腦部病症,如失眠、神經系統運作功能失常,長久下來還會造成腦部認知退化,加速老年痴呆。動物研究顯示,不論是老年或是年輕的老鼠,透過口服方式提高腦中鎂含量,有助於提升神經滋養因子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factor,BDNF) 的產生,並有助改善腦神經突觸的可塑性,加強學習及記憶的能力,進而預防腦部老化。
鎂可改善焦慮和睡眠 還有排毒作用
2011年發表於《神經學期刊》的研究也發現,鎂有助於緩和焦慮感和恐懼,這對大腦認知功能有很大的幫助,因為焦慮感和恐懼會讓人對嘗試新事物感到有障礙,而腦部是用進廢退的器官,若是長期沒有學習新事物,則會加速老化,認知功能下降。
曾有一個小型臨床試驗發現,若以每日500mg劑量的硫酸鎂,治療飽受失眠困擾的老年成人,8個星期後,睡眠品質會有些許改善。睡眠不足與腦中β類澱粉蛋白與 tau蛋白質斑塊堆積有關,而一些動物和細胞研究發現,鎂有助於抵抗促使tau蛋白形成的酶,同時,也可行到「排毒」作用,把tau蛋白清除。
海帶含豐富Omega3 保護心腦血管
其實植物性的食品,如堅果、葉菜、豆類、全榖等,都含有豐富的鎂。但是海帶更勝一籌含有較高的Omega3 脂肪酸中的EPA 和DHA,不僅有助血管健康,也能夠降低血壓、抑制血栓、降低腦中風的風險。此外Omega-3有助保持神經細胞結構的完整性,還可以抑制發炎,進而保護腦神經細胞,促進神經介質的傳遞。
【健康小叮嚀】:
飲食中若膳食纖維、磷或鈣攝取過多,會干擾鎂的吸收。但是,攝取鎂也勿過量,否則會出現的症狀包括腹痛、腹瀉,還有心神狀態改變、噁心、肌肉無力、呼吸困難、心跳不整、血壓下降。

潘懷宗/維生素D缺乏 容易罹患失智症

潘懷宗/維生素D缺乏 容易罹患失智症


2014-12-31 09:48:39


圖/ingimage

分享
多數人都已經知道維生素D能夠幫助鈣質吸收,但愈來愈多的研究發現,其重要性不僅如此。
一篇由英國研究團隊針對失智症進行歷年來最大規模的研究調查報告,於2014年8月6日發表在「神經學」(Neurology)期刊,研究結果發現,老年人若缺乏維生素D,其罹患失智症之風險比預期高出1倍以上。
這篇研究報告是由英國艾克斯特大學醫學院(University of Exeter Medical School)之研究團隊,針對1,658名65歲以上身體健康且能行走的銀髮族,追蹤調查6年後發現,其中共273人罹患失智症。若維生素D攝取量嚴重不足者(血中維生素D濃度<25 nmol/L),其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比例是攝取適當者(血中維生素D濃度>50 nmol/L)的1.25倍。
這項研究的主要作者盧埃林(David Llewellyn)表示,目前還無法得知為何缺乏維生素D會提高失智症風險,但在大腦海馬迴(Hippocampus)中,則發現充滿維生素D的受體,顯示兩者具有密切關係。海馬迴位於大腦顳葉,負責有關長期記憶及空間定位的功能。失智症患者之海馬迴是最先受到損傷的區域,因此會有記憶力衰退及方向知覺喪失等症狀。
此外,芬蘭學者追蹤共3,173名年齡介於50~79歲熟齡者的血液樣本長達30年後,發表在2010年美國《神經學文獻期刊》(Archives of Neurology)的研究發現,維生素D對人體免疫系統、神經系統的調節皆有重大影響,血液中維生素D含量較低的人,罹患巴金森氏症的機率比一般人高出3倍。
過去研究報告顯示,維生素D缺乏和許多疾病息息相關。包括:
1.心血管疾病:丹佛大學醫學院研究發現,老年人體內維生素D含量不足,其死於心臟病的風險比攝取足夠維生素D的老年人多3倍。
2.糖尿病:英國研究報告顯示,中、老年人若攝取足夠維生素D,可降低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達55%。
3.癌症:維生素D缺乏者罹患乳癌、大腸直腸癌和攝護腺癌的比例較高。
4.氣喘:加拿大歸納研究文獻認為,缺乏維生素D者,肺功能較差、呼吸道容易對外來刺激反應過度,因此容易氣喘發作。
5.憂鬱症:維生素D一旦缺乏,易導致副甲狀腺分泌的激素增加,而過於活躍的副甲狀腺常與憂鬱症有關。
6.慢性疼痛:美國梅約診所(Mayo Clinic)之透納(Michael Turner)博士發現,體內維生素D濃度充足者,可有效緩解慢性疼痛。
那人體究竟可以從哪些途徑獲取維生素D呢?
1.皮膚:人體皮膚在受到日曬後會自然合成維生素D,建議每星期至少曬太陽兩次(排除會曬傷的時段)、每次10 分鐘,便能得到3000國際單位(IU)的維他命D、足供身體所需。
2.飲食:維生素D的食物來源,主要以沙丁魚、鮭魚、肉類、蛋黃、牛奶等的含量最豐富。
3.維生素D補充劑:依據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的建議,國人每人每天維生素D 攝取量,一歲以上到五十歲是5 微克,未滿一歲幼兒和五十歲年長者建議攝取10 微克(即400 國際單位)。

