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Jane E. Brody;節譯/呂玉嬋】
人多少都有這裏痛、那裏疼的時候,大多知道疼痛是一種身體警訊,必須找出病因加以治療。但研究發現,很多老年人誤以為身體疼痛是高齡必有的現象,不會主動向家人或醫師提出,反而默默承受痛楚,傷害了生活品質與身體健康。
根據美國一項專業調查,百分之六十的居家老年人有疼痛問題,住在安養院的老人則高達百分之八十。
另一項研究,訪問了一百二十四位居家老人(大部分的年齡介於七十歲到九十歲之間),有人因關節炎而關節疼痛,有人因慢性疾病而疼痛,只有百分之十的人表示在前一個月沒有感覺到任何疼痛。
其實,無論年紀多寡,都不該忽略身體疼痛。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費瑞爾老人病學博士指出,忽略身體疼痛會導致惡性循環,沒有及時治療可治療或舒緩的病痛,老人不但會承受不必要的痛苦,身體機能也會愈來愈差。潛在的疼痛原因可以醫治,即使無法治癒,也可透過安全、有效的醫療方式或藥物減緩痛楚。
持續性的疼痛使人沮喪、失眠、失去胃口,甚至不願與人往來。沒有獲得妥善治療的疼痛足以影響生活能力,讓病人失去活動力,疏於維持社交關係,提早走到人生的終點。而失智症老人由於無法具體描述身體的疼痛,可能會以攻擊行為宣洩身體不適所帶來的情緒。
誤以為「疼痛是難免的」,是老人無法得到妥善醫療照護的障礙之一,亦有老人由於不願麻煩醫師,擔心他人覺得自己愛發牢騷,害怕開刀、做檢查,或必須服用可能成癮的藥物,反而延誤了就醫的黃金時間。
找出疼痛的病因後,下一個挑戰是治療。到了老年,人的身體結構、器官功能與新陳代謝都會改變,以同樣治療方式治療同樣的疾病,老人的成效通常沒有年輕人好。
肝肺功能必然隨著年齡增長而退化,為了避免毒性副作用,老年人所服用的止痛藥劑量必須減少,標準劑量的止痛藥會累積在血液,導致近似失智的症狀。
此外,很多銀髮族唾液分泌變慢、吞嚥困難或胃酸減少無法吸收,不便以口服用藥物。醫師開藥時,必須考量所有可能的副作用與和其他藥物的交互作用。專家特別提醒,老年人使用非類固醇抗炎藥物(NSAIDs)必須非常小心,這種藥物可能導致胃腸不適,嚴重時甚至併發胃腸出血,損害肝腎功能。
老年病患往往拖延服用藥物時機,或者一感到好轉就自行停藥,使得療效下降。最好不要等到疼痛難耐再尋求專業治療。
除了基本藥物外,還有很多減緩疼痛的有效方法,如物理治療、按摩、肌力訓練、放鬆練習、瑜伽、針灸、水中有氧、熱敷、冥思,甚至聽音樂、陪寵物或幼兒玩耍。
關節炎是居家老人最常見的疾病,老人家往往因為關節痛而不願活動,進而引發其他身體問題,應該在能力範圍之內維持日常作息的活動。
假如你已經步入老年,或正在照顧老年人,每次看醫師時,切記主動描述身體疼痛的頻率、程度與持續時間,不要忽視任何身體警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