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上掛著笑容,六十五歲的吳榮鴻,在台北中正區健康服務中心擔任志工,陪伴失智長輩上課,從旁輔助他們玩遊戲、鼓勵他們。但其實吳榮鴻也曾是失智症患者的家屬,父親罹病八年,去年年初過世,整整八年,他擔任家中主要照顧者的角色,不僅肩負經濟重擔,還主導父親就醫、生活照顧等安排。回想照顧過程,他感嘆地說,「因為當時不清楚什麼是失智症?怎麼照顧失智症病人?讓父親沒有得到妥適的照顧。」
吳榮鴻說,父親最初是因為內耳不平衡,經常跌倒送醫,為了安全起見,只好將他暫時送到養護機構照顧,也是在那段時間,父親被診斷出罹患失智症,以吃藥控制病情。但沒想到父親返家生活後,卻愈來愈容易發脾氣,印象深刻的一次是父親不顧家人勸阻身體問題,堅持外出掃墓,當時他不懂該怎麼和失智症患者溝通,最後惹得父親突然生氣起來,拿起拐杖要打他。
吳榮鴻回想,父親半夜睡覺還會自言自語,講以前做過的事情,有時聲音大到會吵到鄰居,甚至出現黃昏症候群,一到下午就容易變暴躁,還曾出現幻想症狀,以為自己還在工作,賣菜給客人。「父親在世時,我不懂原來這些就是失智症患者的症狀,甚至連他一天吃三十顆藥,我都不知道要做藥物管理,讓他不斷重複吃藥。」 吳榮鴻說,直到父親過世後,在太太的引薦下,上了相關的失智課程,才逐漸理解失智症。
身為男性照顧者,吳榮鴻說,太太是他最大的扶持力量,因為當時照顧父親的過程中,沒有請外籍看護,太太就全職負責生理照顧,自己除了一肩扛起家中經濟重擔,每次聽到太太向他抱怨父親發脾氣時,他當起認真的傾聽者,聽太太訴苦,甚至叫太太和父親說,有事找兒子,減少兩人的摩擦。
「這是要讓太太不要把壓力往身上攬,有事也有人在旁邊分擔陪伴」,吳榮鴻說,例如父親很愛吵著要出去走,但不要人跟,可是為了安全,太太不放心想跟,這時吳榮鴻會請太太不要跟,有事他來負責。
他說因為了解父親方向感還不錯,再加上想減少家庭衝突,所以只要父親提出來想做的事情,在評估後沒有安全顧慮的,就會盡量配合他,當然有時壓力難免很大,這時就告訴自己,「做該做的事情就對了。」
父親的過世,帶給吳榮鴻很深的影響,他更理解照顧者的心情,再看到很多弱勢家庭需要幫忙,所以決定投入志工行列,把自己所學所見,以一己之力,分享給需要協助的失智家庭,即使只是一個陪伴,一個資源的分享都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