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選自八旗文化《大腦的悖論》,作者埃爾克諾恩.高德伯】
退化的大腦半球與失智
計程車司機、雙語人士、音樂家與雜耍師所進行的心智活動,與在這些研究中被這些心智活動影響的大腦結構,看來都令人印象深刻且相當特定。為了排除任何認知刺激只會局限在特定區塊的質疑,神經成像的研究需要更限縮在特定區域上。我的意思是,應該對某些完全不參與或極少參與心智活動的大腦結構進行測量。在仔細測量之後應該會發現,沒有參與認知活動的大腦結構,大小沒有因此而變大;只有直接參與認知活動的大腦結構會受到影響。前面的研究,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起點。
現在讓我們退一步想想這些研究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大多數人(事實上是所有人)多少會在某些心智活動上,比起其他人有更多經歷,這跟我們的工作或習慣有關。這是放諸四海皆準的現象。學習音樂或語言,或是學習記住複雜的道路、學會雜耍,都只是大腦整體運作的一些例子。藉由進行心智活動刺激大腦的效果,看似只針對特定的腦區,對不同的人的不同腦區,產生程度不一的好處。但在這些變化中,是否有不變的共通性呢?有沒有超越個體差異,不被教育、職業與經驗影響,卻一樣能達成刺激大腦效果的心智活動?
這需要再次回到左右大腦半球。我們已經知道大多數的認知技能,在學習初期都是由右大腦半球控制的,但當我們熟悉到一定的程度後,就會轉由左大腦半球來控制。這意味著,我們會逐漸仰賴累積在左大腦半球裡的各個領域的經驗和技能。隨著年齡漸長,比起右大腦半球的大腦結構,我們更常使用左大腦半球的大腦結構,也因此左大腦半球成為神經再生效應的主要受益者(當然,這樣的結論是基於心智活動刺激大腦的效應,只會出現在特定腦區的前提之上。而此時,我們有很好的理由相信這應該沒錯)。瞭解這個之後,就不會對練習語言和雜耍等各種「熟能生巧」的效應,都集中在左大腦半球上,感到訝異了。
當人類腦成像組織年會要閉幕時我有點開心,但還不夠滿足,因為我只看到一片森林角落裡的幾棵樹。我將在年會上學到的資訊,綜合成下三個要點:
.隨著我們年紀增長,右大腦半球的退化程度會比左大腦半球來得嚴重。.與右大腦半球相比,認知活動帶來的好處大多集中於左大腦半球,並且這樣的效益會持續一生。雖然不是亞里斯多德的三段論,以下的這個結論應該沒錯:.比起右大腦半球,左大腦半球較能承受年老伴隨而來的神經退化,因為隨著時間過去,左大腦半球也能藉由認知活動,持續進行自我提升與強化。
在本書前面的內容中曾經提到,面對失智問題,教育也會對腦產生某種程度的保護作用。以今日我們的知識範疇來看,某種程度上,我們可以相當有信心地說,這可能是因為受過教育的人,比起運用體力,更多是運用智力在討生活,也因此終其一生都會受益於動腦的好處,讓大腦獲得某種程度的提升。在我們結束這個章節之前,我們可能會下定論:這樣的保護力在左大腦半球會比右大腦半球來得明顯。
研究失智症的神經科學家,對於失智症早期多變的樣貌,總是感到很困惑。各種失智症的早期症狀都不一樣,相當多元。而阿茲海默症尤其是。以阿茲海默症來說,雖然大多數阿茲海默症患者的早期症狀是從失憶開始,但也有很大一批患者最先失去的是其他能力,如語言能力、空間定向能力或是執行能力等。許多神經科學家,包括世界上最優秀的失智症專家在內,都認為早期症狀中出現認知功能下降的患者,有百分之七十最終會被診斷為阿茲海默症類型的失智症。然而,在剩下的百分之三十患者當中,往往之前就已經失去了其他的認知能力,像是語言、空間定向能力或是執行能力等,此外他們往往會有「人格上的改變」,而這表示額葉出了問題。
當人們開始意識到阿茲海默症的早期症狀如此多變後,有些猜測「阿茲海默症並非一個單一疾病,而是一個症候群」的假說出現了。這樣的說法在一九八○年代一度興盛,但在那之後便無人再提起。失智症多變的早期症狀,更可能只是變相地反應出我們這一生當中,到底藉由心智活動,能讓哪些神經組織受到保護而不致受到影響。哪些神經組織會受到保護,顯然有個體差異,與每個人一生中經歷了哪些認知活動有關。每個人都是這樣,總是有某些認知功能使用得多(使得大腦某些區塊受到較多保護),有些認知功能使用得少(使得某些大腦區塊受到的保護較少);認知功能使用得多的大腦結構就像穿了盔甲一樣,有強大的神經保護力(雖然還是有個體差異)。有些認知活動會持續一輩子,也因此會特別使用到某一區塊的大腦,從而賦予了神經保護力(儘管這並不全面,而且可能只是暫時的),讓這區塊的大腦能夠對抗早期失智。這雖然只是一個假說,卻是一個非常棒的假說。
順著這邏輯,作家的早期失智不大會影響到語言功能,而會影響到空間識別能力;至於建築師,隨著疾病發展,可能會走到完全相反的方向:會先失去語言能力,然後才是空間識別能力。對一個掌管策略的經理人來說,額葉可能會是最能抵抗大腦退化的區域;在倫敦計程車司機的例子中,記憶可能是最後才會離開的能力,遠在語言和執行力之後。
那些因為持續進行認知活動,得益於神經保護力的大腦結構,能夠更長久抵擋神經的退化。目前已累積了一些證據(且持續增加中),證明即使出現阿茲海默症和其他失智症症狀,老年人的認知功能還是有可能維持良好狀態。羅伯特.卡茲曼(Robert Katzman)和他的同事在紐約大學的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醫學院和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研究了這類人的腦部切片,發現比起對照組,他們的大腦重量更重、神經元也較多。他們的大腦重量出乎意料之外的重,正反應了他們的大腦比起一般人有更多的神經元與神經通路,而這與每個人在過去的生命中做了多少認知活動有關。這樣的可能性,十多年前會被視為只是天真的浪漫幻想,直到今天才透過倫敦計程車司機、雙語人士以及職業音樂家等事實獲得證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