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短暫性失憶是指片段性的記憶突然消失,卻又能在24小時內找回記憶,醫師提醒,短暫性失憶與記憶力不好是兩回事,短暫性失憶恐怕是其它病症的前兆,輕忽不得。
根據研究,短暫性失憶多發生在 3種人身上,平時情緒易激動、偏頭痛患者、靜脈回流不佳。
經商多年的劉姓台幹與許久不見的朋友相約假日敘舊,兩人談笑風生一整個下午,劉姓台幹被老婆催促才不甘願離開,沒過多久劉姓台幹又出現在朋友家門口,劉姓台幹好似沒來過朋友家,又重新給了一次禮物,再度寒暄,朋友一陣錯愕,而後告訴他已經來過了,劉姓台幹卻怎麼也想不起來。
雙和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胡朝榮說,劉姓台幹是他收治的患者,當時來到急診,能夠知道自己的名字、住哪、做什麼工作,也認識自己的老婆,卻對剛才發生的事情渾然不知,不斷問「現在幾點?」、「我們在哪?」等問題,給他答案後卻又忘記,沒過多久又會再問一次。
於急診處理,經過核磁共振等檢查後,證實是「短暫性失憶」惹的禍,胡朝榮解釋,所謂的短暫性失憶是指片段性的記憶突然消失,卻又能在24小時內找回記憶,發生過程如同鄉土劇,往往都「非常戲劇化」。
根據研究,短暫性失憶多發生在 3種人身上,平時情緒易激動、偏頭痛患者、靜脈回流不佳。胡朝榮說,臨床觀察通常中年女性較容易發生,一旦發生過一次,有15%的機率會再發生第 2次,間隔時間恐長達 1年以上,不會頻繁反覆發生。
振興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賴達昌表示,短暫性失憶的致病原因,主要是腦內顳葉的小血管發生阻塞或是出血,壓迫到記憶區,血管阻塞、出血的問題經過一段時間被人體排出後,失憶症狀才會解除。目前台灣沒有正式的患者調查,從臨床上推估,約1000人中會有1人曾發生過短暫性失憶,多發生在50歲以上的老年人,主要與血管退化有關。
日本大學醫學系神經內科教授大石實發表過〈短暫性失憶〉文章中指出,若使用核磁共振(MRI)檢測,短暫性失憶通常會被診斷伴隨癲癇、頭部外傷、中毒、情緒障礙、低血糖等症狀,但多數患者並不認為短暫性失憶可能伴隨其它疾病,認為「記憶可以被找回來」應該不是疾病,放任不管卻可能延誤其它疾病治療的可能性,建議一旦發生過短暫性失憶應該立即到神經內科檢查。
賴達昌指出,短暫性失憶多數被討論與中風有其關聯,都是腦血管阻塞或是破裂引發的反應,差別在量體的多與少,多數研究都認為短暫性失憶可能是中風的警訊;癲癇則是與短暫性失憶呈現的症狀類似,但發生原理不同,癲癇患者會突然吃飯吃到一半,拿著筷子發呆放空,對於周遭沒有反應,短暫性失憶也會發生語塞,忘記稍早發生什麼事的反應,不過,癲癇屬於腦部不正常放電,短暫性失憶屬於腦部血管出血或阻塞所致。
學界現在也在討論短暫性失憶是否與血管性失智症有關,至今尚未獲得證實,不過建議民眾有短暫性失憶應立即就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