潘懷宗

台北市議員 美國艾默蕾大學神經與分析化學博士 陽明大學醫學院藥理教授、博士生導師 第三屆國民大會代表 台北市傑出市民 新黨前秘書長

魚油功用知多少… 護心又保腦


2015-01-08 08:37:26 聯合報 柯俊銘/公職臨床心理師

記者陳立凱/攝影

近20年來,魚油的相關研究可謂蓬勃發展,當中富含的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對於心臟病、高血壓、乾癬、風濕性關節炎與癌症等疾病的防治,已陸續被證實具正面效果,也因此現今躍升為明星級的保健食品。
值得注意的是,深海魚油對心理健康也是裨益良多,其原因是具有影響腦內激素(如血清素、褪黑激素與多巴胺等)濃度的功能,故在精神醫學領域持續受到關注,甚至被當成輔助治療的選擇之一。
● 目前魚油應用在部分精神疾病的發現如下:
1.憂鬱症:加拿大蒙特婁大學醫學院和麥基爾大學等校的學者合作,針對432名憂鬱症患者進行為期八周的臨床實驗,結果發現,相對於服用安慰劑組,有服用深海魚油的個案,病情獲得大幅的改善,且效果不輸傳統的抗憂鬱劑。
2.躁鬱症: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的學者針對30名躁鬱症患者進行長達四個月的臨床實驗,結果發現,個案在正規的醫療處遇外,若伴隨補充深海魚油,多變的情緒更能獲得穩定,不僅夜間睡眠品質提高,病症復發率也降低許多。
3.思覺失調症:澳洲墨爾本大學和瑞士、奧地利的學者合作,針對81名已經具有精神分裂症初期病徵(如妄想、幻覺)的患者進行為期40周的臨床實驗,發現服用深海魚油能延緩或阻止思覺失調症的首次發作,避免惡化。
4.注意力缺失過動症:澳洲南澳大學的學者針對132名患有注意力缺失過動症的兒童進行為期30周的臨床實驗,結果顯示服用深海魚油的個案,有近半數家長指孩子的表現有明顯好轉,而經評估也發現閱讀能力進步。
5.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日本國立精神暨神經醫療中心的學者陸續針對15名遭遇重大車禍傷患與86位參與海嘯救災的警消進行12周的臨床實驗,發現服用深海魚油能消除海馬迴中的恐懼記憶,減少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發生。
6.失智症:瑞典卡洛林斯卡醫學研究院的學者針對174名阿茲海默氏症患者進行一年的臨床實驗,發現服用乙醯膽鹼酯酶抑制劑的同時,若能合併吃深海魚油,可緩解輕度阿茲海默症的病情發展,保護腦部的認知能力。
另外,今年六月發行的知名期刊「精神藥物學」中,還有來自以色列海法大學的研究報告,經過兩個月的比較實驗,數據顯示規律服用深海魚油有助克制吞雲吐霧的欲望,減少每天的吸菸量,對於想要戒菸的民眾可算是一大福音。
雖然深海魚油的諸多優點普遍受到學界肯定,但其並非萬靈丹,也不能代替處方藥物,無論用途是要作為日常保養或強化療效,購買前最好先徵詢專業藥師的意見或經過醫師的評估,切勿盲目攝取,以免適得其反,花錢又傷身。

年紀大了,如何顧血管?

年紀大了,如何顧血管?



