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你先生喔?你女兒喔?」類似的問題,每隔5分鐘便會出現一次,或是雞同鴨講,「你住嘉義喔?我先生是校長」彼此說話雖然搭不上線,還是能聊下去,這是失智症家屬蔡佩真在瑞齡學堂經常看見的場景。
蔡佩真表示,失智症會影響長者的思考和行為能力,讓他們與外界互動時受挫,但長者聚在一起聊天,儘管對話不斷重複,還是有助於患者對外互動。
「失能看得見,失智看不見」,對家屬而言,無疑是一大折磨,需要透過各種管道,讓失智症照護不孤單。在家接案工作的蔡佩真,照顧罹患輕度失智症的媽媽5年了,原本不愛講話的媽媽,自從到新店耕莘瑞齡學堂後,逐漸敞開心房,變得比較願意與人互動。
瑞齡學堂提供勞作、唱歌等課程,主要著重在手作和動腦,像是巧拼一次上課兩小時,蔡佩真說,相較其他學堂的患者,媽媽病情稍微輕一些,所以老師還安排小幫手的工作給她,例如幫忙發東西、收拾東西,她曾主動幫視力不好的同學剪紙,看到媽媽因為幫助別人而笑得開心,讓蔡佩真感到欣慰。
蔡佩真說,家屬在把失智長者帶到學堂後,同時自己能去上喘息課程,像是如何申請社會福利、如何照顧失智症患者、照顧者的情緒管理等內容,幫助很大。她說,以前不知道哪裡有社會福利資源可以使用,上了課後才知道,原來媽媽可以申請身障卡,這樣使用日照中心和輔具都能獲得補助。
上課不僅接受到實用的資訊,對蔡佩真來說,也逐漸扭轉對失智症的觀念。以前她覺得失智症是很可怕的疾病,因為必須要有人隨時陪在病患身邊,人力負擔很重。像她媽媽是家庭主婦,罹患失智症後,經常不斷重複洗米、洗菜的動作,她在家除了必須處理工作,還要隨時緊盯媽媽的一舉一動,非常辛苦。
蔡佩真坦言,她一度覺得不要讓媽媽看醫生吃藥,讓她慢慢退化就好,但上課後發現,如果家屬能好好照顧患者,可以幫助讓家屬爭取越多的時間和患者相處。而且在學堂,家屬可以互相鼓勵打氣,甚至還有家屬自組支持團體,當起老師來帶領失智症患者上課。
回想媽媽每次上課完是充滿笑容的,雖然問她上了什麼?媽媽早已忘記,但蔡佩真說,能從媽媽的臉上感受到她是開心的,對她來說已經值得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