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秀枝醫師
幸好,媽媽還記得我的好
以前看診時,有一次,我問一位阿茲海默症患者:「陪你來的這位小姐是誰?」
她回答:「我不認識她,但她對我很好。」
一旁的小姐聽到之後哭了,原來,她是女兒。她不僅是傷心母親的病情嚴重到不認得自己,更感動的是母親記得她的好。
記憶嚴重喪失,認知功能減退(記憶也是認知功能之一),但仍保留著情感上的記憶──這種情況其實不少,只是常被忽略。
記憶,有分近期的和長期的
記憶分為「近期」和「長期」。我們能夠記住事情,在腦中是這樣運作的:
一、近期記憶:外來的訊息傳入大腦後,經海馬迴神經細胞的登錄、鞏固,儲存為「近期記憶」。
二、長期記憶:接著,再經由神經纖維傳導至下視丘、視丘和大腦皮質,尤其是前額葉,儲存為「長期記憶」。
關於情緒記憶的研究
司管情緒的杏仁核位於海馬迴的前方,同屬於邊緣系統的一部分,與海馬迴之間有密切的神經網絡連結。因此,情緒能夠增強記憶,甚至當記憶喪失時,我們還能保有「情緒記憶」。
.被刺痛的感覺仍在
關於情緒記憶,最有名的例子是一九一一年,瑞士心理學家、同時也是神經科醫師的克拉帕雷德(Édouard Claparède),對一位罹患「高沙可夫症候群」,導致罹病後所發生的事都不記得的女性病患所做的實驗。
他在手裡預藏了針,和病人握手時,刺痛了病人(現在的醫師不會這樣做);下一回見面時,這名患者既不記得自己見過醫師,也不記得曾被刺痛的事,可是克拉帕雷德要跟她握手時,她卻把手縮了回去。
.還是能建立新的情感關係
有一篇來自英國班戈大學,二○一一年發表於《實驗性老化研究期刊》的論文,更藉由一位A先生在「愛荷華賭局作業」(Iowa Gambling Task)的表現,顯示失智症患者仍有情緒記憶的學習能力。
這個賭局作業有四副牌,每翻出一張牌就會有不確定性的回饋,可能是獎賞(贏錢),也可能是處罰(輸錢),非常複雜而無法以認知能力預測,到後來幾乎是情緒性的抉擇。
七十一歲的A先生罹患阿茲海默症六年,有嚴重的近期記憶減退現象,但他在賭局作業中的表現,與十位年齡相近的正常認知者並無差別。就醫期間,他還和另外三位阿茲海默症患者建立朋友關係,雖然每次見面都像第一次,也不記得上回的談話內容,但只要一交談,他們就恢復了朋友關係。此外,在某一回不愉快的會談後,他特別不喜歡那位會談的醫師。
另外還有一個例子:美國第一位女性大法官歐康納的丈夫罹患阿茲海默症十多年,已不記得妻子。但他住到安養院後,卻與院裡的一名病友發生羅曼史,建立了新的情感關係。
雖然他們不會表達,可是感覺得到
有些重度失智者經歷了好幾位外籍看護人員的照顧,失智長者雖然不會表達,但可以看出他跟哪位看護人員比較親近或配合,很可能是這位看護的照顧比較周到、親切,而在失智長者的腦海中留下好的感覺和印象。
這種情況很像小孩。幼兒在兩歲半前,對發生過的事件幾乎是沒有記憶的,但他們可能可以分辨出哪些人是「好人」(比如母親),或者哪些人是曾經凶過他,甚至打過他的「壞人」。別以為「孩子還小,什麼都不懂」,即使是幼兒,對外人還是有情緒記憶的。
失智症者常重複問問題很煩人,生活不會自理又很累人,有時,照顧者身心俱疲,免不了會大小聲或沒有好臉色。不過,雖然失智者不記得,但心仍柔軟、有感受,而且還可能保有情緒記憶,會記得誰凶他,誰對他好。所以照顧者也要適時紓壓,自我調適,不要讓失智者感受到你的負面情緒,這對雙方都是非常有助益的。
(本文選自劉秀枝醫師《把時間留給自己:失智症權威醫師的自在熟齡指南》,寶瓶文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