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9/16

黃揚名/兩招讓宅老人走出門

2016/08/09 11:12:18 聯合新聞網 黃揚名

圖/ingimage

圖/ingimage

大家對銀髮族的印象是甚麼?是整天宅在家被電視看?還是騎著摩托車環島?其實銀髮族有很多不同的類型,有些就是宅在家的,有些是勇於冒險患難的,有的喜歡規律的步調。
根據最近期國健署的老人生活狀況調查 (2013年公告) 顯示,65歲以上的銀髮族,有23.13%是沒有從事調查中所提及的活動 (包含研習、休閒、養生、帶孫子、志工、朋友聚會、宗教活動) ,而最重要的項目是與朋友聚會聊天。同一份報告中,顯示有49.6%,也就是近半數65歲以上的銀髮族完全不從事社會參與的活動,有社會餐與的銀髮族,則以宗教團體以及休閒娛樂團體為主。
從國健署的調查報告可以發現,有很多銀髮是不與社會互動的,會參與團體的銀髮族在比例上更是少。這些宅在家,與社會脫節的生活型態,對於銀髮族會有甚麼樣的影響呢?澳洲昆士蘭大學的尼可拉斯‧史蒂芬斯 (Niklas Steffens)教授針對經歷退休轉折以及沒有經歷退休轉折的高齡者進行六年期的追蹤研究,結果發現參與社交團體對於經歷退休轉折的人有很大的影響,不管是在生理上的或是心理上的。
經歷退休轉折的高齡者,若退休後不繼續參加社交團體,最多會提升12%的死亡率;此外每退出一個社交團體,六年後的生活滿意度會下降10%。然而對於背景條件相似,但沒有經歷退休轉折的高齡者來說,社交團體就不會對於他們的身心造成影響。
為什麼社交團體對於退休後的人特別重要?其實工作本身就是很強烈的社交刺激,除非你的工作很特殊,是整天幾乎不用和其他人接觸、互動的,否則工作的日常作息本身,就充斥著社交。也因為這個緣故,額外的社交團體對於個人身心的影響,就不容易被展現。
那麼維持社交活動對於失智症是否會有影響呢?近年來,不少社會上的聲浪在討論憂鬱與失智症的關係,而造成憂鬱的一大成因就是孤單感、缺乏社交支持體系。照這樣的思考脈絡,我們會認為缺乏社交活動就會導致失智,但真的是如此嗎?荷蘭的研究團隊做了一個全面性的分析,他們將1987年至2012年間探討社交與失智症相關的研究挑出來,並且排除一次性的調查研究 (因為一次性的調查無法用來做因果推論),共留下19個研究報告。經過整合性的分析,他們發現不論是缺乏社交接觸、社會參與程度低,或是孤單感受高的高齡者,都較容易罹患失智症。
所以,從事社交活動,不僅對身體好、提升幸福感,還能夠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好處實在非常多。如果你周邊有不愛出門的銀髮族該怎麼做呢?降低門檻、提升獎賞是兩大法則。
(一)首先,先來談談該怎麼降低門檻,銀髮族可能會覺得要出去跟陌生人互動怪怪的,那就可以從多讓他們跟家人互動開始,慢慢地加入一些陌生人。另外,若要鼓勵他們去參加社區的團體,例如銀髮俱樂部,那家人可以先陪同參加一段時間,待他們習慣後,有可能就可以自己獨自前往。
(二)提升獎賞又該怎麼做呢?對很多宅在家的銀髮族來說,他們可能不覺得從事社交活動,對他們有甚麼好處。此時,下重本是必要的,用銀髮族喜歡的事物當作獎賞,來誘發他們想要參與這些活動的動機。國外就有團隊為了鼓勵銀髮族運動,開發了一款app叫做「unblurr」,使用者可以彼此發送照片,但是這照片會是模糊的,只有在運動達標的時候,才會看清楚照片的內容。如果可以用同樣的模式,只要參加幾個社交活動,就可以解鎖,讓銀髮族得到他們想要的東西,或許也有機會可以促使他們從事社交活動。對台灣銀髮族來說,用親情、幫助別人當作獎賞,都是很容易讓他們買單的作法!
雖然大家會覺得,我們在街上看到很多充滿活力的銀髮族,台灣的銀髮族哪有甚麼缺乏社交的問題。但正因為我們能接觸到的,都是那些有出來從事社交活動的銀髮族,而遇不到那些沒有出來從事社交活動的銀髮族。如何規劃一些方案,鼓勵這些銀髮族走出來,是政府與民間都需要積極努力的方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