2015-01-21  天下雜誌 565期  作者:黃惠鈴
年紀大了,如何顧血管?圖片來源:鄭佳玲
上了年紀,難免身體機能走下坡。想要健康抗老,可以從了解自己的心血管狀況開始。只要能訂下正確的目標、破除迷思,你也能「逆齡」。
歲月催人老。人體各項生理機能多半在二十五歲左右達到巔峰,然後就默默地逐漸走下坡。
科學界對老化的機轉充滿好奇,也不斷提出各種「抗老」、「逆齡」的主張,攫取大眾目光。
國內高齡醫學研究權威之一、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在最新力作《真逆齡》書中指出,全世界目前有關老化與高齡的研究調查有兩大方向:一是疾病管理,另一是失能預防。
在疾病管理的面向,陳亮恭特別提醒,「你必須依照自己的年齡與身心狀況去設定目標,減緩老化帶來的健康衝擊。」
掌握逆齡的策略之一,是提升心血管代謝健康。但很多人其實不曉得上了年紀,應順勢調整顧血管的做法。怎麼做?以下是部份內容:
心血管老化最重要的危險因子主要是血壓、血糖、膽固醇與慢性發炎的狀況。影響血液內膽固醇濃度的因素,又跟遺傳、年紀、運動量、飲食型態、體重等高度相關。
也因此,血壓、血糖、血脂的穩定就變得很重要,透過飲食控制、適度運動、不抽菸、控制體重等,可以預防心血管及代謝疾病上身。
血壓、血脂不用太低
不過,隨著年齡增加,針對高齡長者的血壓控制,不建議維持在太低的狀態,這樣反而可能會讓體內器官與組織內的血液灌注不足,容易出現暈眩,甚至引發中風。
二○一四年六月,一篇《神經學》期刊的研究指出,晚年血壓偏低與記憶力惡化有關,尤其是那些在中年就診斷出高血壓的人。
換句話說,如果中年就有高血壓且服用藥物降低血壓的人,到了晚年更應持續監控血壓;但此時監控的目標是,不能讓血壓過低。
這類病人若晚年的血壓變得很低時,反而可能會增加大腦損傷的風險,例如中風或血管性的失智。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也是。針對中年人的糖尿病,目前建議將糖化血色素控制在六.五%左右,但若對象是高齡者,如此嚴格的控制標準,反倒可能提高了糖尿病的死亡率、或是身心功能退化的可能。
國外也早有研究報告指出,高齡糖尿病的患者,血糖控制愈嚴格,死亡率竟然變高,這是因為血糖太低或重度低血糖的人,容易發生昏迷,而發生一次低血糖,就有可能要人命。
七十五歲以上的長者也不建議將血脂(膽固醇)維持在很低的數字,因為膽固醇是必要營養素,也是維持荷爾蒙穩定的重要來源。當膽固醇過低時,從某個角度來看,反而是營養不良的表現,會影響面對急性疾病時的身體防禦能力。
飲食、體重控制是兩大關鍵
飲食控制加上體重控制,是減緩心血管老化速度、預防心血管代謝疾病的兩大關鍵。
食物攝取的原則很簡單,少碰含高飽和脂肪酸的肥肉,以及反式脂肪的糕餅、甜點、加工食品等食物。選擇低膽固醇、低飽和脂肪酸、低反式脂肪類型的食物,減少鹽分攝取,多攝取例如全穀類製品、堅果、含有Omega3脂肪酸的深海魚類、蔬菜、水果等。
有心臟疾病的人不應該抽菸,也必須控制飲酒與咖啡的量。如果要喝紅酒,也須適量。
此外,建議四十歲以上的人要開始清楚自己的心血管與代謝風險,利用一般健檢得知自己的膽固醇、血糖、血壓、心電圖是否異常,必要時(例如有家族病史)可針對心血管系統做「心血管健檢」。
至於體重控制,則必須依照年齡做調整。一般建議老年人不要過瘦。六十五歲以上人口,最好把身體質量指數BMI(算法是: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公尺的平方」),控制在十八.五到三十五之間就好,要注意營養,不可以太瘦,也不需要刻意減重。
-------------------------------
老年人的血壓、血糖、血脂標準
血壓控制標準:
依據美國發表的成人高血壓治療指引,60歲以上的血壓控制標準是收縮壓小於150毫米汞柱、舒張壓小於90毫米汞柱。
血糖標準:
美國糖尿病醫學會與老年醫學會共同建議,健康老人的空腹血糖小於126 mg/dL,兩小時飯後血糖小於180 mg/dL,糖化血色素小於7.0%。衰弱老人的空腹血糖小於180 mg/dL,兩小時飯後血糖小於252 mg/dL,糖化血色素小於8.5%。
血脂(膽固醇)標準:
依據成人血脂治療小組建議第四版,75歲以上健康老人的低密度膽固醇,要在130~160 mg/dL,超過190 mg/dL就須用藥。有心血管疾病、放支架的長者更要低於100 mg/dL。
(摘自《真逆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